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軍和大帥哪個大(督軍和少帥哪個官大)
從滿清王朝覆滅到南京政府成立的二十多年時間里,中華大地梟雄烽起、軍閥混戰,把國家鬧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
翻閱這一段歷史資料,常被各路軍閥冠以的這個“帥”、那個“帥”,搞得眼花繚亂。
那么這一時期,名副其實的“帥”有幾位,還有那些被叫成“帥”的軍閥到底是不是“大帥”級別呢?
史料記載,晚清陸海軍大元帥一職,是由光緒皇帝載湉兼,光緒病死后,大元帥之職由攝政王載灃兼。而民國時期的大元帥也不止孫中山一人。北洋政府歷屆元首(總統或執政),均兼陸海軍大元帥。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規定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海空軍總司令,大元帥名稱遂中止使用。
根據史料可見,大元帥起初并不是軍銜稱號,而是一種榮譽尊號,用來授予本國或同盟國武裝部隊總司令,有時也授予皇家成員和國務活動家。實際上,大元帥在具體運作過程中其禮儀或榮譽作用仍然高于軍事作用。在中國古代,大元帥多是指職務,即前敵總指揮。
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后先是被推選為“臨時大總統”,之后幾年又被推舉為“大元帥”。但他的“大元帥”并非軍銜等級銜稱,只是最高軍事職務的標志。
1911年(宣統三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孫中山在美國得知消息后,于12月下旬回國,即被17省代表選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民國元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職,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由于受到和國內封建主義的強大壓力,加上當時的革命黨本身渙散無力,孫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讓位于袁世凱,4月1日正式解職。
1914年6月,孫中山在東京組織中華革命黨,希望恢復和發揚同盟會的精神。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孫中山于1915年5月初回到國內,繼續為捍衛共和制度而斗爭。1917年7月,因段祺瑞為首領的北洋軍閥解散國會和廢棄《臨時約法》,孫中山聯合西南軍閥,在廣州建立軍政府,被推舉為大元帥,領導護法戰爭。
(孫中山)
但孫中山在軍政府內備受軍閥、政客的排擠,不得不于1918年5月辭去大元帥職務。第一次護法戰爭的失敗,使孫中山認識到南北軍閥都是一丘之貉。從1918至1920年,孫中山完成過去已著手撰寫的《建國方略》,對以往的革命經驗進行總結,提出了改造和建設中國的宏偉計劃。1921年5月,他又在廣州就任非常國會推舉的非常大總統。
1923年1月,孫中山與蘇聯代表越飛發表《孫文越飛宣言》,奠定了聯俄政策基礎,隨即派廖仲愷赴日與越飛談判。這時,表示服從孫中山的滇、桂軍隊,一舉將陳炯明逐出廣州。2月,孫中山從上?;氐綇V州重建陸海軍大本營,以大元帥名義統率各軍,綜理政務。直到1925年病逝,孫中山仍然身兼非常大總統和大元帥的職務未辭。
現今人們常見到袁世凱身著大元帥戎裝的圖片,史實中,他未曾單獨獲得過大元帥稱號,只是按慣例當上大總統自然兼任大元帥而已。
(袁世凱)
由此推論,北洋政府坐過大總統寶座的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周自齊、高凌霨、曹錕、黃 郛、段祺瑞、胡惟德、顏惠慶、杜钖圭、顧維鈞、張作霖都應享有大元帥之稱。再加上此前的孫中山、袁世凱,共計達十五人之多。
所不同的是張作霖。他是真真切切在1926年11月29日,由十五省區用推戴的形式推舉為安國軍總司令。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中南海懷仁堂被各路軍閥推為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史稱安國軍大元帥。因此,張作霖在歷史中被稱“張大帥”是沒啥水份的。
比較有意思的是黎元洪,他實際是被迫參加辛亥革命的。1911年10月11日,黎元洪被革命黨人強迫推舉為湖北軍政府都督。他見漢口、漢陽光復,各國領事宣布“中立”,才宣告就職。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成立后,又先后推選黎元洪為中央軍政府大都督、假定副元帥、大元帥。這里的“假定”已經足夠幽默了。
但到了民國五年(1916年)5月7日,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西南四省倡議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并宣告:“中華民國大總統,領海陸軍大元帥一職,依法由副總統黎公繼位?!边@時的黎元洪“大元帥”之謂,的確是真的了。
在北洋政府執政時期,委任的一些“督軍”是個很重要的職位。
當時,一位督軍雖然控制一個省份,但通過招兵擴充實力,大多成了割據一方的軍閥土皇帝。
還有一個比督軍還大的職位是“巡閱使”。巡閱使的職權是可以控制幾個省。能當巡閱使的人,應算是較有名氣的大軍閥了,諸如吳佩孚、馮玉祥、張作霖、孫傳芳等。
(吳佩孚)
盡管很多北洋將領被稱為“大帥”、“帥”,但是從北洋政府公布的《官佐士兵等級表》中看,陸海軍隊均以“上將”作為上等第一級,并沒有“大帥”、“元帥”的軍階等級。因此。北洋軍閥中的“大帥”、“帥”并非正式的官階或職務,只是某些震懾一方的統兵將領的部下或同僚對他們的尊稱和推崇。
這類“大帥”、“帥”。還往往被取其名姓或字號中的一字稱“某帥”。如土匪出身的張宗昌(字效坤),被部下和同僚稱為“效帥”;南方的軍閥陸榮廷(字干卿),被稱“干帥”;吳佩孚(字子玉),時人稱為玉帥;孫傳芳(字馨遠),曾叫過馨帥,后被人取其馨字字義稱作“香帥”;張勛因癡孝清廷,堅持統領辮子軍,被貶稱為“辮帥”;張作霖(字雨亭),因有綠林經歷,早期既有“雨帥”之稱也有“胡帥”之貶稱。
有人仔細觀察發現,袁世凱的大元帥禮服肩盤上綴有四顆金星,表示其規格高于陸海軍上將的三顆星。但同樣當上大總統或大元帥的黎元洪、曹錕、張作霖等,帥服上仍佩戴三顆星。是否他們不想超過袁世凱呢?這尚不得而知。
(安國軍政府時期的張大帥)
不過,說來說去,只有張作霖在歷史上既被恭稱過“雨帥”,也真實被推舉為“大元帥”。加上現今文學作品和影視劇的宣傳炒作,“大帥”幾乎成了張作霖的代稱。一說“大帥”,讓人首先聯想到的就是東北的張作霖,連其兒子張學良也被順理推稱為“少帥”了。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