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簡歷_教育經(jīng)歷簡述100字
良師小傳:
林志超,全國優(yōu)秀教師,浙江省特級教師,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附屬小學副校長,公開發(fā)表百余篇文章,出版《教師藝術應對學生問題36記》《從班會課到成長課程》等專著。
育人格言:
教育是走進心靈的藝術,是引領與喚醒的藝術
“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出自泰戈爾的《飛鳥集》)。我在教育探索中越來越洞明:最有力量的教育是柔軟的心底觸摸,是載歌載舞的心靈喚醒。
教育藝術化,源自柔軟的初心
剛畢業(yè)時,我的教育理念是對學生好就行了。學生出了問題,我會經(jīng)常輕聲細語地分析利弊,希望喚起學生覺悟。有個男孩屢屢犯錯、經(jīng)常頂撞,我一臉錯愕,不知該怎么辦。在同事“指導”下,我第一次理直氣壯地狠狠批評了孩子。然而,我還是于心不忍,坐下來跟他好好溝通,讓他明白我為什么要批評他,他也深刻反省。
依仗威嚴,不是我的本真,用一味壓制的方法待學生,也得不到學生的心。我期待用自己的真心去贏得學生的尊敬。
于是,我想到了開展“小創(chuàng)造、小發(fā)明”活動。動手創(chuàng)新是學生最喜歡的活動,參與度很高,如果那些精力旺盛的學生想加入,就要用“良好表現(xiàn)”來表示誠意。很快,班級穩(wěn)定下來,形成了一股積極向上的氛圍,同事們也紛紛向我們班投來贊許的目光。柔軟的初心,激勵我去求索藝術化的教育方式。不管是規(guī)行與心育并行,還是以“親其師、信其道”激勵學生積極向上,都是自己初為人師時想到的最樸實的教育藝術。
教育藝術化,是呵護童心的愛心
創(chuàng)新活動帶來的溢出效應,導致我對學生缺乏深入研究。真正開始研究教育,是從我兼任德育主任遭遇困境后開始的。
一次,一名因浪費糧食被公告批評的學生,把公告欄中自己的名字挖掉了。我強烈感覺到:這顆童心受到了某種程度的傷害。批評,如何做到既呵護童心,又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呢?我非常糾結。
受到一個“藝術討債”故事的啟發(fā),我對每周一校園“監(jiān)督崗公告欄”中粘貼的“上周表現(xiàn)情況記錄表”進行了創(chuàng)新:受到表揚的學生用真實姓名,而受到批評的學生都采用了三國里的人物名字。
一時間,校園里炸開了鍋,都想知道“諸葛亮是誰”“張飛是誰”。我瞥見一個個“知情者”伸了伸舌頭,不好意思地低頭走了,臉上卻掛滿了笑。大家紛紛詢問老師,卻始終不能得到明確答案,大家開始關注同學的一舉一動,而“諸葛亮”“周瑜”們都不敢大意,表現(xiàn)“完美無瑕”,沒有半點兒破綻。
又是一個星期一,學生們的“期待”落空了。這次,公布名單里只有受表揚者,那些“三國人物”消失了。
此后一個月,公告欄里沒再出現(xiàn)批評對象,除了表揚,還是表揚。“諸葛亮”和“劉備”也都做了好事,他們的真實姓名出現(xiàn)在表揚名單里。
改變,收獲了驚喜!這讓我深受觸動:面對學生的問題,我們的教育是否可以多一些智慧、多一些仁愛、多一些藝術?
教育藝術化,是“做得好”的用心
教育藝術化的魅力,堅定了我的教育理想。為了積累心得,我給自己定下每天寫1000字隨筆的目標,而我遇到了最大的難題——沒有內容可寫。這讓我非常痛苦,一個孩子的舉動讓我豁然。
這個叫浩然的孩子,大事不犯、“小錯”不斷,時而干點出格兒的事。令人煩惱的是,這浩然“軟硬不吃”,犯錯之后跟老師的開場白是:“沒有啊!哪兒錯了?”一副被人冤枉的神情。
百般無奈,我不得不費力氣去收集他的犯錯“證據(jù)”。見到“證據(jù)”,他會爽快承認:“啊,原來錯在這兒呢!下次一定改,我寫保證書。”可保證書一張又一張地寫,錯誤照樣一次又一次地犯,怎么辦?
無奈之下,我讓浩然把犯錯經(jīng)過寫在日記本上。一段時間后,我發(fā)現(xiàn)日記內容變了,從“壞事連連”竟變成了“好事多多”。浩然告訴我:每次看到不良記錄就感覺不舒服,為了讓“日記”內容好一些,就想著做得好一點。
“寫得好,做得好”!我震撼極了,當“必須做得好”成為一個人內在的愿望時,將給人以源源不斷的動力。為了“寫得好”,我思索如何去“做得好”!
一個孩子因個子矮自卑,我?guī)⒉搅奶欤磋F樹遲開花,通過“珍貴的東西長得慢”的比喻啟迪他看到自己珍貴的一面。之后,我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展示自己,獲得成功、自信。
一名學生上課老走神,我利用“學會重復”法,讓他上課時在心里重復老師和同學說過的話,通過對他微笑、點頭、豎大拇指去激勵他。慢慢地,他學會了傾聽。
對于學生一些無知無畏的危險行為,我發(fā)現(xiàn)簡單的制止和說教不能讓學生深刻體會,我創(chuàng)設一個個情境,讓學生模擬現(xiàn)場、預演“未來”,讓學生“看見”可能發(fā)生的危險結果,啟迪學生深刻感悟……
一個個幸福成長的瞬間,一則則快樂改變的記錄,滋潤著學生成長,也推著我在教育藝術化的路上不斷前進。
教育藝術化,是洞悉問題因果的誠心
教育藝術化,是在面對一群急需幫助的孩子時,以一種圓融的思維、發(fā)展的眼光、超然的心態(tài),走進學生心靈,柔軟地觸摸,讓學生在笑中感悟,在自覺中改變。
面對學生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我開始思索這些問題為什么會發(fā)生,并探尋有針對性的方式方法。比如,學生打架,是言語不合、互不認輸?shù)臎_動行為,關鍵是要分析錯誤原因并啟迪學生學會克制。我以“冷一冷,說一說,理一理,道個歉,握個手”五個進程梳理、解決,讓學生明了自己錯在哪里,體會對方情感,學會控制言行。我還會利用班會,就學生情緒如何克制、如何避免糾紛、同伴義務等問題展開全班性的討論,有時還讓同伴“演一演”,看到自己在發(fā)生糾紛和吵架時“丑陋”的一面,讓學生獲得感悟。
我把零碎性問題及針對性應對方法,進行系統(tǒng)又創(chuàng)新的梳理,總結出了學生中出現(xiàn)的“常見問題”“學習困難”“交往障礙”“成長困惑”“心理問題”“不良習慣”等六大問題,及抓住“責任點、潛能點、情感點、變化點、榮辱點、低潮點、矛盾點、求進點、渴望點、共鳴點”十個最佳教育契機點的應對策略,讓教育更有效,更具借鑒性。
教育藝術化,是研究學生發(fā)展的潛心
教育學生的最理想狀態(tài),不是學生出現(xiàn)問題后的藝術應對,而是藝術化引領學生成長,利用發(fā)展性教育防范于未然。
在不斷學習探尋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成長期的價值觀引領及習慣培養(yǎng)直接影響學生的是非觀念、價值判斷、行為能力及良好品質的形成。
我組織團隊,進行發(fā)展性教育方案的設計,摒棄傳統(tǒng)的說教模式,創(chuàng)新“引入戲”“情境場”“模擬劇”“兩難題”四個場景模式,引領學生在參與游戲中“看見”身邊,經(jīng)歷模擬,思辨選擇,抒發(fā)感悟,落實行動……從古到今,由遠及近,慢慢展示,娓娓道來,讓學生看看、說說、辯辯甚至笑笑,獲得感悟,落實行動。
每個課例,我都親自設計、實踐、打磨,再設計、打磨,課上了一遍又一遍,形成一個又一個發(fā)展性教育的精品。就這樣,我慢慢積累,抓住青少年成長中所必須擁有的能力和品質,形成人格品質、行為習慣、衛(wèi)生安全、節(jié)儉環(huán)保、情感能力、成長健康六大板塊的教育系列,構建了一套從班會課到成長課程引領學生成長的課程體系。
在藝術化教育的過程中,我以初心、愛心、用心、誠心去滋養(yǎng)一棵棵幼苗成長,讓他們都如同金子閃閃發(fā)光。我也期待這藝術化教育的火焰,能在更多教育者的靈魂深處燃燒、發(fā)光、發(fā)熱,給人帶去溫暖與能量。
作者:林志超
責任編輯:曹金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