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著名小吃一條街_徐州最值得去的小吃街
交匯點訊 徐州自古被稱為兵家必爭之地,那是一面之詞。從春秋孔子、兩漢劉向到白居易、蘇東坡、張伯英、李可染,一脈文運相承斐然。一條不足百米的小巷,是徐州文脈的一處溫暖地標。巷內有各種餐飲店鋪,不少人遠道而來,不僅能嘗嘗出名的地方小吃,還能尋覓古巷風韻,感受遠逝的歷史。
徐州八縣童生在此準備“鄉試”
文學巷位于徐州大同街(舊稱東門大街)的中段路北。據徐州市史志學會副會長、市民俗學會副會長李世明介紹,東門大街歷史悠久、名人薈萃。東門外是黃河,宋代蘇軾戰勝洪水建立的黃樓,最初就是筑在東門城墻之上的。
民國初期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就在位于東門內的徐州榷運局任局長,這個職位主管鹽、煙、酒專賣,是個肥缺。朱鴻鈞任上娶了房姨太太,家中聞之鬧得厲害,發生變故。用朱自清話說:1917年“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朱自清來此跟父親回家,此后寫下《背影》名篇。
上世紀三十年代,東門大街商貿繁華,有小上海之稱。民國之后為體現孫中山先生思想,改名為大同街。
東門大街中段路北,有一處重要院落,即清代徐州府院試的考場,即試院,院內排排考棚,竹簾垂門,一桌一椅,考生入內應試。由于各省學政最初多由御史出任,御史的衙門稱為察院,所以院試的考場又叫察院,是故東門大街又名察院街。清雍正十三年后,徐州升州為府,每年四月,是徐州所屬八縣(豐沛蕭碭邳睢銅宿)的童生,至此準備參加“鄉試”。“童生”又稱“儒童”“文童”。如果考中了,就獲得“秀才”的稱號。正稱為“生員”,別稱“庠生”。
如今的中山堂電影院地塊曾是察院的一部分。
徐州察院西側有條似尋常非尋常的小巷,細而長長,曲而靜幽,北去幾里路,跨過小河,便可抵達徐州明代復建的蔚蔚文廟。各縣童生來徐,必先往文廟內焚香膜拜,求得好運,而后遂在察院西側巷子里下榻。
那時的童生,意氣風發,多為殷實人家子弟,仆人隨從,住宿聚飲,相呼為伴。習隨勢起,商伴習生,由此小巷里客棧、飯店應運而生,使這條巷子熱鬧起來。那時節巷子里可謂是往來無白丁,盡是翩翩文人學子,彼此高談闊論,所以“文學巷”之名,應運而生,口傳應答,慢慢約定俗成,是古代徐州讀書人心目中入仕的神圣之所。
民主革命先驅倡導婦女解放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春,民主革命先驅者周祥駿先生在東門察院里,發起成立“天足會”。封建時代我國婦女有纏足陋習,清末始禁止纏足,所以稱沒有纏裹的天然足為天足。
徐州不論大家閨秀,還是進步女子,經過此巷,匯集察院聽周祥駿先生演講。周祥駿撰寫了洋洋百句的七言長詩《天足會演說感賦》倡導男女平權、婦女解放,發謳歌婦女放足運動之先聲。他記述和描繪了察院天足會盛況:那天“東風吹暖小陽春”,各界婦女穿戴打扮紛紛“齊赴會”。由于她們均是“金蓮”小腳,所以走在路上彳亍而行,平路行走“半斜傾”,十分小心。
周祥駿在演講中歷數女子裹足的歷史和苦難,“骨斷筋殘力不支”,“贏得男兒半體枯”,這是對自己的傷害;“病體遺傳歸子女,暗傷國脈有誰知”,危害更巨;因此,周祥駿立志“掀翻九百余年案,要拏裙釵出慘坑”,呼吁:“我勸諸君一例醒,人生何苦作伶仃”,并介紹了世界風潮:“全球爭吼自由鐘,男女平權第一重。四萬萬人爭自主,合群興業赴前程。少年中國竟雌風,康璧吳班勝眾雄”。
演講活動進行到“鐘鳴六點夕陽沉,隔院寒鴉助好音”,女士們起身“整頓衣裝分道去”之際,周祥駿寄語諸位:“慎重千金忙進步,神州始筑太平基”!時至今日讀來也頗令人動容。
自從清末科舉廢黜后,察院逐漸破敗。文學巷內居住著幾十戶百姓。民國初,利用察院辦起徐州中學,校門開在文學巷。民國十二年(1923年),徐州出版的第一本《徐州游覽指南》,第一次出現“文學巷”的地名:“私立徐州中學校,東門街文學巷”。迄今近百年了。
1928年至1938年,津浦隴海鐵路交匯徐州,東門大街成為商旅入城門戶,百業聚集,促使興盛起來。1933年竣工的鐘鼓樓(至今猶在)就在文學巷南口,鐘鼓樓的矗立使得周圍成為鬧市中心。一些金融機構也爭著設在文學巷內。
巷內美食聲名遠播
文學巷內的徐州地方小吃辣湯同樣出名。據李世明介紹,北宋熙寧十年,蘇軾知徐州,黃河泛濫水包圍徐州城,水中鱔魚騰躍,百姓捉之為餐,味道鮮美。蘇軾聞之詩曰“巨野東傾淮泗滿,楚人恣食黃河鱔”。百姓煮食黃鱔,其湯乃徐州辣湯文化的濫觴。清末,1912年張曉制作的鱔魚辣湯味美,此為徐州辣湯文化的發展。
1945年,山東人劉廣宗在文學巷中間路西,租兩間民房開設菜館,并不賣辣湯,而是以素菜、鹵菜、各種麻酥、油旋火燒徐州地方小吃為主,燒制風味獨特,配上拿手的餛飩,加上服務熱情,所以菜館不久名聲大振,四方顧主慕名而至,使得文學巷重振舊風,名噪一時。由于此際文學巷在淮海路與大同街中間,顧客隨風從南北兩面而來,故有顧客興然題贈“客從兩面來,顧主風踴至”。店主取其中“兩、來、風”三字為“兩來風”店名,自此始創。
“兩來風”作為餐飲店名,粗看仿佛平凡清淡,細品實則清新雋永,在一些同行店名中高出一籌。如今店內懸掛集大宋米芾字“兩來風”作為店面招牌,老字號與名家書法相得益彰。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民仆
(圖片由李世明提供)
“尋跡江蘇老地名”專欄由新華日報和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聯辦,在《人文周刊·文脈》版、“方志江蘇”微信公眾號、交匯點文藝頻道、“紫金文藝頭條”微信公眾號推出,邀您撰文探索江蘇各地的地名文化,共同講述地名背后的蘊藏的江蘇故事(投稿信箱:4548910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