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教育;兒童教育心理學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性教育,是個永遠也繞不開的話題。雖然這幾年隨著大家認知的提高,性教育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遮遮掩掩了,但很多父母,一聊到這個話題,還是覺得尷尬,不知道該怎樣跟孩子談,或者是用不對方法,搞得孩子更迷惑。
如果沒有對孩子進行必要的性教育,或者用的方法不對,孩子受到傷害時可能就無法判斷是否受到傷害。
很多性侵案件中的受害者表示,遭遇不幸的時候,自己是非常懵的。不知道對方在做什么,更不知道該如何保護自己。
臺灣作家林奕含,在13歲的時候曾被老師侵犯,當時的她并不知道那是性侵。
等知道后,她一直活在這件事的陰影里。十幾年來內心忍受著巨大的壓力,最終崩潰自殺。
在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里,思琪和媽媽有這樣一段對話:
思琪用面包涂奶油的口氣對媽媽說:“我們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p>
媽媽詫異地看著她,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謂教育不就是這樣嗎?”
思琪一時間明白了,在這個故事中,父母將永遠缺席,他們曠課了,卻自以為是還沒開學。
心理學專業人士認為,正是因為父母的這種心態,加劇了孩子遭遇性侵的風險,甚至是在幫罪犯做掩護。
因為罪犯也知道,家長對性諱莫如深,孩子即使遭遇了不幸,也不敢跟父母講,這事就可以永遠瞞下去。
性教育不是羞恥和邪惡,也不是教孩子怎么進行性行為。
性教育是教孩子認識身體、保護自己。
根據這些年頻繁爆出的兒童性侵案例不難發現,被性侵兒童的年齡越來越小。
2019年媒體曾公開報道的性侵兒童(18歲以下)案例301起,其中年齡最小的受害者僅為4歲。
且在沒有外界力量阻止的情況下,施害人往往多次作案,不會自動終止,持續作案往往達到2~3年。
我們難以想象,那些在兒童時期被性侵過的女孩們,是如何撫慰內心的傷痛、艱難的重塑自己的三觀。
可怕的是,戀童癖的數量不在少數。
英國兒童慈善機構的性侵害研究專員Becker Blease,在2018年發表的最新研究中,曾邀請531名男性完成問卷調查。
調查顯示,7%的人承認“小孩子”有吸引力,18%的人對兒童有性幻想,8%的人會沉浸在這些幻想中進行自慰,4%的人承認他們會與孩子發生性關系。
這,還只是個保守的數字。
防患于未然,你給孩子的性教育越早,孩子受到的侵犯的概率也就越小。
所以,建議性教育從兒童3歲就應該開始,這時候,孩子已經開始意識到性的議題了,這也正是弗洛伊德所謂“性器期”。
①幫助孩子認識身體及隱私部位
在孩子對自己身體好奇時,家長不要回避。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正確清晰地說出身體每個部位的正確名稱以及它們的功能。
對男孩而言,生殖器官和屁股是隱私部位;對女孩而言,生殖器官、屁股和是隱私部位。
如果實在不知道怎么和孩子開口,推薦一部印度劇——《父與子的性教尬聊》。
這部關于性啟蒙教育短片,總共五集,每集十分鐘。劇中的父親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兒子解釋什么是“自慰、懷孕、經期、避孕套”等話題。
除此,家長還要進一步告訴孩子,這些隱私部位是不能讓別人看或者碰的地方。
②幫助孩子建立界限感
很多父母和孩子相處時,認為孩子還小,沒有避嫌的必要,直接當著孩子的面換衣服,有的媽媽還經常和兒子一起洗澡。
這樣做的后果可能是,會破壞孩子的界限感,讓孩子喪失對侵害的戒備。
就拿當著孩子的面換衣服這件事來說,孩子會認為當著異性的面換衣服是正常的,在陌生人面前可能更容易脫掉衣服。
曾有一檔測試節目請來幾個孩子,一位叔叔拿出新衣服,謊稱是媽媽買的,但要他們脫下舊衣服,才能得到。
孩子們都爽快地脫下了衣服,有的還讓小朋友和叔叔幫忙。
這讓在隱蔽處旁觀的的媽媽們大驚失色。
只有一個女孩拒絕了,她說“我不敢在男生面前換 ”,是媽媽教的。
還曾在一個真人秀節目里看到這樣一幕:一個七歲半的女孩,不關門就直接脫褲子上廁所。
哪怕大家都看著,攝像機也正對著,孩子也沒有意識到這樣的行為有啥不妥。試想,如果孩子在外面這么做被壞人注意到,后果不敢想象。
我們一邊教育孩子隱私部位不能讓別人碰,一邊又無視這些小細節。那么,再多的性教育,也不可能真正落實到位。
③告訴孩子任何人都有可能是壞人
最高法工作人員曾專門分析過,近幾年頻發的兒童性侵案件,他們發現有以下三個特點:
熟人作案比例相對較高,多是利用特殊身份或特殊關系實施犯罪;
有性犯罪前科者再次實施性犯罪的比率較高;
因犯罪未被及時發現,受害人往往被侵害的次數多,持續時間長。
據了解,近七成兒童性侵都是熟人所為。
犯罪嫌疑人利用熟人身份,更容易接近受害者并取得受害者信任,使得性侵案件更易發生。
熟人包括親屬關系(例如父女、繼父女養父兄、親戚等)、門衛、鄰居,教師等等。
寧波奉化,16個月大的女嬰,被50多歲的老頭性侵了。事發后,受害女嬰的尿不濕上全是血,觸目驚心……
醫生檢查后發現,女嬰的后壁和會陰體的撕裂非常嚴重……
讓女嬰媽媽崩潰的是,犯不是別人,正是跟她在同一個菜市場里做生意的熟人。
為了保護好孩子,在保持警惕的同時,還要給孩子創造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
無論這個人是自己多么信任的人,都拒絕ta和孩子過于親密的接觸。
最后想借用電影《熔爐》中的一句話:“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這個世界,是為了不讓這個世界改變我們”。
我們沒法阻止壞人作惡,我們能做的唯有盡全力保護好孩子,讓孩子遠離傷害。
更多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