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經繼續教育學院-西南財經繼續教育學院登錄
西南財經大學繼續(網絡)教育學院貫徹學校“新財經”戰略部署,在繼續教育領域展現“西財特色”,打造“西財優勢”,擦亮“西財品牌”,用“新財經”戰略引領學院事業,推進學院轉型高質量發展。
文/《在線學習》主筆 何曼
西南財經大學繼續(網絡)教育學院院長曾朝夕
在金融行業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國家對金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索金融人才培養和金融學科建設的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被譽為“中國金融人才庫”的西南財經大學,正在全面推動“新財經”戰略升級,實施拔尖人才培養計劃。西南財經大學繼續(網絡)教育學院院長曾朝夕與本刊對話時表示,學院將貫徹學校“新財經”戰略部署,用“新財經”統領學院事業,推進學院轉型高質量發展,尤其是在繼續教育領域展現“西財特色”,打造“西財優勢”,擦亮“西財品牌”。“面對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新要求,繼續教育未來前景是光明的,特別是對優化知識結構、完善終身學習體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等具有比較重要的意義。”
1979年,西南財經大學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劃歸中國主管,2000年,以獨立建制劃轉教育部管理。在這樣的辦學歷程中,學校依托獨特的金融行業背景和出色的財經學科優勢,以服務學習型社會建設為目標,立足西部、輻射全國,面向金融和財經行業在職人員,開展學歷繼續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為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做出了貢獻。
首先形成了以金融為重點的財經特色。長期以來,學院學歷繼續教育和非學歷培訓,在專業設置、課程設置等方面,充分體現金融和財經特色,把金融學科和財經領域的最新知識、最新方法貫穿于人才培養之中,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同時,充分發揮學校財經學科的優勢,在非學歷培訓中,緊緊圍繞行業的實際需求,不斷開發、完善具有應用型、實務性的培訓課程體系,積極組建師資團隊,為金融、財政、稅務、審計等行業開展優質培訓。
其次形成了立足四川、服務西部、輻射全國的區域特色。學院主動對接國家和區域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把服務西部、服務行業和農村作為工作的重點,主動為地方開展針對性學歷繼續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培訓。學院發揮學校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反貧困問題研究等方面優勢,為定點幫扶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縣等地區“量身定制”實施干部培訓計劃,利用“互聯網+教育精準扶貧”模式,為怒江州干部定制網絡教育學歷提升班,為上述地區脫貧和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同時,學院還為西部地區提供金融智力支持和服務,在西部大開發戰略框架下貢獻西財繼教力量。
“改革”和“高質量”是繼續教育發展的主題詞,也是高等繼續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曾朝夕表示,學院始終堅持質量標準,將質量作為核心要義,把質量保障貫穿于教育教學、管理服務的全過程。
一是建立健全以質量為標準的制度體系。學院不斷加強繼續教育領域的制度建設,形成了74項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工作制度,用制度保障學歷繼續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按照教育部非學歷教育的規范管理要求,制訂學院貫徹落實的實施細則,從非學歷教育管理機制、項目管理、合作辦學、教學管理、財務管理、條件保障、監督管理等方面作出明確要求。
二是持續深化混合教學模式改革。學院積極探索“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混合式教學,推動視頻講座與直播答疑“線上+線下”同步進行,通過直播系統與場外學生開展線上互動,豐富了直播教學的內涵與形式;構建“校本部+校外學習中心(函授站)”共同參與的教學輔導機制,明確校外學習中心、函授站、教學點近程輔導責任,將混合教學工作任務納入站點質量評估,助推“遠程+面授”混合教學模式成型。
三是切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學院逐步建成了一支規模適當、結構合理、師德高尚、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學歷繼續教育師資主要由主講教師、輔導教師、論文指導教師三部分構成,其中學校專任教師占比93%,具有副高級及以上職稱的占比84%;輔導教師最高學歷為碩士及以上的占比98%;論文指導教師最高學歷為碩士及以上的占比90%。非學歷教育師資主要由學校優秀教師構成,同時聘請其他高校、科研機構、行業企業專家學者來校授課,滿足培訓學員多元化、全方位需求。同時,學院積極探索課程輔導教師團隊建設,制訂實施《西南財經大學高等學歷繼續教育課程輔導教師團隊工作實施方案(試行)》,確保“導學、助學、促學”學習支持服務取得實效。
四是構建以質量為導向的績效評估體系。學院制訂了涵蓋招生、教學、學生支持服務、經費保障等方面的指標評估體系;明確了績效評估實施細則,按照“站點自評—學院初評—公示復評—學院終評”流程,運用系統監測、自查自評、實地檢查等方式,堅持每年對包括校本部在內的所有站點進行績效評估,同時在評估中充分發揮教學督導組專家成員、學校紀委的作用,嚴把評估指標的“質量關”和評估過程的“嚴肅關”,推動學歷繼續教育的質量穩步提升。針對非學歷教育新要求,學院在原來對每個項目教學評價、反饋和學員評議的基礎上,修訂非學歷培訓項目教學、管理及服務各環節的評估制度,實現包含學員、班主任、項目負責人、學院管理部門在內的多元評價機制,推動非學歷培訓質量得到有效提升。
五是不斷提高資源建設的質量。學院已建設完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化課程資源269門,在運行課程資源175門,運行課件2421.8小時,且已建課程達到全部已開設課程的100%。為保證課程質量,學院堅持每一學年對教材、資源進行審核,嚴把“政治關”;堅持及時對相關課程資源進行修訂或重建,將新知識、新技術體現到課程資源之中,滿足學生學習的新要求。學院高度重視信息化建設,秉持“核心系統自研自建,通用系統共建共享”的建設思路,開發多個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了繼續教育辦學全環節全鏈條的信息化管理,并成功將人臉識別、圖文識別、語義分析等AI技術應用于管理系統,為繼續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黨和國家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曾朝夕表示,學院主動與成渝地區省、市、區相關政府部門和企業聯系,積極做好“成渝地區數字經濟人才培訓基地”的前期工作。目前,學院已開發出“數字經濟”培訓系列課程,并在一些有需求的非學歷教育培訓項目中實施。下一步,學院將突出抓好數字經濟的政產學研,主動深入地方行業,做好數字經濟培訓工作,為推動成渝地區數字經濟發展貢獻力量。同時,提前謀劃學歷繼續教育、自考助學的專業設置,待時機成熟時,將開設數字經濟的學歷繼續教育和自考助學專業,為成渝地區數字化人才培養提供西財方案。
數字化轉型是世界范圍內教育轉型的重要載體和方向。曾朝夕強調,學院在數字時代推進繼教轉型高質量發展中,重點關注三個方面:切實貫徹落實學校“新財經”戰略升級,把學校數字化建設的相關要求貫徹到學院的戰略定位、目標任務、專業設置、人才培養及管理服務的全過程;著力建好匯聚涵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育、職業技能教育、教學教研、教學改革等內容的“西財在線”數字化教育平臺;樹立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理念,瞄準全民終身教育,主動深挖公民終身學習需求,加快把西財科研服務社會成果轉化為數字化資源,積極助力終身學習和學習型社會建設。
“此外,實現繼續教育轉型高質量發展,還要凝聚思想共識,強化‘三教’協同創新。”曾朝夕說,“三教”協同創新是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作出的重要部署。推動“三教”協同創新發展,要把握好三點。一是樹立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一體的觀念,打破職業教育、繼續教育是低層次教育的傳統觀念,從人才強國的高度明確高等繼續教育的戰略定位和目標任務,從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層面系統謀劃和落實高等繼續教育工作。二是深入了解職業教育、行業、企業在新科技、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下的教育需求,充分對接好高等教育的理論研究、咨詢服務、成果轉化等,孵化一批滿足社會需求和提高人員能力的課程,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三是深化人才培養方式的改革,要突破校園邊界,充分運用和發揮數字教育的作用,讓愿意學習的人能學習、自主學習。
來源:《在線學習》雜志2023年7月刊(總第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