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山風景區簡介-六盤山風景區簡介圖片
六 盤 山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
六盤山古稱隴山,位于寧夏南部重鎮固原縣城西南,主峰為米崗山,海拔2942米。六盤山縱貫南北,山勢雄奇,自南而北傾斜,峰巒起伏,蜿蜒數百里,如巨龍騰躍?!渡胶=洝分袑⑵淠隙畏Q為“涇谷之山”,將其北段稱為“剛山之尾”。《漢書·地理志》又把南段稱“洛畔道”,便是現在的六盤山。古時上山只有羊腸小道,俗稱“絡盤道”或“鹿道”,據說還要沿山勢折曲六重才能登頂,因此稱為“六盤山”。
六盤山風光秀麗,久負盛名,景區內涼殿峽、二龍河、秋千架、荷花溝、老龍潭、涇河源等處是干旱荒漠地區僅有的避暑勝地。這里春來碧樹雜花,天地清澄;夏時涼爽宜人,風光獨特;秋季紅葉遍山,層林盡染;冬令白雪皚皚,銀裝素裹,景色美不勝收。
老龍潭
老龍潭處在涇原縣以南20千米處,是橫貫陜甘寧三省的區涇河的源頭。老龍潭得名,魏征夢斬涇河龍王有關。臨潭觀望,可見峭壁上花繁林茂,鳥雀啼鳴于灌叢之中,潭水聚集在不足1米寬的罅隙里,水急而濤聲驟起,如玉的碧潭波光涌動。
二龍河林區
二龍河林區的景色優美,山增水秀、水因山活,林潮涌動、碧海泛波的山林因為涇河水而更像一幅潑墨山水畫。相傳,涇河龍王家族在老龍潭居住,安排了兩個兒子遷居至此。從地域和涇河支流觀察,這里恰好是二水匯合之處,因此得名二龍河。
秋涼殿
秋涼殿位于六盤山中,是群山挾持下的一道峽谷,長達20余千米。谷岸奇峰絕石姿態萬千,谷內林蔭蔥郁,涇河水穿峽而過,峽谷東側有一塊約200平方米的平臺。
秋千架
秋千架位于向陽河上,與崆峒山相連。向陽河谷十分狹窄,深數十米,兩壁山峰如柱。在一處河谷間,兩岸柱石高聳對稱,樣子宛如秋千,秋千架因此而得名。相傳穆桂英曾在此地蕩秋千,神仙廣成子在此修道時也被這里的奇景所傾倒。
紅軍長征紀念亭
六盤山不僅風光優美,還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座豐碑。1935年10月,毛澤東率領的紅一方面軍經長途跋涉至六盤山,修整一夜后,順利翻越此山,打開了通往陜北的最后通道。毛澤東登上六盤山,臨風寄景,氣貫長虹,回顧紅軍走過的艱難歷程,展望革命的未來前途,有感而發,即興寫下了氣壯山河的光輝辭章《清平樂·六盤山》,至今六盤山下還樹有毛澤東手書的全詞石碑。1985年,為紀念紅軍長征50周年,于紅軍當年走過的六盤山頂修建了“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亭”,由親筆題名。
六盤山地勢險要,自古以來就是皇家屯兵的軍事重地,昔日曾在此立有牌坊,上書“隴于鎖匙”。它南控關隴,北扼靈武,西通河湟,東走慶環,是古代交通的要塞咽喉,清代有人曾題聯贊之:“峰高太華三千丈,險阻秦關百二重?!?/p>
六盤山是中原文化、草原游牧文化與西域文化的交會處,西北地區發生的不少歷史事件都與六盤山有關。秦始皇曾在這里建筑行宮、祭拜山岳;漢武帝曾六臨六盤山,在此觀覽和眺望過蒼茫悲壯的固原河山。從古至今,六盤山見證了西北歷史的進程以及中原與邊地民族的遷徙和融合。
成吉思汗奠定了元代六盤山的政治格局,成吉思汗不僅在六盤山避暑,而且帶有軍事目的,從此確立了六盤山在蒙元統一過程中的地位。此后,憲宗蒙哥、忽必烈均先后駐蹕六盤山,尤其是忽必烈時期,六盤山已成為當時政治、軍事的中樞之一,在客觀上充分體現其相當重要的“行宮”地位。
1227年,成吉思汗率眾攻打西夏都城興慶府,進攻數月未能破城,于是領軍南下抵達六盤山避暑。7月,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于六盤山病逝,現在六盤山涼天峽里尚存有成吉思汗避暑行宮的遺址。成吉思汗死于六盤山后,太宗窩闊臺即位,十分看重六盤山地區。1236年冬,皇子闊端已進入成都,這樣一來,由北方“和林”往南方“成都”一線,六盤山地處中樞,其軍事地理位置更顯突出。
忽必烈奠定了六盤山在蒙元時期的歷史地位。忽必烈與阿里不哥汗位之爭,從軍事上講始于六盤山,也終于六盤山,雙方均以六盤山為爭奪目標。忽必烈勝利了,確立了忽必烈的統治地位。憲宗三年秋,忽必烈“受京兆封地”,預示著六盤山地區將大規模開發。就連迎請藏傳佛教高僧一呈也在六盤山,后來被尊為國師的八思巴與忽必烈第一次相見又在六盤山。
自成吉思汗到蒙哥、忽必烈,他們的軍事行動或征伐,或北歸,均以六盤山為駐蹕之地。六盤山地區不但是當時金人牽制南宋西蜀和隴南的要地,而且是蒙元軍隊南下用兵的天然屏障。
六盤山氣候涼爽宜人,歷來有“春去秋來無盛夏”之說,景色帶有明顯的高原雄壯之美,而滿山蒼翠濃密的森林和偶然可見的潺潺流水又為六盤山平添了幾許嫵媚秀氣。它集名勝古跡、自然奇觀于一體,山光水色雄奇、峻秀,匯集了北國風光之雄渾,兼具江南水鄉之靚麗,南山的清秀和北山的壯美在這里融合為六盤山秀美,壯麗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