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臥龍大熊貓基地在哪里-臥龍熊貓基地門票官網
視頻加載中...
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是正在建設中的大熊貓國家公園的核心區域,也是野生大熊貓的重要棲息地。為了加強對國寶大熊貓野生種群的監測管理,實現國家公園體制下的最嚴保護,臥龍片區率先引用了DNA技術,為每一只野生大熊貓建立了戶口檔案,并通過DNA分析,統計出了區內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已經從全國第四次大熊貓普查的104只增加至最新的149只。
國寶大熊貓,在動物園中的形象是一種圓滾滾、懶洋洋、慢吞吞的可愛動物,人工飼養狀態下也實現了統一管理。
然而,在四川臥龍,大熊貓的原始棲息地,在大自然環境下生存的野生大熊貓,它們善于攀爬、活動范圍廣、野性十足,且藏身在崇山峻嶺的密林竹海中,蹤影難覓。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 李晟:大熊貓生活在這樣一片原始林里面,林下非常茂密的箭竹和其它的一些竹類是大熊貓的主要食物。在這樣一個遮蔽度非常高的環境里面,在野外見到大熊貓的實體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
除此之外,大熊貓標志性的黑白臉譜,因為辨識度低,也給個體識別帶來了極大的難度。
在這種情況下,又該如何對生活在野外的大熊貓實施精準化管理和保護呢?繼傳統的紅外相機,和不斷升級的貓臉識別、無線超短波相機等高科技技術相繼運用于監測后,基于分子生物學的DNA技術也被引用進來。而這項技術需要采集的樣本,也并非我們想象中的毛發或者血液,而是隨地可以取樣的動物糞便。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 李晟:我們知道大熊貓的糞便排出體外的時候,外面包裹著從它的腸道表面脫落的一些細胞,我們可以從這些細胞里提取出大熊貓的DNA,經過分子生物學的分析,我們就可以對大熊貓的個體進行準確的識別。而且從分子信息里面,我們還可以提取出更多的信息,比如說它的性別,它們之間相互的親緣關系,通過基于個體識別還能推斷出種群的擴散。臥龍保護區實際上是在整個熊貓分區里面,最早把這樣的技術系統地應用到區域性種群保護和管理中間的。
如此,國寶大熊貓的生、老、病、死,家族結構,生存狀況,便在它們毫無察覺的情況下被盡數掌握。等于給不同DNA圖譜的大熊貓個體建立了戶口檔案,
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木江坪保護站站長 施小剛:通過DNA建檔,相當于給所有大熊貓上了戶口,哪些大熊貓在哪些地區?哪些大熊貓分布在哪些區域?另外一個通過DNA建檔我們可以估計和評估,臥龍自然保護區野生大熊貓種群以后的發展狀況如何,包括通過DNA建檔都曉得大熊貓的雌雄比例,評估野生大熊貓以后的發展。
動物糞便DNA分析技術,由于樣本采集相對容易且經濟,不驚擾動物,在目前來講是一個理想的野生動物種群調查方式。
為了能夠盡可能覆蓋所有大熊貓個體,科研人員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樣本采集和比對分析,最終得出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最新的野生大熊貓統計數據。
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木江坪保護站站長 施小剛:兩次對全區10622平方公里的區域進行大熊貓DNA采集工作,通過DNA分析,臥龍自然保護區目前分布有野生大熊貓還有149只。
(編輯 黎佳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