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行為構成騷擾可以報警—什么構成騷擾可以報警
8月28日,沸點網報道了這樣一則新聞:“外灘一男子當街裸露身體騷擾女性,女生們報警求助,該男子被拘留”。近年來,類似的性騷擾事件時有發生,而受害者也不僅僅只是婦女和兒童,社會中部分男性也同樣遭受到傷害。
性騷擾指以帶性暗示的言語或動作針對被騷擾對象,強迫受害者配合,使對方感到不悅。
在現實生活中,性騷擾能夠體現出多種多樣的形式。可以分為言語性騷擾、行為性騷擾、環境性騷擾。其中的環境性騷擾又分為校園性騷擾、公共場所性騷擾、職業場所性騷擾、家庭性騷擾、網絡性騷擾等。
其中,言語性騷擾是最為常見的。指任何人當面講讓受害者感到尷尬或不舒服的關于性的言論(如當面或當眾講黃色笑話或者用污穢的言語對受害者評頭論足),主要特點是性別歧視,無辜者進行侵犯,無視她們的尊嚴和自由。
行為性騷擾是指在公共場合或其他場合對無辜者做出身體上的侵犯(如:隨意觸摸受害者的身體敏感部位),使其受害者感到不適的低俗下流等行為,直接侵犯了受害者的身體權益和人身安全。
環境性騷擾指的是通過布置環境造成受害者不適或被侵犯的方式,比如擺放性刺激圖片、書刊物品,播放音像制品等 。
校園性騷擾的受害人多是學生,并且許多人屬于未成年人,他們面對來自學校內部的性騷擾行為有時是無法做出界定和表述的,甚至并不知道自己受到了性騷擾。
職業場所性騷擾指的是指在工作環境中,上下級權力的不對等,受害者因為自身處于權力弱方,害怕舉報對自身職業發展的影響,因此難以發聲維護自己的權利。
家庭性騷擾一般發生在有一定親屬關系或在同一家庭內居住生活的人之間。這種情況更容易出現在兄弟對姐妹、繼父對繼女等關系之中,也有雇主對家庭傭工進行性騷擾的情況。
網絡性騷擾是特指發生在網絡環境下的侵權行為。受害者會被反感的言語騷擾,比如黃色笑話、性暗示、過問和評論私生活,收到一些令人反感的文學或者圖片等。網絡性騷擾不一定會帶來實際威脅,但同樣對受害者的心理和人格造成傷害。
每當類似事件被曝光,我們都會感到憤怒和難過。在我們奮力推動性別平等的時代,這種罪惡行徑卻依然存在,輕則傷害了受害者的自尊與尊嚴,重則導致心理創傷無法愈合。我們不禁問自己,為何還有這樣的侵犯行為存在,如何才能有效地制止它們?
強調性教育的重要性。通過教育,培養人們對性別平等的認知,讓大家認識到沒有人能夠以任何形式侵犯他人的自由和尊嚴。家長們應該加強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識,從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努力為構建一個尊重和諧的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面對性騷擾事件時,我們應給予受害人足夠的關注和支持。無論是社會組織,還是學校、企事業單位,都應建立完善的舉報渠道,確保每一個受害人的權益得到保障。
同時,公眾也應當積極參與,我們需要認識到性騷擾是一種人權侵犯的行為,須以零容忍的態度對待。無論是通過現場見義勇為,還是通過媒體關注,在保證自己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盡量為事件提供關鍵線索,為受害者聲援。
當自己遭受到性騷擾時,注意保持理智和冷靜,不要激怒對方,盡量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保留證據,報警或尋求周圍其他人的幫助。
性騷擾作為一個社會問題,需要每一個人的參與和共同努力。我們不能無視與縱容它,也不能把它視為再常見不過的事情。只有當我們站在受害者的立場,深刻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時,我們才能夠更有力地采取行動。
杜絕性騷擾事件的發生,既是時代的挑戰,也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守護每一個人的尊嚴和安全。這個社會應該是一個沒有恐懼和傷害的地方,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為此負起責任。讓我們共同努力,為打破性別限制、實現社會公平,提供守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