新疆日報數字報維文8月27日(新疆日報漢語版)
民國時期,撰寫新疆游記的以政客和知識分子居多,其中女性實屬鳳毛麟角,楊韌章(解放后為南京大學教授)正是其中一位,1942年(23歲 )國立中央大學畢業后,響應國民政府號召,懷著滿腔熱血來到新疆學院(今新疆大學前身)任教。
本文,作者回憶了旅居烏魯木齊兩年多美好而愜意的生活,通過優美柔情的筆調,介紹城內的蘇聯領事館、水磨溝、紅雁池、南山等景觀,為我們展現了當時的烏魯木齊城市風貌和社會發展狀況。
非常幸運,我常為南花園的座上賓。南花園(今自治區教育廳一帶)位于南樑,與蘇聯領事館比鄰,后背烏魯木齊河。在沙漠里,有樹有草有水有花的地方便是天堂,南花園就是這么一塊美麗的仙島,烏魯木齊河水被引入園中,小橋流水,百花爭艷,花架上垂著成串的紫色葡萄,園圃里面透露出朵朵鮮紅的草莓,四周有參天的大樹,那邊一座小巧的俄式建筑,室內布置得很西式化。徜徉其間,會叫你忘卻身置何處。
這個南花園是盛府的私邸,盛世才的老太太與他的胞妹盛世同,已在這里面度過了近十年的光陰,據說他們的四弟盛時騏就是在左邊廂房里被的,那間房子一直鎖著,后面園內俄式的洋房,便是他五弟盛世驥的小家庭,在最初的幾個月內我們常被邀請入宴,喝醇美的紅葡萄酒,嘗甘冽的哈密甜瓜。其后我又被請為家庭英文教師,使我生活在沙漠中,時時能享受有綠色花草的安慰。
在我與南花園接觸的日子中,我發覺他們雖享有極優越的物質生活,但卻潛伏著一種內在的不自由的痛苦!在我離開新疆的時候,南花園早已換了主人,我相信,他們能走出南花園,一定會慶幸自由的更生!聽說后來XX曾在南花園內私刑過無數善良的人們,因為那些人是反對他的。啊!南花園竟是那么一塊美麗而可怕的地方。
緊接著南花園的便是蘇聯領事館,它在南樑街上占據了偌大的一片好地方,四周整齊高大的圍墻,成林的楊樹構成一座美麗的大花園,大門外有荷槍雄赳赳的士兵守衛,除去有正式的宴會外,平常絕不許外人進去參觀,據說里面儼然獨立一個小天地,有電臺,有球場,有宿舍,有學校,更有磨電房。盡管迪化城內的電燈還不及蠟燭亮,蘇聯領事館總是朗如白晝的。
與蘇聯領事館有密切聯系的便是國際書店,這是迪化街上唯一的書店,卻不是中國人自己開設的,店里也有中國文字的書籍可讀,大都是俄文的書籍與地圖,有一些俄文與維文對照的字典和一些宣傳品,價格驚人的便宜,真是價廉物美,可見他人文化工作犧牲精神與利害。
鑒湖公園又稱西花園,位于烏魯木齊河西岸,河渠縈繞,流水清澈,河畔不少參天的楊樹,冬天的枯枝上滿停著銀白色的積雪,孩子們盡情地在不平坦的地面上溜冰,夏季到來時變成了迪化最熱鬧的游覽勝地,游人絡繹不絕,園內有楊增新祠堂,有紀曉嵐閱微草堂故跡,可惜都緊緊的鎖著,從來不許人們入內瞻仰。
自城內去公園必須經過西大橋,烏魯木齊河自此而下,便流入狹隘的紅山嘴北去,所以西大橋是河東河西的重要通衢,也是迪化取水的最重要的地方。沙漠里井水都含有很重的鹽質鈣質,不能供飲用,河水便是人類的生命,迪化全市居民便依賴這甘甜的河水而生活。你每天都可以看到不斷的水車來去,河邊便是一幅詩意的飲馬圖!
緊靠著西大橋左側有新疆最大的印刷廠與新疆日報社,也是新疆唯一的報紙,并且有維文版與俄文版發行,所以除去漢人外,任何各族人民都可以閱讀到報紙。在伊犁與南疆疏勒(即喀什)還有分社,隔日出版一次。自內地幾位報人如李尚友先生、李帆群先生與呂器先生等到迪化接辦后,新疆日報的內容與排印更現精彩,這恐怕是我們留居期間最重要的精神食糧了(按,可推斷漢文版約1943年才有)。
水磨溝距迪化城北約10余華里,是遠近馳名的風景區,我們也曾特地去觀光一番。出迪化北郊,地面異常荒涼,塵土盈尺,山崗上的"一炮成功"紀念碑也不能增加任何美感,但轉過幾個小山坡后,山坡上有駱駝刺之類的植物來點綴這單調的黃土風光,漸漸的,我們被馬車載入深谷,那里有自山腹間流出的溫泉,匯注成一條清溪,流水潺潺有聲,坡地上有翠微的小松間雜著溪畔的楊柳,躺在溪旁的草地上,仰望樹梢飛去的白云,或是立在磨坊旁,靜聽沖擊磨車的流水,令人有出世之感。水磨溝有水磨三道,土舍(房子)數椽,雞犬相聞,煞是世外桃源。
另一邊將溫泉匯入池中,可以入浴,這邊是有名的水磨溝溫泉,其中有一道泉水,據說是迪化附近最好的淡水,每天有專用的水車拉入都督署內共盛氏飲用,并派有人專司其職,由此可見盛氏之窮奢極侈。在林繼庸執掌建設廳后,先后在附近建有硫酸廠、天山化學廠及小型鋼鐵廠,不幸這些工業廠未能正式開工,便發生了新省的"八一二政變",邊疆工作者的努力全部成為泡影。
紅鹽池(今紅雁池)與水磨溝南北相遙對,一個風和日麗的初夏,地面的積雪早已融盡,幾位青年朋友們相約赴南郊遠足。蘇聯式的"P式"汽車載著我們在崎嶇不平的公路上前進,右邊烏魯木齊河兩岸的楊柳都吐出了淺綠色的嫩芽,沿岸的農人們都在開始重整復蘇了的田地,等待河水的灌溉,幾個少女躺在樹蔭下彈著曼陀鈴(小提琴),微風和著琴聲,奏成大自然的歌曲。
然而除去沿河以外,極目遠望,大地仍是荒蕪著,這缺水的區域使大好的土地荒蕪著,使我們不禁想起江南三月草長鶯飛的阡陌風光。紅鹽池位于一個高臺地之上,四周是一片高而平坦的草原,可以任你放馬奔馳,偉大的荒涼的沙漠景色!新疆省政府在紅鹽池的南端設有新式的水閘,試辦水利工程,這樣紅鹽池不但是一個天然的大水庫,可以儲水灌溉,而且水力可以發電,供迪化全市需要。我們在無垠的草原上跑馬、談笑、野餐,并從附近僅有的農家購得擠出的新鮮牛乳,一直到落日斜射到紅鹽池的水面,才盡興返程。
白楊溝飛瀑,1947
晴朗的夏日里,在南樑盡頭的山崗上,便可以隱約分辨出天山的峰巒巍峨插入天際,較近一帶的山嶺,便是迪化夏日避暑勝地"南山",那里有一條條小溪流自天山的萬年積雪,最后匯為一條烏魯木齊河,那里有茂密的針葉林和雨量較豐的涼爽氣候,雖然迪化的夏天并不怎樣炎熱,但是青年們仍喜愛去南山避暑,因為他們可以恣意歡笑、飲馬乳、吃羊肉、住帳幕、騎駿馬,在深山中任意奔馳,在大自然中陶醉著,直到南山初雪、迪化夏深的時候。
這些過去的日子是多么值得紀念啊!我永不會忘懷那矗立在東方博格達峰,銀白色的萬年積雪閃耀著光芒,那湍湍不絕的烏魯木齊河水中,三五成群的駿馬在低頭暢飲,烏魯木齊河旁的綠楊,永遠令人依依!這里是沙漠中的甘泉,是天山之麓的沃州,我們十分依戀地只在這里度過了兩度寒暑,如今回憶起來,只不過是那一剎那的快樂與痛苦,我相信如果不是盛世才的專制與毒辣,我們將會長久的留居在美麗的烏魯木齊河旁,開發可愛的邊疆,教育大真的青年。
楊紉章,1948 年 《西北通訊》
本文由“瀚海淘沙”獨家整理并發布
點贊、評論和關注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往期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