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城美食;方大城辣宴
在首屆中國金牌旅游小吃評選活動中,來自河北的石家莊紅星包子(石家莊飯店)、缸爐燒餅(石門一味)、承德老三羊湯、張家口撈汁莜面(崇禮湯印溫泉假日酒店)、秦皇島昌黎趙家館餃子、唐山棋子燒餅(鴻宴飯莊)、鳳凰園酥餅(大唐鳳凰園)、保定白家牛肉罩餅、滄州李春秋驢肉火燒9項小吃摘得“金牌”。這九項小吃代表了河北飲食文化的特色,其中不少是有著百年歷史的老店,或是市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經歲月經久不衰,深受百姓的喜愛,而且價格親民。
河北地處華北平原北部,環抱京津,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風俗孕育了璀璨的飲食文化。河北小吃的特點是選料廣泛,口味多樣,以咸鮮、清香為主,烹調方法也各具特色。
金牌旅游小吃
石家莊紅星包子
紅星包子絕對是石家莊包子的老字號,從1969年,在中山東路304號建店開始,生意興隆,長久不衰,已有近五十年的歷史。
紅星包子脫胎于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加以調料,更加適合石家莊人的口味,以小巧玲瓏、色澤潔白、皮薄餡足、松軟利口、清香不膩,外表如同一朵綻放的白菊花而揚名省城。熱食帶漿,味道更鮮美,令人回味無窮。正如老石家莊人常說的:“飯后總不飽,只想紅星包”。
缸爐燒餅
缸爐燒餅是石家莊最具特色的民間小吃之一,缸爐燒餅以缸橫臥,內壁貼餅,外溫內烘,是獨特的制作方法。石門一味的燒餅出爐后呈圓鼓形,面焦黃,味鮮美,香甜可口,別有風味,是外地游人極喜愛的食品。
承德老三羊湯
老三羊湯源自平泉八溝,素以湯汁鮮、味道美、用料考究而久負盛名,其制作廚藝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羊湯用料以羊雜為主,營養豐富,易于消化吸收,味醇厚清香,回味無窮。燒餅個大,芝麻多,香酥松脆。吃過這道早餐的人都會想再吃、再來。
張家口撈汁莜面
撈汁莜面采用本地產的莜面加工制作成面條,再用本地麻油烹調,佐以黃瓜、香菜,口感爽滑,酸辣開胃,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吃一口,怎一個爽字了得!
秦皇島昌黎縣趙家館餃子
秦皇島昌黎縣趙家館的餃子,它以圓籠蒸餃為主,皮薄到能看到里面的餡,最地道的是海鮮餡的蒸餃,咬上一口,不但味道鮮美、香而不膩,而且流出濃濃的湯汁來。趙家館不僅是中華老字號,還被列入秦皇島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上世紀50年代,趙家館餃子的創始人趙福元曾赴天津參加全國飲食行業大比武,一舉奪得餡制品之冠,竟讓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屈居其后。
唐山棋子燒餅
棋子燒餅因狀如小鼓、個似棋子而得名。使用大油和香油合酥,包肉、糖、什錦、臘腸、火腿等多種餡心。色澤金黃,里外烤制酥透,肉餡鮮香,酥脆適口不膩,便于保存。
鳳凰園酥餅
唐山多“菌類”,香菇的營養最好,且組織緊密,風味濃郁,口感滑嫩,經面點師精心調制,制成肉菇餡餅。鳳凰園酥餅成圓鼓形,味道鮮美,外皮酥內里香,極受食客歡迎。
保定白家牛肉罩餅
白家罩餅選用內蒙古牛肉,選其中肋作為主料,用百年老湯秘制加工,成菜色澤紅潤,肉質肥嫩,香氣撲鼻,越嚼越香,味道鮮美。很多外地人慕名而來,吃后贊不絕口。
滄州李春秋驢肉火燒
滄州李春秋驢肉火燒總店在河間,有著百年歷史,是典型的河間驢肉火燒的代表,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李春秋即為河間驢肉火燒的傳承人。驢肉火燒講究“七分火燒三分驢肉”,就是說包裹著驢肉的這個火燒皮非常重要。李春秋驢肉火燒的火燒皮有四絕,“色如金、酥如雪、薄如紙、厚如書”。先說這“厚如書”,李春秋的火燒層數多達25-30層,其橫切面就像一本厚厚的書,吃下去外酥里嫩,外層酥而不硬、內層彈而不軟;每層薄得像紙一樣,可透字,遇火即燃,所以稱“薄如紙”。這些都需要制作人員在做面坯時有著極大的力道,所以李春秋驢肉火燒招傳承人要求必須是男性。
“非遺名錄”美食
衡水故城縣龍鳳貢面
龍鳳貢面也稱龍須鳳尾貢面,因面條勻凈細長、狀似龍須,并曾作為宮廷貢品而得名。龍鳳貢面起源于明朝,為故城鎮齊氏始創。制作龍鳳貢面最有名的是故城西南鎮齊紀修所開的“齊福源”掛面坊。
齊紀修16歲學做掛面,他吸收諸家掛面工藝的特長,不斷研究、總結,產品的質量越來越高,銷路也越來越好。在故城掛面業小有名氣后,被客商從運河輸入京城,很快進入宮廷,成為御用食品。從此龍鳳貢面身價倍增,飲譽四方。
邯鄲邯山區二毛燒雞
二毛燒雞又名珍積成燒雞,創始于清朝仁宗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直隸大名府城內,世代嫡傳,采用百年老湯、祖方秘料傳統加工工藝,保持了原汁原味的百年老字號名吃。
邯鄲大名縣郭八火燒
“郭八火燒”的主要特點是層多且薄、外表金黃油亮、呈現石榴籽狀,吃起來皮酥里筋、焦香可口、味香誘人,風味獨特。出爐的火燒,色澤金黃,香氣撲鼻,每張上有二十五層至三十層薄如紙的面皮組成。
“郭八火燒”制作技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創業人郭致忠,祖籍大名城西大韓道村人,曾在北京(原順天府)學藝,清光緒二十一年(1887)年回到大名,以經營火燒為業。
邯鄲大名縣五百居香腸
“五百居”香腸腸色澤純正,條桿均勻,香味醇厚,肥瘦適宜,甜咸兼備,軟滑利口,食而不膩,越嚼越香,回味悠長,獨具一格。且經久耐放,炎夏酷暑不腐不蛀。
1956年,大名五百居香腸被評為“邯鄲八大名小吃”。2003年,被評為“邯鄲市地方十大名小吃”。2012年,被評為“河北省知名土特產”。
邯鄲魏縣饸饹
魏縣南關申家榆面饸饹,始于隋朝,盛于唐朝,歷經1400余年而不衰,是“梨鄉三寶”(饸饹、煎餅、豆腐腦)之一,申家榆面饸饹以精細的蕎麥面、小米面、豆面為主,配一些榆皮面,以一定的比列配制并加水和好后,用饸饹床子擠壓而成,饸饹鹵由鮮豬肉或羊肉醬炒而成,耐儲存。
申家榆面饸饹以其獨特的加工工藝,被梨鄉人稱為“洘湯饸饹”,其意為“面起湯隨,面落鹵現”。從明朝開始至今代代傳承,發展延續。
張家口張北縣莜面
莜麥系壩上高原耐旱農作物。莜麥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長期短,成熟后子實容易和外殼脫離,磨成粉后可食用,就叫莜面。敢叫裸燕麥面,這種植物的子實也叫莜麥。
張家口懷安縣柴溝堡鎮熏肉
“柴溝堡熏肉”始創于19世紀初,迄今有200多年歷史,被載入《全國食品大字典》。清乾隆年間,為柴溝堡人趙福全首創。
后經郭璽總結前人創作熏肉經驗,創出一套獨特的制作工藝。他熏制的熟肉皮爛肉嫩,表里一致,肥不膩口,瘦不塞齒,味道香醇,鮮嫩適口,被人稱贊。
唐山樂亭縣吊橋缸爐燒餅
吊橋缸爐燒餅外形渾圓,色澤淺黃,外皮酥脆,內瓤層次分明,香酥怡人,肉餡配料獨特,肥而不膩,正面貼滿芝麻,背面光滑,制作精巧,且久放不疲、風干不硬,營養豐富,老少皆宜。是燒烤、涮鍋的上好佐餐和饋贈親友的絕妙佳品。
唐山豐潤區蜂蜜麻糖
豐潤七樹莊麻糖始創于明朝萬歷四年(1577年),取其冀東人所愛吃的食品“軟、硬排叉”之優點并借鑒京城“蜜餞”澆漿法精心研制而成。
民國時期,由張家傳人之一張鳳舞創立“廣盛號”。又由其后人張金海、張國榮將此傳統工藝和字號傳承至今。400多年來,七樹莊“廣盛號”蜂蜜麻糖以其精湛的工藝、獨特的風味、良好的信譽,名揚全國,譽達海外。
唐山樂亭縣劉美燒雞
劉美燒雞作為我國北方地區的一道名食,它那色、香、味、形四美合一的獨特之處,特別是開創了我國燒雞整形之先河(外形已獲國家專利),徹底打破了過去燒雞兩爪兩翅支楞、脖耷拉甚為不雅的難題,促進了我國燒雞行業整雞外形工藝的發展。
秦皇島撫寧白腐乳
腐乳氣香、味鮮、質酥,其香略似老酒,濃郁則過之,味鮮美而留芳齒頰,質酥軟則入口即化。
腐乳因其由黃豆制成,富含植物蛋白質,經過發酵后,蛋白質分解為各種氨基酸,又產生了酵母等物質,故能增進食欲,幫助消化。腐乳又是一種烹飪佐料,紅方的汁燒肉,肉味香冽,是撫寧傳統的家鄉名菜。
秦皇島撫寧縣潘氏風干腸
潘氏風干腸,是撫寧縣潘官營村潘氏家族的家傳特產,在潘氏家族中,這種熟食的加工和保存方法已經傳承了整整二十代了。
秦皇島海港區老二位餃子
“老二位”餃子的制作方面的傳承采取的就是師父帶徒弟的制度,使這一技藝得以傳承。最早搟餃子皮使用一根搟面杖,既費時,又費力。
后來經過去大城市名店學習,互相切磋、取長補短,在面皮制作上采用兩個細木棍,其優點是省時省力、皮薄厚均勻。
秦皇島盧龍縣盧龍粉條
盧龍傳統粉絲的幾十道工序,全部靠手工完成,具有色白條勻,味道純正,柔而不脆的特點。
如今雖然機械加工粉絲遍布全國,但傳統的粉絲加工仍然像千余年來那樣仰靠師徒之間言傳身教,還要憑悟性和長期實踐的體會及感覺才能掌握。
秦皇島昌黎縣趙家館餃子
久負盛譽的趙家館餃子,是昌黎縣傳統的老字號風味食品,以圓籠蒸餃為主。
其特點是:選料講究、皮薄餡散、味道鮮美、香而不膩、水靈可口。形成了海鮮、素餡、肉餡、什錦四大系列,十三類品種。
承德市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上乘宮廷菜肴之特色,下秉地方菜肴之精華,別具一格。其肴饌之繁多,技藝之高超,器皿之精致,場面之豪華,禮儀之講究,耗資之巨大,是我國宴席發展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甚至在世界烹壇上占有一席之地。
承德平泉縣“五奎園”改刀肉
“五奎園”改刀肉是御膳房劉德才主廚主創,獻給道光皇帝的御菜,于道光年間傳入古鎮八溝(今平泉),現在是平泉的傳統名菜。
據傳劉德才老師傅年老體衰被趕出皇宮,流落到榆州(今平泉),為了糊口在鎮上開了一個小餐館,經營改刀肉。劉師傅連續收了五個徒弟,把御膳改刀肉的做法傳給了他們。五個徒弟同心協力辦飯店,給飯店取名“五奎園”。
承德隆化縣一百家子撥御面
在隆化縣城北三十公里處有座古鎮---張三營鎮,清代,因這里只有百十戶村民而被稱為“一百家子”。張三營鎮群山環抱,景色秀麗,以盛產“一百家子白蕎面”而馳名中外,白蕎面可制作多種別具風味的食品,其中屬“撥面”最為上乘。
據考證,乾隆二十七年重陽節(1763年),乾隆皇帝赴木蘭圍場駐蹕張三營行宮,在品嘗當地撥面師姜家兄弟的撥面后,龍心大悅,喻贊此面“潔白如玉,賽雪欺霜”,并御封為“一百家子撥御面”。
十大經典特色小吃
唐山饹馇
饹馇又稱咯扎,是唐山的漢族面食小吃,用豆面做成餅形,切成塊,熬菜吃、炸著吃或炒菜吃。是百姓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迎來送往的必備之物。在當地,甚至還有“不吃咯扎宴,不算到唐山”的說法。
歷史小故事:
據說清朝年代,在遵化馬蘭峪建東陵以后,守陵人為討得皇家的歡心,就把這一特產送進了皇宮。當時,慈禧吃飯有個習慣,端上來的菜最多只夾兩口就撤下。有一次,御膳房端上了醋熘饹馇,她一看沒有吃過,問了聲:“這是什么菜呀?”太監趕忙回答:“還沒起名字呢,請老佛爺賜個名吧。”慈禧一邊聽一邊吃了兩口,太監就忙著往下撤。
誰知,慈禧老佛爺還沒有吃夠,就說了句“擱著”吧。太監以為這是太后賜的菜名,馬上傳下去:“老佛爺賜此菜名為‘咯扎’。”咯扎與擱著諧音,從此,饹馇的叫法便在民間流傳開了,饹馇也就成了唐山宴席上的一道名菜。
營養價值:
從營養食療角度看,綠豆咯扎還具有清肝合胃,瀉火消暑,美容解毒,降低血壓,血脂的功能,符合現在提倡的食療合一,飲食養生的要求。現在,咯扎菜肴已經成為唐山人民喜愛的獨特美味,醋溜咯扎、燴咯扎、炸咯扎、焦溜咯扎,玻璃咯扎,炒咯扎,咯扎簽子、糖醋咯扎等等,據說能做一百多道菜,很有特色,擺在餐桌上,質高形異,色美味香。近年來,咯扎更是登上了大雅之堂,咯扎宴已成為招待國內外賓客的拿手菜,深得食客的贊譽。
如何制作:
人們把精選的綠豆用水發泡,漂去豆皮,然后用水磨成汁,再過濾去渣,經過三次去毛漿,待成潔白的淀粉后,再兌好汁,攪成漿糊狀,用尖鍋緩火攤制成圓形薄片,一張饹馇就做成了。
薛家窩頭
清朝道光年間,河北省大城縣里坦鎮薛家祖傳一種獨特的蒸制窩頭的技術。薛家窩頭,色澤金黃,味道純正,香短期可口,營養豐富,在當地享有盛譽。薛家窩頭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年的歷史了。相傳,清光緒年間,皇宮大太監李連英吃后稱贊不已,他在回宮時帶了些窩頭。此后一直長盛不衰。
營養價值:
光緒末年,太監總管李蓮英(大城籍人),把薛家窩頭作為貢品送給慈嬉太后,慈嬉品嘗后,大悅,稱之為“黃金塔”,并親書匾額賜給薛家。此事在大城一帶廣為流傳并有史記載。薛家窩頭,是根據中國古醫學,醫食同源的原理,以糜子米、大黃豆為主要原料,輔以其它配料,屬純天然綠色食品。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高蛋白、低脂肪、低糖份、粗纖維、細口感。食用后有降低血脂、膽固醇、高血壓及防治糖尿病的作用,經常食用能調節人的中樞神經及新陳代謝機能。其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是一般面食難以相比的。
如何制作:
薛家窩頭原料采選嚴格,所用的黃豆和糜子,全部來自于無公害種植基地,手工精挑細選。磨好的面,時間不能放的過久。在常溫條件下,夏天要隨磨隨蒸,不能隔夜,冬天最多放置兩三天。蒸制火候也要掌握得恰到好處,稍有偏頗,就難以達到好的效果。剛出屜的窩頭要色澤黃潤,看似罩著一層透明的膜,光亮油潤,氣味清香,入口細膩爽滑才夠標準。
保定白運章包子
白運章包子鋪是名聲遐邇的中華老字號,創建于1919年,是白運章師傅以自已的名字開設的一家包子鋪。1958年,在全國大中城市包子質量評比中,白運章包子與天津“狗不理”包子雙雙奪魁。白運章包子是以肥瘦相間的新鮮牛肉、時令蔬菜為餡料,包子皮是用發面和燙面按一定比例制成。
如何制作:
白運章包子由回族面食廚師白運章創制。包子以鮮牛肉澆餡,拌以多種調料、佐料、切碎擠干的菜料,面粉作皮,包餡,蒸熟。皮薄、邊窄、餡大、油香、形美,隔皮見餡,由餡成丸,入口噴香。包子的特點是皮薄有筋道,肉餡鮮香,回味無窮。
中醫認為,面粉性味甘涼,有養心益腎、健脾厚腸、除熱止渴的功效。包子、餃子、餛飩都是以面粉為皮輔以各種餡料制咸的特色食品。包子外皮松軟有彈性,口味鮮美;餃子幾乎含有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餛飩皮薄爽滑。三者因餡料、烹飪方法不同,營養成分差異很大,但總的來說,三種食物的總體營養成分搭配合理,都屬于“完美的金字塔食品”。
桲欏餅
桲欏餅是秦皇島地區長城沿線的地方名吃,相傳明朝將領戚繼光率領以浙江義烏人為主力的"戚家軍。
"鎮守山海關,北方粗糧較多,戍邊士兵生活艱苦,因此有人利用每年五月長城沿線桲欏葉鮮嫩時機,制成長城桲欏葉餅,粗糧細做,改善生活。
歷史小故事:
“桲葉餅”也叫“長城菠欏葉餅”。食品的制作方法據說來自明代防守長城的“戚家軍”。據傳,戚繼光鎮守山海關年間手下有精兵數萬,因陣營內有相當一部分的南方兵,他們很難適應當時的北方伙食,恰巧山海關一帶的長城邊處長著好多的桲欏樹,樹葉清香且肥大,有個聰明的火頭樹葉做皮,里面用面粉包了點菜餡,經過蒸制清香撲鼻且非常好吃,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的就把這種做法傳了下來,很受人們的喜愛,故一直延續至今,經過對原料的改進發展至今仍沿用“長城桲欏餅”的名稱。
如何制作:
首先做餡,最具代表性的是三鮮餡,三鮮餡主料有對蝦、雞蛋、肉丁和韭菜;隨后將桲欏葉剪成圓形或橢圓形,再用淀粉和面做成薄薄的餃子皮狀,平鋪在桲欏葉上,然后放餡;最后兩面合起為半圓形的桲欏葉餅,上鍋蒸熟,即可食用。
黃驊燒餅
吊爐燒餅制作技藝是黃驊市后街村獨特的民間傳統面食制作技藝,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傳承下來,至今已有120年歷史。吊爐燒餅原稱千層吊爐燒餅,制作流行于黃驊市城區北部后街村,該村2300人,是回族聚居村。
歷史小故事:
據考,中國燒餅是由漢代班超通西域時傳來,當時稱做是胡餅、馕,盛于唐朝。明代,國人用鑄鐵做成吊爐,加工工藝得到改良。后街回族王氏先祖由唐從阿拉伯入中國,后遷此地。此后常、張、韓、李、劉、趙等姓氏陸續遷居后街村。
清末(1890年前后),黃驊財神廟村仉氏制作吊爐燒餅,后街人王云龍、張云亭等將吊爐燒餅制作方法引進,并進行改進,成為獨特的后街回族吊爐燒餅。此后,后街人王俊成、劉金嶺等對吊爐進行改進,將鑄造鐵板由固定改制成轉動板,不僅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燒餅品質。
如何制作:
制作燒餅,要用1斤油和2斤面,加鹽或白糖做成油酥面,然后用白面按一定比例,加上發面,加水和成皮面,然后再用皮面包油酥面,包好后揪成小劑,揉成小桃形,粘上麻仁按扁,形狀或圓或方均可,入爐烤熟,熟后即食。
河間驢肉火燒
河間驢肉火燒是河北省河間市漢族傳統名吃。涼肉夾餅,再加以驢凍,驢凍入口即化。河間驢肉火燒的味道是外熱里爽,清爽醇香。俗話說“天上龍肉,地下驢肉”,驢肉肉質紅嫩、口感勁道,比牛肉的纖維要細,口感更好,沒有豬肉的肥膩,也沒有羊肉的膻味,所以說驢肉是走獸肉的上品的確不為過。
營養價值:
驢肉的營養價值很高,它的氨基酸構成十分全面,驢肉的不飽合脂肪酸含量,尤其是生物價值特高的亞油酸、亞麻酸的含量都遠遠高于豬肉、牛肉。驢肉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肉類,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能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營養補充。
如何制作:
火燒是死面火燒,揉好面后,拉成長條,涂上油,再合上兩折,放到特制的爐灶里烤制好。做好的火燒有一層酥脆的外皮,咬到嘴里十分得香脆。驢肉火燒好不好吃,關鍵在香燜而不在肉。選好特制的驢肉后,劃開火燒的一邊,把驢肉、香腸、燜子、青椒等塞入火燒里邊。一個香噴噴的驢肉火燒便大功告成。
臨西二哥卷餅
二哥卷餅品種有為牛肉土豆絲餅卷、土豆餅卷、豆芽餅卷、牛肉罩餅、驢肉餅卷、剔骨肉餅卷、豬頭肉餅卷等多,卷餅清香不膩、綿軟適口、營養豐富、老少皆宜。2005年6月,由眾多部門專家考察審定榮獲河北名吃稱號。
如何制作:
臨西二哥卷餅主要原料是面粉、肉和食用油等,但在制作工藝上極為精良,首先面粉的選擇及用水的溫度,和面的水溫及醒面的時間均有嚴格的要求。
面下鍋烙制時就會有面香溢出,成品薄如紙張,色澤鮮明,吃起來綿軟非凡,香濃適口。而牛肉的燉制更是二哥餅卷肉的重中之重。從牛肉的選擇到牛肉的泡制時間再到燉制的火候大小,都有明確規定及講究。做好的牛肉餅卷清香不膩、綿軟適口、營養豐富、老少皆宜。
曲周曲面
曲面產于河北曲周,是雜面的一種,系曲周特產,久負盛名,暢銷全國。曲周人素來以面食為主,尤其喜食面條,但在明清時代,小麥產量甚底,而豆類作物種植較多,人們便以小麥面與豆面摻和制作面條,俗稱雜面。
歷史小故事:
明朝萬歷年間,曲周縣城開始出現以制作、出售雜面為業的手工作坊和以賣雜面為主的餐館、飯店,其中東關趙家技藝精湛,他們用麥面、綠豆面、黃豆面按比例配料,用雞蛋汁和面,所制雜面粗細均勻,色澤明透,不散不亂,冠絕全縣。吃食時,以雞汁調湯,或以肉鹵相佐,美味可口,食之不膩。
如何制作:
主要制作方法為,取綠豆、黃豆、冬小麥3種主料,按一定比例磨成細粉,合置盆中,拌入雞蛋清與芝麻香油。調和成面塊;揉和約半小時以上,使之成為軟、柔、韌兼備的熟面,再用純綠豆粉做鋪面,用面杖搟壓成薄片,以快刀切為粗細一致的細條,最后按規格斷攏成把,成為成品。條細如絲,色澤淡黃,煮熟后具有果子露香味,入口柔滑,咀嚼筋韌。質疏散不粘連,耐貯存,便攜帶。為高蛋白營養食品,極宜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患者及年老體弱者食用。
南沙餅
南沙餅又名八勾糖餅,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漢族名點,屬于河北小吃。以白糖、青紅絲、瓜子仁、核桃仁及調料作餡,以面粉、蕎麥粉和面,包餡成型,烙制而成。酥脆、香甜、爽口,清康熙帝至平泉圍獵,食而贊之,遂為貢品。已有500余年制作歷史。
歷史小故事:
當時清朝皇帝命避暑山莊的御廚房大量制作南沙餅,供給往返的蒙古王公當干糧,據說當時山莊的御廚房忙不過來,就請地方飯館幫忙,這樣便成為地方流行食品,現在承德許多飯館都有南沙餅供應。
如何制作:
南沙餅以白糖、青紅絲、瓜子仁、核桃仁及調料作餡,以面粉、蕎麥粉和面,包餡成型,烙制而成。
水晶餡:將豬板油去皮切丁,用開水焯一下晾干。按500克板油750克白糖和成餡。此餡適于冬季食用。
白肉罩火燒
白肉罩火燒,是河北保定的漢族名吃之一,起源于清末,在中華旅行社出版的《中華小吃》中,它赫然醒目。它還是保定名樓義春樓的主要名吃之一。
歷史小故事:
“義春樓”開業于清代光緒年間,店主是張洛丙和張洛瑞。義春樓是清末民初保定的五樓之首,白肉罩火燒是它的招牌。1908年開業之時,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叔父愛新覺羅溥新親筆為名吃題了匾。
如何制作:
制作白肉罩火燒,須挑選新鮮的豬肉,經反復沖洗熬制,并將煮熟的肉片切成薄片,再配以撕成彩云狀的火燒,用開過頭湯反復澆制而成。它的吃法講究三吃六味,即以白肉罩火燒配合不同的輔料,便可以吃出不同的風味來,吃后讓人回味無窮。
怎么吃:
行家們都說,白肉罩火燒流行三吃六味,三吃就是飯、菜、湯,也就是說有肉有湯有主食,六味是指如果就不同的小料有不同的口味,比如,蘸保定三寶之一的面醬就能吃出燒鴨味;蘸上自做的蝦醬就有海鮮味,而蘸上自做的辣醬就有辣鮮味,如果配以自制糖蒜、黃瓜條、大蔥和醬豆腐等小料,則更是妙不可言。
營養價值:
它的營養價值更是值得一提,既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又不含過多的脂肪,白肉罩火燒真是又解饞又健康的食品。
(長城網 鄭光昊)
點贊!領導說多一個小藍手,情義哥工資就漲2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