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義路美食—首義路附近的酒店
選擇做武昌老城區熱干面測評系列,緣于太多人將目光集中在漢口,并發出諸如“好吃的熱干面都在漢口”的定論,從而忽視其他區域。依托商業城市的優勢與滿春街路口熱干面的發源,漢口在美食方面固然有著領先的優勢,至今依然有鐵棚子、面面不忘、三毛、伍號面館、鎮三鎮等熱干面名店,但武昌老城區也有獨特之處,那就是省直機關、高校云集、異鄉人的生存手藝與良好的老社區氛圍,探尋武昌是否有一碗值得推薦的好面,亦是一個有趣味的問題。
另外,最直接的原因是我們擬拍攝“辛亥首義”系列的衍生品,即在(2023年)國慶前后,考慮到即將到來的“雙十節”,站在首義路與張之洞路交叉口,這是武漢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十字路口,一邊是紀念辛亥革命武昌首義,另一邊是紀念“武漢城市之父”張南皮。然后,以附近的工程八營“第一槍”舊址出發,結合武昌首義重要節點如烈士街、楚望臺、寶善里等,同時今昔對比,將附近的美食順勢一囊括,一主一輔,兩條線并進。
然而,等我們嘗試啟動時,發現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簡單,最終反而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我們的武昌區熱干面測評系列倒是完工了。
第一站,熱干面大王
第一家老城區熱干面測評,首選的是花太熱干面,不巧的是那日過去,花太國慶節期間關門休息。店家貼了通告,“10月6日開門營業”。我們改變計劃,穿烈士街,過陋室湯包,選擇了首義中學隔壁的熱干面大王,其前身叫做一品香熱干面,店里是一對小夫妻在經營。
測評下來,二兩熱干面是五元錢,物美價廉。面很勁道,鹵水給的不少,芝麻醬香氣明顯,整體復合味道不錯,是一碗好吃的熱干面,但要說有多驚艷,個人以為談不上。炸醬面更是普通,炸醬給的少,炒得也不夠香。蛋酒,醪糟少,酒香淡。店內僅有四張桌子可就餐,店外只有狹小空間可高低凳過早。
與漢口傳統熱干面相比,武昌老城區熱干面首站測評平平無奇,但我們不慌下最終定論。
過早完畢,過首義中學大門口,題字者是華師章開沅老先生,這是好友皮皮就讀的中學。斜對面是盒馬生鮮的首義路店,乃盒馬武漢首店,好奇盒馬當年選擇這里,是不是因為“首義”之故,希望有一個好的開始呢?
在紫陽湖公園轉轉,聽片哥講了一些小時候的故事,看了幾眼公園附會湖北新軍建設者張之洞的各種傳說,如在此飲茶賞月之類,乏善可陳,不過很適合老年人搞娛樂活動。
就在這今日淡淡無奇的地方,紫陽湖公園東側的湖北省總工會大院,繁華熱鬧的武昌老城區之中的寂靜之地,樹木豐茂蔽日,長廊古色古香,有一座紀念湖北新軍第八鎮工程第八營打響首義第一槍的豐碑。
那是113年前改變中國的秋天,整個武漢正是“山雨欲來風滿樓”,10月10日夜晚,“莽撞”的鄂州人程定國打響了第一槍。
據外號“熊一槍”、武昌首義實際組織者、江夏人熊秉坤回憶道,“緣該三棚內之支隊長金兆龍,得坤改定時限信后,方將準備一切,被本排排長陶啟勝窺破,帶護兵二名從之。金見事敗,疾呼曰:‘眾同志再不動手更待何時!中一會員程定國(正瀛)持槍開擊,陶帶傷逃死于家。于是人聲沸騰,槍彈如雨,一、三排亦繼起。”接下來,工程營第八營的代理管帶阮榮發、右隊隊長黃坤榮、司務長張文濤等人相繼趕來,全部被神勇的程正瀛開槍擊斃,此驚駭時刻過后,方有眾所歸望的熊秉坤指揮當夜之激烈戰斗,以及后續的一系列故事。
仔細考究,在辛亥革命爆發時,武漢熱干面還沒有誕生,當時流行武漢的多是黃陂油面。待到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一個從黃陂蔡家榨鄉進入漢口的因得過天花一臉麻子“破了相”的年輕人,他起初在天寶藥房做伙計,后于中山大道滿春街口售賣黃陂油面,這種面多供產婦或做壽之用,面條細長、含油鹽、多嚼勁。再后來,隨著日式壓面機的引進,蔡明緯吸納民間經驗,加入芝麻醬與小磨香油,采取手工撣面方式,谷氨酸鈉進入中國人們稱之為“味精”,遇見楚劇名角關嘯彬后面條中又多了一味調味料——胡椒,結合胡蘿卜丁、小蔥等佐料,特別是抗戰爆發勞苦大眾有了更多填飽肚子的需求,一款麻醬面應運而生,后來工商登記時,蔡明緯因字眼忌諱,遂結合其面條制作特點,更名為熱干面。
第二站,順一紅油熱干面
漫步武昌老城區,有關首義的痕跡比比皆是,且不說宏偉壯美的辛亥革命博物館,且不說前身是鄂軍都督府的紅樓,哪怕我們走在一條街道上,在吃一碗熱干面之時,說不定就流傳著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
烈士街,是為了紀念武昌首義前夜楊洪勝、劉復基和彭楚藩三烈士被當局殺害之故事,如今這條長街,亦是武昌老城區的寶藏美食街。這里飽含老社區的人情世故,多有蒼蠅館子深扎于斯,如思思酒店的小炒、燕子的雞湯、蔡甸特色牛骨頭的牛腱子肉和鹵藕、陋室湯包、腰花烤串等,一方煙火,紙短情長。越是慢慢轉悠發掘,越是難舍的離開。個人以為,要比現在網紅糧道街,有意思多啦!這是一條被嚴重低估的街道!
在烈士街,怎能不吃順一紅油熱干面?這是很多網友跟我們的推薦。而且,擬拍攝熱干面大王和花太熱干面時,我均路過順一面館,客流喧嚷,煙火十足。于是,順一就是我們的第三站了!
順一大抵是符合外地人對武漢過早城市氣象的“固有”概念,開了二十年的老店,主打熱干面,配一碗冰米酒,用一次性紙碗裝盛,店內可就餐,店外高低紅色塑料凳子分列烈士街兩側,一字兒擺開,小的做凳子,高的做桌子,很是壯觀。我們快手快腳拌開面,芝麻醬香氣撲鼻而來。友情提醒,千萬不要看腳下的地面,烏漆八黑地,陳年老油的積淀,附近不遠處可能還有一個垃圾桶之類……但老食客們都不在乎。
我們點的是熱干面與炸醬面各一碗,兩碗冰米酒,花費21元。熱干面依然是鹵水熱干面,面是自己撣的(有人透露如生意好去得晚,面可能就是別人送的),芝麻醬之外,還給了炸醬提香,以彌補本身芝麻醬香的不足(畢竟現在多流行摻花生醬),紅油不錯。炸醬面當然是炸醬占主導。不過呢,順一的炸醬分量很足,但不夠濃香。
片哥很早就告訴我,漢口歡艷熱干面是給的炸醬,他最愛的已經停業的東亭小區大胡子熱干面亦是給炸醬,但效果均好過順一之炸醬。好炸醬的標準是,醬香與豬油香巧妙融合,而不是你儂我儂,不可分離的。像老北京的炸醬,必須要小火慢慢炒,醬香騰出,方可以。我之前買過六必居的小瓶炸醬,也吃過萍姐做的炸醬,爆香!每日早早起床,做一碗炸醬面,可開啟美好的一天。
冰米酒,是武漢新近流行的品類,格外好評,酒香濃度溫度均佳,配上熱干面,一冷一熱,一干一濕,太舒坦。
老城區的過早小店,與漢口街頭神似,社區老顧客較多,兩方如親朋好友,可能打烊后說不定還會一起搞娛樂活動如搓麻將等。有騎電動車的兩位嫂子來晚了,還沒有停車完畢,單腳支在地上,就開始協商,“這個點啊,熱干面應該賣光了,要不我們吃炸醬面吧!”隨后,兩人停車,各自點了面,而下面的嫂子全程都是笑意盈盈,眼里眉間流露著脈脈溫情,這是老城區的人情世故。
第三站,花太熱干面
花太熱干面,同樣在烈士街上。我們頭一回選擇國慶假期去,結果復興路地鐵站出來,跟著導航在小巷子里繞了下,于省人民醫院隔壁尋到了位置,卻吃了個閉門羹。
第二次前往,熟門熟路,就順利多了。下面的花太阿姨很熱情,還有一位微胖阿姨,可能腿腳受傷,行動不靈活,負責打牛肉、鹵水等配料。
我們點了一碗熱干面,一碗牛肉粉。后者是花太的強烈推薦,因為按照測評慣例,一般是炸醬面的。
熱干面面條撣得勁道,比熱干面大王要好,但要細得多,適合細面愛好者。芝麻醬香偏淡,但辣度后勁要高,面被醬包圍后不干不濕,入口爽利。
相比較而言,牛肉粉是最大驚喜,粉是寬闊滑爽的,不是現在似乎是明膠摻雜的,是老派的卷粉,有米香;牛肉片菲薄,鹵的很到位,微微有點重口,湯底是糊辣口,這糊辣口有網友以為是早年炒辣椒油是采取柴火灶燒制,有柴火的煙熏糊味進入其間所形成的獨特香氣,不知確否;碗面撒有辣椒粉,似萬里江山之潑墨,此乃點睛之筆,給我們味蕾以巨大的沖擊,一般的辣椒粉是取其香,花太家的是香辣并重。
我和片哥一致以為,已經許久沒吃到驚艷的牛肉粉了,花太家算是一款。我個人以為比在武漢吃的香辣、喜歡給蒜水的荊州五一路米粉還要棒(五一路的牛肉包乃增筆)!后來,我們探尋武昌老城區的鴻運牛肉面、魏氏牛肉粉,發現兩家與花太是同一路數,只是花太的勝出地方大概在小菜與辣椒油。辣醬油乃嗜辣者必挑戰,而小菜以腌制的辣椒為最,甘脆甜香,辣反而是退居其次,回味悠長。
必須好評的是,在這里就餐,我們測評可無需自帶碗,店內不銹鋼碗已足夠好!我也好喜歡竹簍子裝熱干面的韻調,干凈衛生。內有桌椅,外有一長桌,可供就餐,店雖小,就餐空間還算開闊。
走出小店,滿目是斷壁殘垣,老城區又陷入新的拆遷風云,法桐之木葉于陽光下微風中顫抖,訴說著古老的故事。現在,武昌老城區陷入拆遷,首義園五庫村大院多破敗景象,連面館前頭的道路也被封堵一頭,變成了“斷頭路”,影響了店家的生意。在沒有互聯網流量的時代,他們主要靠街坊來捧場,而消費產品以熱干面為主,像這樣好吃的牛肉粉真是有明珠暗投之遺憾。如今,街坊們在慢慢老去或者搬離,不知隨著時光流逝,那些離開這里的人們,是否記得曾經身邊的這碗面,這碗粉?
春節前夕,武漢凍雨冰雪過后,我們為拍攝“春節不打烊”專題又一次探訪花太。在門口閑聊,我們得知花太家手藝是自家學的,最早在建機市場附近開店,也就是我之前居住常經過的車家嶺一排老房子中的一爿小店,我記得拆遷前有幾家不錯過早小店,三鮮粉面、糊湯粉、牛肉粉等,最有名的是大胡子熱干面,因老板年輕時候蓄著大胡子而得名(后來考慮到衛生問題,刮了一下,但嘴巴上的胡子還保留著),體操名將楊威曾打卡過,片哥心目中的最佳。
聽到熟悉的建機,最近抽煙很兇的片哥也恍然大悟,“哦,賣煙的那條街”,一下子就暴露了他的日常習性。隨后,幾個人開始探討那個古老年代一碗熱干面的價格,“四毛錢,對,四毛錢”,等到84年,這碗面一角一分錢二兩糧票,從四角錢到五元錢,不光是貨幣的購買力在發生變化,變化的還有花太的皺紋漸增與我們的青春一去不回。
如今,面對春節到來,花太家還比較有良心,因為節日原料價格上漲,每碗粉面僅僅上調了一元,一碗熱干面不過五元錢。
數年前,建機附近拆遷,他們方搬到此處。店面雖小,但收拾得很干凈,我們可以在小店內安安靜靜過早,而不是像一般的面館,要在外頭弄個小凳子枯著坐。一碗人間煙火,既有市井氣,也帶有一絲絲雅致,這是花太的魅力。
每逢大雪,我就會想起,年少時候讀張宗子《湖心亭看雪》,以為那盛大的雪景、寂靜的西湖、偶遇的飲酒朋友,渺渺天地,獨此數人,有一種遠離世俗孤芳自賞的浪漫情懷,待到年長,結合寫作背景方發覺,彼時正是清軍不斷南下大明朝廷飄搖(回憶崇禎五年之事),遂有一股“國破山河在”的凄涼人情在行文中。今年,又逢霰雪漫天,北風肆虐,窩在家中看民國初期的歷史劇(革命領袖130周年誕辰),想起那一碗面里的辛亥往事,還是那句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每每歷史或人生的轉折點上,不僅要有激揚文字指點江山的壯闊胸懷,也要有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勇敢之心!
作者:舒懷
圖片:舒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