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啞人溝通翻譯軟件,聾啞人手語翻譯軟件
◆ “音書”團隊為產品使用場景拍攝了展示視頻。
文| 鉛筆道 記者 徐茂祝
?導語
助聽器容易引發中耳炎,且不適用于聽力損傷嚴重者;人工耳蝸具有手術風險,安裝者必須要舍棄羽毛球等偏劇烈的運動愛好……市面上的助聽工具除價格昂貴還有可能帶來副作用。
石城川希望提供低成本解決方案,幫助聽障人與健聽人正常溝通。去年春節后,他啟動“音書”項目,并于今年1月,上線“音書”App且免費開放下載。
用戶可通過“音書”App完成聲音與文字的轉換,實現面對面溝通、電話溝通、語音訓練及多人聊天。其文字與語音的轉換延遲在0.5秒以內,準確度高于95%。
注: 石城川、陳國強承諾文中數據無誤,為其真實性負責,鉛筆道已備份錄音速記,為內容客觀性背書。
從“聽鏡”到“音書”App
2012年,谷歌眼鏡發布,議論喧騰而起。石城川內心激動不已,得知消息當天,他整晚沒睡,翻來覆去琢磨著——造一個“聽鏡”,把人聲轉換成文字顯示在AR眼鏡的虛擬屏幕上,像自己一樣的聽障人士就能便利地與人交流。
當時石城川正在上大二,他通過郵件向谷歌等公司闡述自己的想法。石城川還在好友陳國強的陪伴下進行了產品調研,結果顯示:被調查的2500人中,佩戴助聽器后恢復正常的交流水平的僅25%;而安裝人工耳蝸后能夠正常與人溝通的,也只有35%。
遺憾的是,一直沒有公司采納石城川的方案。畢業后,他去了一家外企從事軟件開發,心里卻一直對“聽鏡”念念不忘。
2015年年底,石城川有望進入另一家公司落實“聽鏡”想法,他十分興奮,遂辭去前公司職務,卻收到被拒的消息。石城川的情緒一度陷入低谷,最終決定自己動手實踐想法。
去年春節后,“音書”項目正式啟動。陳國強感動于石的堅持,便和他一起進行開發工作。考慮到智能手機普及率高、軟件獲取成本低,二人同步推進硬件和App的開發。
去年3月,“音書”App雛形完成。據陳國強介紹,“當時沒有設計師,產品特別簡陋,僅具備語音文字轉換功能。”接下來,團隊逐漸擴充人手,一邊優化App,一邊開發硬件。
去年10月,團隊完成“聽鏡”第一代原型機開發。因為硬件對資金需求量大,團隊試著尋求資本的幫助,獲得了天使投資人的種子輪投資,但是“更多投資人持觀望態度”。
在成本壓力之下,團隊調整布局——“軟件先行,資金條件達到之后,硬件再跟上”。
讓聽障人“看見聲音”
今年1月20日,“音書”App正式上線,并經過7個月迭代至當前版本:軟件接入數據網絡后可完成面對面溝通、電話溝通、語音訓練、多人聊天四個功能。
◆ “音書”App截圖,左為語音與文字的轉換界面,右為語音訓練界面。
面對面溝通,即通過語音和文字相互轉換實現近距離交流。用戶在會話前點擊App主界面底部麥克風按鈕一次,系統會自動識別、持續記錄聲音,無須多次或長按錄音鍵。目前,系統支持普通話、英語、四川話、粵語、河南話五種語言。對于文字轉換為語音,“音書”App還提供不同年齡、情感的音色可選。
開發難度最大的功能是電話溝通,耗時近一年上線。聽障人安裝“音書”App后,通過App可以撥打到普通號碼,并且可在App界面中看到對方語音轉換而來的文字,同時,輸入文字也可變為聲音被對方聽到。
聽障人士可通過“音書”App獨立完成語音訓練,選擇“詞”、“句”、“文”三種模式之一,讀出屏幕上的文字,系統會收集語音比對正確發音并給出訓練提示。
團隊在一周前推出群聊功能,旨在幫助聽障人適應群體社交場景。系統可將聊天群內健聽人的語音轉換成文字,實時同步在所有人的界面中。
據石城川介紹,產品使用了科大訊飛的語音識別引擎。同時,團隊采用深度學習的方式,自主開發降噪算法,誤差降至0.00006。目前,“音書”App文字與語音的轉換延遲在0.5秒以內,準確度高于95%。
現階段,通過“音書”App發起會話的次數,平均每天超過3萬次,用戶日均使用時長達15分鐘。
石城川介紹道,“音書”線下與殘聯、聾協等機構合作,“在服務聽障人士的同時,達到宣傳目的”。項目還通過微信公眾號、頭條號、QQ群進行推廣,其中,QQ群成員已近1000人。
項目前期主要通過軟件增值服務盈利,如對打電話功能進行適量收費。未來會增加硬件銷售、聽力定制服務等盈利方式。
“音書”正尋求200萬元天使輪融資,出讓股份10%,資金將用戶產品研發和營銷推廣。
/The End/
編輯 羅正臣 校對 楊茅
如需轉載文章請聯系鉛筆道微信客服號:鉛筆道大芯芯(微信id:qianbidao2017)獲取授權資質,否則我們將依法追究相關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