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如果沒有媒體報道設計師們的活動,時尚之都還會是時尚之都嗎?與其他文化產業一樣,時尚的推廣首先由報刊、電視和現今的數字媒體進行,這在擴大時尚之都的對外影響中發揮著核心作用。傳播的內容除了向公眾展示的新衣服之外,還有它們所反映的形象以及世界各地的消費者如何看待法國、美國、英國和意大利的創意和創新精神。時尚的傳播和推廣是多方面的,它涉及多個官方參與者:紙媒和數字媒體、公會、品牌方以及文化、經濟和政治機構。國際舞臺上,在爭奪影響力的背景下,時尚之都在傳播和宣傳其行業的方式上分為兩個“流派”:一個是以巴黎和米蘭為代表的拉丁派,它們是克制和有限宣傳的支持者;另一個是以紐約和倫敦為代表的盎格魯——撒克遜派,它們贊成對設計師進行大規模宣傳。時尚之都在數字化方面的差異尤其有助于強化它們之間的權力競爭以及它們為控制時尚產業而展開的角逐。
在20世紀下半葉,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美國媒體從未停止通過明星記者如蘇西·門克斯和安娜·溫圖爾談論時尚。
蘇西·門克斯是1988年到2014年《國際先驅論壇報》《紐約時報》和《Harper"s BAZAAR》的編輯,然后在2014年到2020年擔任Vogue外國版的編輯,她毫不吝嗇地用時而尖刻的文筆公開評論一些時裝系列。安娜·溫圖爾在1988年成為Vogue美國版總編輯。她甚至是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一書的主角。在書里她被描繪成一個全行業都懼怕的人,被譽為“時尚界最有權勢的女人”。既被神化又被妖魔化的溫圖爾支持馬克·雅各布斯、亞歷山大·王和奧利維爾·泰斯金斯等設計師。盡管人們對她既愛又恨,但一致認可她以無與倫比的手段成功把Vogue打造成世界領先的時尚雜志。
1990年到2000年,在品牌全球化和消費模式標準化的背景下,美國時尚媒體開始規范化,而法國媒體則正通過拉加代爾集團旗下的ELLE雜志開始國際化并試圖模仿美國媒體。1970年,在日本推出第一個外國版本后,ELLE開啟了全球本地化進程。ELLE已成為一個國際品牌,如今在全球擁有45個版本。與此同時,美國電視正以兩種方式投資時尚領域。首先,美國發明了揭秘時裝周的時尚節目,例如1980年到2001年在CNN播出的《流行登陸》和1989年到2000年在全球音樂電視臺播出的《風尚屋》。這些節目被精心制作,由包括辛迪·克勞馥在內的美國頂級模特主持,造就了時尚產業的景觀。同時,電視劇等其他電視節目形式在時尚的媒體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邁阿密風云》(1984―1989年)、《王朝》(1981―1989年)、《大膽而美麗》(1987年),特別是《獨領風騷》(1996―1999年)。
到了21世紀初,真人秀節目對時尚界景觀形成的貢獻更為顯著,例如2003年推出的由泰拉·班克斯主持的《全美超模大賽》和2004年推出的由海蒂·克魯姆主持的《天橋風云》。2020年1月,奈飛推出《時尚的未來》,為了贏得25萬美元獎金以及在頗特女士官網上出售他們的系列設計。同年3月,隨著有好萊塢大片即視感的電視劇《一剪成衣》在亞馬遜會員頻道上播出,時尚的超媒體化進程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節選自重慶大學出版社《時尚的格局與變革:走向全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