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賓卡戰車博物館—庫賓卡博物館門票
本文旨在:追憶、解讀、揭秘二戰歷史,絕無宣揚主義精神或其它意圖,請勿曲解。謝謝合作!
鼠式坦克是二戰后期,德軍開發的一種超重型坦克,其厚重的裝甲和超重的體格賦予了這種坦克種種神秘的色彩。然而事實上,歷史中真正被造出來可以開動的鼠式坦克只有兩輛,分別是V1和V2原型車。這兩輛原型車的絕大多數歲月都在試驗場度過,并在戰爭末期被德軍自己摧毀,以免其落入敵手。現如今,除了俄國庫賓卡坦克博物館陳列的鼠式坦克之外,鼠式坦克的魅力也就只好在一些游戲中讓人們領略,自然也會催生出“德軍如果有1000輛鼠式坦克能不能贏得戰爭”這樣讓人不知道說什么好的問題了。
開發背景:
德軍,尤其是本人對超重型坦克的興趣最早可以追溯到1941年11月。這一年的夏天,德國在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中遇到了蘇聯的重型KV-1坦克,并吃盡了苦頭。鑒于戰爭在短期內不太可能結束,于是1941年11月,在元首官邸向保時捷博士詢問了研發超重型坦克的可能性,并得到了后者積極的響應。
也剛好在1942年初,克魯勃公司提出七號獅式坦克(PzKpfw VII L?we, VK7201)的發展規劃。不過這輛設計圖紙上的坦克全重大約在70噸到90噸左右,在元首看來這并非他想要的超重型坦克,而且鑒于保時捷博士和元首的私人關系以及保時捷自己做出的承諾,元首更傾向于讓保時捷來設計這一款他心目中未來的超重型坦克。所以在1942年3月,保時捷收到一份合約,要求制作新款100噸重的205型VK100.01保時捷坦克(Panzer - VK100.01 / Porsche Type 205)。同年4月,也就是保時捷設計的虎P戰車在公開展示中洋相盡出的前后,無視坦克設計的常識,親自要求新坦克必須超過100噸,達到120噸。
保時捷博士和元首的私人關系是很不錯的,于是他的虎P坦克一度被認為很可能贏得虎式坦克項目的競標。
1942年 5月時保時捷與克虜伯公司的穆勒博士合作展開整個超重型坦克的計劃,克虜伯的獅式重型坦克計劃雖然被否決了,但整個為獅式坦克做的技術儲備還在,在這種情況下和克虜伯的合作是明智的。與此同時,還要求這種超重型坦克應該堅不可摧,并且無堅不摧,搭配高性能的坦克炮。在古德里安個人的回憶錄,中專門有一整章的內容,在講述1943年他本人出任裝甲兵總監之前,德軍坦克發展中的彎路,其中委婉提到的“超過100噸的超重型坦克”就是保時捷的Type205計劃。古德里安本人激烈地反對這個計劃,但元首本人對這個計劃有著極大的熱情。在1943年1月3日到5日同軍備部長施佩爾的會談中,談到了保時捷Type 205這個項目必須存在的理由:虎式坦克和黑豹坦克能夠給我們的技術優勢只能維持一年。為了在1944年繼續保有技術優勢,我們必須加快保時捷超重型坦克和裝備71倍口徑長身管88毫米炮虎式坦克(也就是后來的虎王坦克)的開發。元首這樣對超重型坦克的癡迷是否理性暫且不論,但保時捷的這個超重型坦克計劃的確被開了綠燈。
在保時捷公司內部,100噸超重型坦克的計劃最初被賦予了“猛犸”(Mammut)的代號。猛犸的設計幾經修改,整個車體尺寸和重量越變越大,但其代號卻變成了“小老鼠”(Mauschen),最終于1943年展示的定稿作品被稱為“老鼠”。鼠式坦克的炮塔由克虜伯制造,而底盤和最終組裝由阿爾凱特公司完成。德軍原計劃每月量產10輛鼠式坦克,后來這個數字被削減為每月五輛——最終,由于盟軍對阿爾凱特公司的轟炸和德軍自身生產計劃的調整(施佩爾的生產計劃里,超重型戰車優先級非常靠后),德國在戰爭期間只來得及完成了兩輛鼠式坦克原型車(V1和V2),其中只有V2原型車裝備了炮塔這便是全部能開動的鼠式坦克了。
1943年初期保時捷公司鼠式坦克的設計方案,注意此時車體上還是有球形座的,在后來,這個特征和其他許多的特征一起都發生了變更。
技術諸元:
火力:
按照的要求,鼠式坦克應該做到“無堅不摧”。在這種情況下其主炮的選擇是一門128mm口徑55倍徑的坦克炮Kwk44L55,從威力上看,這門炮和裝設在獵虎坦克殲擊車上的Pak44L55是一樣的,只不過作為坦克炮,其并不具備像坦克殲擊車主炮那樣左右擺動的支架——當然這一點也不影響這門炮的威力。獵虎坦克殲擊車可以在三千米之外輕松地擊毀當時盟軍和蘇聯裝備的主力戰車(包括M4謝爾曼,T-34/85,甚至包括IS-2)任何部位的裝甲,那么鼠式戰車也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饒是如此,在看來,鼠式坦克裝設這樣口徑的主炮也還是“玩具炮”,并試圖將鼠式坦克的主炮換裝更大口徑。
128毫米口徑的Pak44/L55,獵虎坦克殲擊車的主炮即源自這門炮,這門炮經過改進炮架和裝設結構之后的Kwk44/L55也成了鼠式坦克的主炮
除了這樣一門主炮之外,鼠式坦克還有一門和主炮同軸的Kwk44/L36.5,口徑為75毫米的副炮。這種炮的結構和24倍徑75毫米坦克炮一致,因此其可能使用與后者相同的彈藥。該炮的炮管同樣為一體式炮管,炮尾采用立楔式炮閂。
鼠式坦克的火炮俯仰系統被布置在炮架右側。為了避免75毫米炮開火時傷害到128毫米主炮的炮尾,因此75毫米炮被布置在更靠前的地方。駐退機設在炮架的下方,復進機則在上方。128毫米主炮被部署在炮架左側更靠后的位置,從而達成了整個火炮系統的重量平衡。高低機手輪被安裝在炮架的左側。”
考慮到近戰防御的因素,鼠式坦克的兩側和后部設置有乘員射擊孔,并且在和主炮同軸的位置設計了一挺MG-34。另外,有資料顯示鼠式坦克的一個可能的改進措施是在炮塔頂部加裝MG-151這種20毫米機炮用于防空。但是,這個改進措施隨著戰爭的結束也就不了了之了。
鼠式坦克的炮塔,注意其主炮右側同軸的75毫米副炮
鼠式坦克最終的炮塔設計圖,但在實際生產中,其左側的可旋轉潛望鏡被測距儀代替,其右側的可旋轉潛望鏡位置上放了一臺T.Rbl.F3固定式觀瞄潛望鏡。在炮塔后部,原本計劃的單層炮塔存儲空間被修改為可以存儲兩層炮彈
鼠式坦克造出來并裝設在戰車上的炮塔只有一臺,所幸當年的德國方面對這臺炮塔留下了比較詳盡的記錄
計劃中,鼠式坦克炮塔上要裝設的MG-151防空機關炮
裝甲:
元首要求鼠式坦克“無堅不摧”的同時應該同時做到“堅不可摧”。在這種情況下,鼠式戰車的裝甲就被設計的非常厚重。鼠式坦克的車體前部裝甲厚度達到了200毫米,而且是以35度傾斜角安裝(作為對比,斐迪南坦克殲擊車車體正面是200毫米的垂直裝甲)。不惟如此,鼠式坦克的側面裝甲和后方的裝甲厚達180毫米和150毫米,這比絕大多數當時的裝甲車輛正面裝甲都要厚很多。
鼠式坦克的炮塔正面裝甲是220毫米厚度的圓弧形,炮盾處裝甲是280毫米(最厚處是460毫米),整個炮塔側面和后部的裝甲厚度是200毫米(分別具有60度和75度的傾斜角)。炮塔頂部的裝甲是60毫米厚。在當時對于盟軍和蘇軍而言,想從任何角度擊穿鼠式坦克的裝甲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未完工的鼠式坦克炮塔,可以從其焊縫看到其厚重的裝甲
鼠式坦克各部位的裝甲厚度
如此厚重的裝甲給鼠式坦克帶來了巨大的重量,這也是其車重飆升到188噸重的重要因素,甚至沒有裝設任何武器的炮塔就已經重達35噸,單單這一個空炮塔就比任何坦克及其變形車要重許多了。
動力系統:
驅動鼠式坦克龐大的身軀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保時捷公司在鼠式坦克上繼續采用著其已經在虎P(也就是后來的斐迪南和象式坦克殲擊車)上已經被證明技術不成熟且故障頻發的電傳動裝置。這種傳動裝置是先通內燃機(汽油機或柴油機)將化石燃料的化學能經燃燒放熱膨脹做功轉化成電能,再將電能通過電動機轉化成機械能傳遞至車輪驅動火車行駛。相比于傳統的內燃機機械傳動裝置,這樣的電傳動裝置的能源利用效率雖然低,但傳動效率要高出很多,并且可以實現無級變速,且一開始就可以將扭矩輸出最大化,因此在驅動重型車輛時擁有機械變速箱不具備的優勢。這也是目前鐵路上使用的內燃機車其實有相當多采用電傳動裝置的原因。在二戰之前,電傳動系統已經被成功地運用在船和潛艇上,保時捷公司自己在20世紀20年代就已經有在制造純電動汽車時使用電傳動系統的成功案例,后來這套電傳動系統的理念又被用在了VK-3001P,虎P等一干車上。由于當時的技術不成熟和黃銅資源在戰時的短缺,虎P在競爭虎式坦克的時候敗給了亨舍爾更成熟的設計。然而,保時捷博士還是將電傳動設計用在了鼠式坦克上,這一部分可能是源于對自己設計的自信,另一部分的原因大約在于鼠式坦克這么巨大的軀體并不適合機械傳動,只好用電傳動了。
已經完成的兩輛鼠式坦克原型車動力系統不盡相同。鼠式原型車用一臺1080馬力的MB509/12戴勒姆-奔馳汽油發動機通過一個間接變速箱向發電機提供能量,發動機產生的電力再用于驅動兩個電動機,電動機帶動行動齒輪使車輛動起來。盡管推重比非常低,但是鼠式坦克V1卻可以達到25千米的時速。而V2號“鼠”式是采用了柴油以及電動的驅動方式。1臺1200馬力的邁巴赫MB 517型柴油發動機通過一個間接變速箱向發電機提供能量,但由于自重太高所以最高速度只有13千米的時速,只有V1的二分之一。
鼠式坦克的懸掛,路輪和履帶線圖,這張圖上,兩輛原型車細節的不同看得很清楚
整體布局:
在美軍的記錄中,關于鼠式坦克的車身布局有著很清楚的表述:
“鼠式坦克的車體分為4部分,前部駕駛艙。車體頂部裝甲厚度為100毫米。駕駛艙蓋為橢圓形艙蓋。駕駛艙蓋前方有一個小孔,可能為安裝駕駛員潛望鏡預留的。與黑豹或虎式坦克一樣,車體頂部有一處為了讓駕駛員獲得更佳視野的潛望鏡開口。駕駛員身后為發動機艙,與駕駛艙之間隔著一塊20毫米厚的隔板。該艙向駕駛艙兩側的延展空間可能為坦克的油箱。發動機艙后方為一個長315厘米的矩形戰斗室。4塊60毫米厚的裝甲板構成了戰斗室的上部結構并安裝了一個直徑265厘米的炮塔環。最后,車體尾部有一個小隔間,我們認為其應該是主減速器艙。這款新型重型坦克的傳動系統可能類似于象式坦克殲擊車,因此這個空間也用于安裝電動機和整個坦克動力鏈的終端機制部件。”
1945年在德國發現的未完成鼠式坦克車體,注意其從前到后明顯的四個部分,駕駛艙,發動機艙,炮塔吊籃區域和最后的電動機艙
鑒于鼠式坦克巨大的重量,指望它通過任何橋梁是不可能了,所以設計師為它準備了必要的潛渡通氣裝置
鼠式坦克V1原型車:
鼠式坦克的V1原型車完成于1943年12月,并于1944年1月被運送到Boelingen進行測試。這輛原型車只是一個底盤,其上裝了一個用于配重的假炮塔,其駕駛員艙口位置并沒有安裝艙門,車體左側裝設了一個乘員登車梯。除此之外,這輛鼠式坦克沒有裝備任何外設的工具和燈具。
鼠式坦克V2原型車:
1944年3月,鼠式坦克的二號原型車(V2)完工,并被送到伯布林根進行測試。V2和V1的區別如前所述,當然,V2原型車也相比于V1原型車多了一個放置在車體后部的備用油桶。除了上文講述的那些,這兩輛車底盤也有些細微的差異。V2車裝設了Bosche頭燈,底盤頂裝甲上的板設置和V1車不同,后部裝甲的一些開口位置也有差異。
鼠式坦克的結局:
整個1944年,鼠式坦克的兩輛原型車都在伯布林根附近進行各種測試。與此同時,克虜伯的穆勒博士在進行恢復鼠式戰車生產的各種努力。當時除了這兩輛原型車,德國人還完工了七個鼠式坦克的底盤。不過隨著戰局的惡化,盟軍的空襲,恢復鼠式坦克生產的努力最終化為泡影,而兩輛原型車(V1和V2)也就成了唯一被造出來的鼠式坦克。
1945年春季,蘇軍兵臨柏林城下。德軍為了避免鼠式坦克落入敵手炸毀了帶有炮塔的鼠式V2原型車。但是爆炸之后,它的炮塔相對完整,因此當蘇軍發現鼠式坦克V2的殘骸之后,將其相對完整的炮塔用6輛18噸拖車移走,放置在完整的鼠式坦克V1車體上運回國內。在經過了一系列測試之后,這輛“混合鼠式坦克”于1952年開始在莫斯科郊外的庫賓卡坦克博物館展覽,直到今天。
關于鼠式坦克最后有沒有參加柏林保衛戰,目前沒有發現任何德軍的戰斗單位將鼠式坦克編組進戰斗序列。但“V2鼠式坦克參加了戰斗最后被德軍自行炸毀”的說法卻流傳甚廣。有一種說法認為,鼠式坦克V2原型車參加了卡爾勒戰斗群(Kampfgruppe Kahler)于1945年4月21日對抗蘇軍第三近衛坦克軍的阻滯戰斗。卡爾勒戰斗群基本就是一群烏合之眾,充滿了各種拼湊出來,甚至繳獲過來的戰車。當時,僅存的兩輛鼠式坦克都被編入這個戰斗群,其中,鼠式坦克V1充當鼠式坦克V2的“零件供應者”角色。V1原型車在半路壞了,由乘員自行炸毀,但自毀行動沒有對這輛戰車造成明顯損壞。V2原型車隨后不久也因為機械故障無法修復,遂由其乘員徹底炸毀——在沒有更好的證據之前,這個說法并不值得采信。
戰爭結束后在埃森的克虜伯工廠發現的第三輛鼠式坦克底盤,編號Nr351453
如今,世界上僅存的一輛鼠式坦克(V1的車身和V2的炮塔)就安靜地呆在俄國庫賓卡戰車博物館。這個博物館最近辟出了一塊新場地作為新館,許多戰車涂刷一新之后都放到了新展館去展出,但鼠式戰車因為太重了,就和一些大家伙一起呆在舊館那里,在游客面前安靜地訴說著自己傳奇而悲慘的身世。
鼠式坦克的前面,可以看到其裝甲表面的軋制感,以及火炮測試在鼠式坦克身上打的彈孔
鼠式坦克的后面,注意其異常寬大的履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