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教育—體驗教育的意義
老師教孩子們使用指北針,學習野外方向識別技能。 (新華社記者 劉夢琪/圖)
《體驗匱乏讓教育機械呆板,應多讓孩子直面社會生活》(2021年4月15日《南方周末》自由談版)一文提到,“課間圈養”加劇了孩子們與外界的隔絕,“體驗匱乏”。作為中學老師,我想談一下自己對“體驗教育”的理解。
“體驗教育”是指教育主體在實踐中認知、明理和發展的教育。它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自主發展。它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作用極大。但在現實生活中,它絕不是學校所能夠承受之重?!绑w驗教育”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互相配合,共同發力。
一、學校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現在的中小學學校基礎設施基本上是根據功能來劃分區域的,如教學樓、體育館、科技樓、圖書館、生物園地等等。拿我校來說,體育館離教學樓來回需要十多分鐘,課間根本無法讓學生往返參加各種活動。但我校有體育課、社團課、實驗課和課外活動課等,學生也能夠在實踐中體驗各種活動所帶來的快感。
課間10分鐘是用來休息和調整的,如喝水,上廁所,通過眺望遠方來休息眼睛,有時還需奔忙趕到另一個教室去上課等等。再加上我們的教學樓有四層,學生們根本沒有場所來進行實踐活動。假設學生們都在一樓上課,課間的確可以動一動。但是常常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學生課間玩得很high,一旦上課,就大汗淋漓地跑到教室,的確很難一下子安定下來,并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二、家庭可以安排部分活動。
現在有很多家庭在空余時間安排孩子們上培優班。除少量興趣班外,大多數語數外等學科培優班常常人滿為患。孩子們永遠有刷不完的題目和上不完的習題課。其實,家長完全有條件安排孩子在周末或假期去郊外野炊,去一些景區游玩,去博物館看展覽,去動物園植物園了解生物,去科技實踐基地體驗各種新科技等等。
有了家長的加持,孩子們的興趣能夠被很快地發現,將孩子朝特定方面培養的機會就會大大增加。
三、社會可以提供實踐的機會或平臺。
一些工廠、公司或其他實體單位可以給孩子們提供觀摩和實踐的平臺或機會。如2020年10月17日,北京市第八中學、宣武青少年科技館學生科研實踐聯合培養項目啟動。這種實踐聯合培養,是一種新型的館校聯合培養模式。它能夠充分利用科學場館的優秀師資和優質資源,來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方法與科研實踐能力,為學生在學校學習和科研院所科研學習之間搭建了平臺。
總之,“體驗教育”絕不是一項學校工程,而是一項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進來、齊發力的工程。
(作者為湖北武漢外國語學校初中部教師)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欄目期待您的來稿。投稿郵箱:nfzmreaders@163.com)
王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