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古城歷史背景-雷州古城簡介
以前我很困惑:雷州城區為何要分城內和城外?
查閱雷州史料才得知,城內和城外之說是以“雷州古城”來區別。通俗來講。城內是指雷州古城內,城外是指在雷州古城外,以雷州古城墻為界。雷州古城,這對現在很多雷州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說法,或者根本沒聽說過。因為今天的雷州城既見不到巍峨的城門,也看不到高大的城墻。
那么,雷州古城今何在呢?
為了尋找雷州古城的蹤跡,我們先通過史料一探究竟。
清代雷州府城
雷州有著悠久的歷史,與它的歷史一樣,雷州的城池建筑十分久遠,是嶺南地區最早的古城之一。
戰國時期,雷州屬于楚國之界。史料記載:楚子熊惲受命鎮粵,后于雷州開石城建楚豁樓(此說法史學界有爭議)。此石城即是雷州城最早的記錄。秦朝,始皇帝平百越,置嶺南三郡,是時雷州屬于象郡,然文獻中關于雷州古城的記載十分缺乏。
漢時,雷州城為徐聞縣治、合浦郡治,東漢時期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郡時曾修建雷州城。唐代及南漢乾亨年間多次修建,尤其唐代雷州刺史陳文玉曾大規模修建,奠定了雷州城作為雷州半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基礎,以至雷州古城墻及城門被毀時,還有人到雷祖祠向雷祖陳文玉哭訴,當然這是后話。不過由于年代久遠,唐朝時期城池的形制、范圍以及建制等情況大都不詳,從目前出土的三百多塊印有陽文“雷郡城磚”及“郡城磚鼓角樓第八甲”等字樣的唐代城磚來推測,當時的雷州古城建筑已是磚城,城池也有一定規模。
宋代是雷州城建設的重要時期。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知軍事楊維新增筑子城(即內城及附郭的甕城或月城)。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知軍事王趙趯鑒于紹興八年春二月海寇陳旺乘潮長驅南郊縱火大掠的深刻教訓,著手復筑外城(即內城外圍修筑的又一層城墻),作女墻(城墻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墻),開辟四個城門。史料記載:外城由那盧至西湖暨赤嶺崗,筑南、北、西三城,周圍五里二百八十步,城外環筑女墻,開四門。
宋寧宗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知軍事王給修葺二城。宋理宗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知軍事儲擢于舊城之上構造四樓,使雷州城墻更加巍然。元文宗天歷、明宗至順年間(公元1328~1332年),海北道廉訪司僉事呂統認為外城是內城的屏藩,如唇齒相依,萬不可少,于是又一再修葺,內城與外城互為犄角,使城池的防御功能更加完備。
雷州府城之南門廣運門
明朝時期曾大規模修建雷州城,并為今天的城市格局打下了堅實基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在舊城的基礎上,展大其基,加之高大,辟四門,并于四門之上建重樓,四角起角樓。東門曰“鎮洋”,西門曰“中和”,南門曰“廣運”,北門曰“朝天”,城門的字由明代洪武年間指揮朱秉彝重修雷州城時所書。同時,環城挖壕塹儲水,壕塹周圍六里一十步,寬六丈二尺,深一丈二尺。四城門各筑石橋。從此,雷州城雉堞巍峨,金城湯池,更為兵家所重視,故被稱為“天南重地”。現在的三元塔公園還能看到南“廣運”門的雄姿,雖然是現代仿建,但氣勢依然不減當年,我們可窺是時四城門和城墻相連并拱衛的雄偉壯麗之狀。
雷州古城除了城墻及城門巍峨壯麗,其內部的城市功能布局亦可圈可點。
宋代雷州城的街道已縱橫交錯,配套有所發展,到了明清時期,雷州城內通街更是從南到北2里,從東至西1里,還劃分有21個坊,城外則分18個坊。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雷州城內的街道還鋪設青石板路面,不僅方便了車馬行人來往,也美化了古城的環境。
伴隨城市崛起的是商業的發展。明代中葉以前,雷州城的商業區位于城內,外城除了民宅外,只建有廟宇、塔坊。由于清康熙年間,修路建橋阻斷了貨船沿河北上進城的通道,船舶大都在現在的關部街附近停泊,貨物上落于此,政府就地設置海關,關部街(海關關部)由此得名。因此,商業區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逐漸南移至南亭街、二橋街,皆位于雷州古城的南門之外。其中曲街是由碼頭進城的必經之路,會館、客棧漸聚于此。可能今天有些雷州人對曲街比較熟悉,但對于這段歷史卻鮮有耳聞。
雷州騎樓商業街
由于商業活動以及居住向城外擴展,當時雷州古城的防衛能力已顯不足。為此,在清代時又在四城門外百步處建城防守,其四樓分別是:“安東”、“靖西”、“鎮南”、“鞏北”。金城湯池加上捍守門樓,使得雷州古城更顯得雄偉壯觀,防衛功能更加完備。清末民初,雷州的工商業的興旺昌盛,又進一步推動了雷州的城市建設,其主要街道興建起南洋風格的騎樓住宅,騎樓互相毗連,界面連續,風格統一,為古老的雷州城增添了不少時代風采。
抗日戰爭時期,雷州古城的建設活動基本停止。1938年,美其名曰是為了便于在日軍突襲時疏散居民,時任海康縣長邱桂興下令拆毀城墻,歷經兩千多年風霜雨露的雷州古城墻古城門被毀于一旦。
民國時期雷州府城
拆毀后的雷州古城墻大部分都成了街道。其中東城墻變成現在的環城東路,東城門變成城東大樓的十字路口;西城墻變成現在的雷州大道(城內市場前那段),西城門變成舊雷州總站旁的十字路口;南城墻變成現在的環城南路(雷州市第二中學門前),南城門變成三元塔公園門口的十字路口;北城墻也變成路,不過由于人為侵占和日久失修,這條路也變得不那么明顯了,曾經的北城門就在現在雷州北門關橋處。
雷州古城的風采已逝去近百年,至今還令雷州人為之扼腕嘆息。即使曾經熟悉的巷道還在,古老的建筑猶存,但沒有了城墻城門的古城,仿佛失去了華麗外衣的襯托,赤裸裸地躺露在世人面前,再也無法一睹它曾經雄壯壯麗的風姿了。
對于很多歷史古跡來說,如果說天災難以幸免,那么人禍就更不可思議了。我們善于建造雄偉的城池壯麗的宮殿,但又熱衷于將它付之一炬,這無數次的建與毀之間,最苦的還是老百姓。正可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哪一代人都逃脫不了這個命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