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湖公園燈光今天開放嗎—蕭湖公園2020年什么時候有燈光秀
中國江蘇網淮安訊 (張建闖 劉洪成 朱天羽 黃潔)40年前,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神州大地。周恩來總理的誕生地淮安市淮安區乘著發展的東風,砥礪奮進。古老的江淮大地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淮安區百萬人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把周總理家鄉建設好,很有象征意義”的殷切囑托,圍繞“全市爭第一,蘇北進十強”目標,加快新型工業化、特色城市化、城鄉一體化和產業規模化進程,為打造蘇北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區奠定堅實基礎,描繪出令人振奮的恢弘發展畫卷。淮安區進入綜合實力提升幅度最大、城鄉面貌變化最快、人民群眾受惠最多的歷史最好時期。
風雨兼程,滄海巨變。
40年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和從未停止的探索實踐,讓昔日的農業大縣躍升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一個由改革攻堅、開放引領、創新驅動,更加富有活力、更加獨具魅力的淮安區正以弄潮兒的姿態,在新時代揚帆遠航。
工業崛起 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淮安區工業經濟邁入快速發展的軌道。1978年,經中央批準,淮安縣(現淮安區)被列為對外開放城市,當時的地區生產總值僅為2.46億元,2017年,這個數字達499.23億元,年平均增長14.6%。1978年,淮安縣年工業總產值為1.7353億元,而如今,這個數字已增長到744.26億元,是1978年的428.9倍。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淮安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GDP連續邁上300億元、400億元大關,產業結構實現“二三一”到“三二一”的突破性轉變。
近年來,淮安區委、區政府把做強做優工業主導產業作為經濟振興崛起的戰略重點,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龍頭,以機械電子、鹽化工、教學裝備、針紡織、新能源、新醫藥等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圍繞“打造百億元產業”,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全面提升發展質效,推動工業主導產業向“中高端”攀登。
工業興,大項目是支撐。淮安區委、區政府把培植發展壯大骨干企業作為打造百億產業規模的重要舉措來抓,加大實體經濟扶持力度,全力打造工業核心增長極。一個個塊頭大、產業特、技術高的大項目成為引領經濟轉型升級的強勁引擎。共創人造草坪年年都有大投入、新跨越,是全球最大的人造草坪生產企業;雙環齒輪技術裝備世界一流,是美國百得、德國博世等世界電動工具生產前五強企業的中國最大齒輪生產商;井神鹽化年產鹽及鹽化產品總量位居全國行業前列。施塔德電梯、惠民汽配、喬揚數控、康乃馨織造、建華管樁、海螺水泥、蘇食食品等一批迅速壯大起來的企業,有的成為全國同行業矚目的“龍頭老大”,有的成為專業產品的“單打冠軍”。淮安區走出了一條以大項目崛起推進工業加速振興的特色發展之路。近年來,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淮安區委、區政府更加注重發展質態質效,開展重點企業“比投入產出、賽發展質量”季度競賽活動,從設備投入、稅收貢獻、畝均稅收、品牌創建、節能環保等方面評選“星級企業”并予以獎勵;建成蘇北首個工業資源集約利用信息平臺,用大數據“把脈”工業經濟發展水平和資源利用效率,為高質量發展增添數據化動力。
工業興,科技是第一動力。淮安區堅持開放引領,創新驅動,發展活力持續迸發。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區)”稱號,全區現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3家,省級公共服務平臺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個,市級重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1個。井神鹽化技術中心獲評全市首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百斯特農業“第五代中央廚房和一二三產融合創新項目”在全國農村創業創新項目創意大賽中榮獲金獎第一名,共創人造草坪成為全市首家入選江蘇省科技創新百強企業。全區累計引進外資項目361個,進出口總額55.8億美元。淮安經濟開發區啟動國家級開發區創建,現代教育裝備產業園獲批國家級“火炬”特色產業基地。
工業興,營商環境是保障。淮安區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瞄準企業發展的“堵點”“痛點”,打通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最后一公里”。探索推行審批新模式,對項目審批實行“一窗對外、一次告知、一窗出件、一車到達”,1035項審批服務事項實現“不見面”,全區個私企業數突破5萬家。2018年,淮安區成功入選“中國營商環境百強縣區”,成為蘇北地區唯一獲此殊榮的縣區。
城市發展 為千年古城增添魅力
走進淮安區,一條條道路縱橫交錯,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處處游園風景如畫,一個個景點游人如織……一座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魅力城市展現在蘇北大地。
翻開淮安區的歷史,淮安古城物阜民豐、風光無限,是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然而,這顆運河邊的明珠隨著漕運的衰落而黯然失色。2008年之前,城市最高建筑是7層的中國銀行大樓,全城僅有兩部電梯。這座面積不足15平方公里的古城,卻住著30萬人口的居民,巨大的人口密度帶來了設施的超負荷運行。城市形象與周恩來總理家鄉的知名度極不相稱。
淮安區委、區政府以建設好周恩來總理家鄉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精心謀劃著城市發展的未來。按照省委、市委確立的把淮安區打造成蘇北中心城市副組團、輻射周邊的發展方略,堅持以城市規劃統領城市建設,建立健全了群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科學規劃決策機制。在規劃編制上突出高起點,確立了“保護提升古城、奮力開拓新城、全力打造名城”的總體方略,科學規劃城市發展空間,謀篇布局城市面積5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50萬人,實現南越淮河入海水道、東躍京滬高速,北與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西與淮安市主城區無縫對接。一個嶄新的魅力城市框架展現在世人的眼前。
以文化旅游塑造城市特色。淮安區在7平方公里的歷史文化核心保護區內打造了中國漕運博物館、淮安府署等一個個令人引以為豪的經典之作。累計投入10多億元,實施河下古鎮、蕭湖“三園一莊”古典園林等重點文化旅游項目22個,推進“一鎮、一湖、一河”三大板塊連片開發,引領著淮安區文化旅游產業提檔升級。置身老城區,一條條古巷,一座座古建,處處流淌著淮安古城的韻致。漫步蕭湖,湖光水色,魚翔鳥飛。水舞燈秀如夢似幻。水綠相映、城在園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高標準建成的恩來干部學院、淮陰工學院蕭湖校區成為城市新景。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創成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生態示范區、蘇北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來淮游客逐年增加,今年又榮膺長三角最具魅力旅游度假名城,文化旅游產業成為全區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旅游目的地特征凸顯。
以產城融合推進城市發展。以打造蘇北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區為目標,有序推進老城改造。將新城區作為城市建設的主攻方向,新建和在建高層建筑370幢、商住小區40個,新增道路面積160萬平方米。新城區路網通暢,高樓林立,宜居宜業、繁榮靚麗。城市產業集聚發展。金地、九升等一批層次高、業態優的商業綜合體竣工營業;電子商務現代物流園創辦運營、發展迅猛,全國快遞前十強已落戶8家,康乃馨布草等6家電商線上運營。引進江南農商行、華泰證券等金融機構11家,并連續兩次獲得全省優秀金融生態縣區。大交通、大商貿、大物流、大金融、大開放……隨著城市的成長、功能的完善,淮安區聚人緣、聚財源的“磁場效應”日益凸顯。
農業興旺 為鄉村振興匯聚活力
1978年,淮安縣農業總產值1.89億元,如今,這個數字超過100億元。1978年,淮安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元,2017年底,這個數字增長為15833元,是1978年的108.4倍。這一串數字不僅折射出廣袤農村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更猶如一曲新時代的田園交響曲奏響在廣大農民的心頭。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完成鄉鎮布局優化,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解放農村勞動力,“黨建引領、一點五試”農村綜合改革激活農村發展力,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宏圖正在漸次展開。
產業旺,則農業興。淮安區結合農業生產實際,不斷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以推進規模經營和全程機械化為突破點,全區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糧食產業化生產基地規模不斷擴大,2017年全區糧食總產量93.04萬噸,是1978年的2倍。全區累計完成農村水利建設投資30.2億元;投資11.2億元建成了5.9萬畝農業園區,為全區現代農業發展發揮了良好的輻射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培育了52家市級及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這些企業通過“公司+農戶”“公司+基地”等形式,帶動農戶近10萬戶,戶均增收達4000元。
鄉愁在,則農村美。淮安區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謀劃美麗鄉村建設,最大限度保留天然的肌理。全區累計打造省級試點村、美麗鄉村20個,創建“三星級康居鄉村”42個。
農村美,美在顏值,更美在氣質。淮安區把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致力于培養新型農民、繁榮農村文化、培育文明鄉風、建設優美環境,創造農民群眾美好新生活。先后摘得中國書法之鄉、中國民間藝術(繪畫)之鄉、中國民間藝術(雜技)之鄉、中華詩詞之鄉等桂冠,這一張張閃亮的文化名片,滋養著百萬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發展惠民 新增財力向民生事業傾斜
改革開放,讓淮安區的財政蛋糕越做越大。發展的同時,淮安區堅持將新增財力向民生領域傾斜,讓百姓共享改革開放發展成果,感受發展的溫度。一大批民生工程相繼落地,獲得感、幸福感在百姓心頭蕩漾。
投資11.4億元實施區域供水工程,讓全區百萬農民喝上城鄉同源、同網、同質、同服務的“四同水”。在全國眾多縣區中第一個實現公辦學校集體告別“粉筆黑板時代”,創成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在全市首家提出并建成“15分鐘健康服務圈”,在全省首批創成“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2013年實現省定2003版小康目標,并通過全面小康百姓認可度省民意調查。全區貧困發生率2.89%,這部分人口也已實現“看得起病、上得起學、住房有保障”。
回望40年奮進歷程,我們回首來路——汲取過往一次次奮斗的經驗與智慧;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和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這一歷史性的節點上,我們眺望未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圍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造蘇北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區“兩大目標”,加快建成江淮生態經濟示范區、大運河文化帶特色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先行區,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進一步展示建好周總理家鄉的象征意義,用馳而不息的堅定信念,用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決心和勇氣,追逐新的夢想,書寫新的傳奇。
(圖片由朱天羽 李正林 王 忱 陳光晰 方向東 馮 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