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單公園的歷史和文化_東單公園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
東單體育中心或將迎來改造,這恐怕是新年后,最讓70和80后的北京孩子們惦記的一檔子事了。
東單體育中心
冰場將啟動 足球場減半
在近期召開的東城區“兩會”第二場發布會上,宣布了2020年東城區擬在東單體育中心建設1800平方米標準冰場的消息。
目前東單體育中心正在對原有場地進行改造,原來的足球場將改為半場,用來建設冰場。
足球場減半了,這可是北京城區,長安街沿線難得的街頭綠茵場吶……這對從小在東單球場玩到大的那一撥人而言,滿滿的難舍難分之情……!
東單體育中心
京城街頭運動的“圖騰”
東單體育中心總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2萬平方米,是目前市中心內規模最大、活動項目最多、體育功能最齊全的體育場館。
東單體育中心的前身東單體育場,建成于1958年,在繁華喧鬧的東單路口,這里承載著幾代北京人年輕時的記憶。
想當初,能在東單踢足球是件很時髦的事,金志揚、史萬春、孫洪年、梁振聲,這些老一輩“京都球俠”都在這里馳騁綠茵場。
1963年,體育場改建,白天免費向群眾開放,下午四五點后成為業余體校的訓練基地,前國腳李輝、前國家女足教練商瑞華,籃球國手張衛平、梁馨等都曾在此訓練。
當然,東單體育場最大的“玩家”肯定是北京體育“名記者”孫保生了,做為中國街頭籃球的先行者,很多球迷甘心掏錢買票看他打球,正直的“保爺”在體育圈、媒體圈子里都頗有威望。
孫保生老先生
小北念中學那會兒曾在東單打過“街頭籃球”,也踢過“鐵籠足球”,回想起那段時光,當真是年華似水,有這些記憶的親,應該不在少數吧?
后來,隨著華誠大廈、廣發銀行等建立,體育場被“蠶食”不少“領土”,越變越小。
直到近日傳出了足球場占地減半改冰場的消息,曾經快樂玩耍,揮灑汗水的東單體育中心,就只能繼續縮水了么?
凡事要往好的一面思考,開了冰場,至少游戲項目豐富了,這也與2年后的冬奧會主題相契合,無論怎么看,都算是合乎情理的規劃了。
東單體育中心,不會因為些許規劃變動就折損人氣,亦如其所在的東單路口,無論世事怎般變遷、發展,這里都是四九城內最富魅力的十字路口!
東單
最“風騷”的牌樓
最沉重的歷史
早年間,東單是有牌樓的,名曰“就日”,上世紀50年代為了擴建馬路,牌樓被拆除了,不過“東單牌樓”的地名,卻被老北京人津津樂道,也就是近些年沒人再怎么叫了。
“牌坊”名堂多
1900年6月20日上午,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一行人在東單北大街的西總布胡同口與清軍神機營隊長恩海的巡邏隊發生沖突,克林德當場被殺。這件事成為八國聯軍入侵的。
當時慈禧和光緒帝已逃離北京,留下李鴻章等人與八國談判,克林德夫人對丈夫的死不依不撓,談判陷入僵局。
說來也巧,當時的“名妓”賽金花曾隨丈夫洪鈞出使德國時,與克林德夫人相識,李鴻章趕緊托宮女找到賽金花尋求幫助。
賽金花
賽金花勸克林德夫人為丈夫建牌坊,這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重大,克林德夫人與瓦德西最終同意。
立牌坊被寫進《辛丑條約》第一條,1903年,克林德牌坊在東單路口建成,醇親王載灃代表清廷前往碑下致祭。
事后來看,很多人的命運軌跡都因為這次事件發生了改變。
賽金花成就了民間“救駕”的傳奇故事,大家茶余飯后的“話佐料”里,又多了一出“牌坊”。
至于那座“克林德牌坊”,從1903年到1918年,一直立在東單北。
直到1918年,一戰結束,德國戰敗。民眾慶祝“公理戰勝強權”,便拆了它改建為“公理戰勝牌坊”,移至中央公園。
“沈崇事件”與東單公園
前文提到的東單體育中心,其隔壁的東單公園,是北京市民喜歡去的街心公園之一,舒適、嫻靜。您可曾知道,《辛丑條約》簽訂后,這里曾劃入使館區,成為外國駐軍的練兵場。
1946年12月24日圣誕夜,北京大學先修班十八歲女生沈崇,途徑這里時突然被兩個美國兵架住,遭到非禮,后來經工人孟昭杰幫助才得以脫身,這就是“沈崇事件”。
當時北京大學訓導長陳雪屏想息事寧人,但事件還是引發了全國學生運動,更激起國共之間的激烈斗爭,有人說沈崇是延安派來的“特務”。
經查明,她是清朝兩江總督沈葆楨后代。父親時任政府交通部處長,她本人則由胡適推薦進入北大學習,這才使別有用心者無話可說。
這次事件引起的全國性學生運動,是引發政府最后潰敗崩盤的重要契機,歷史學家金沖及先生稱它為,中國歷史上的“轉折年代”。
1955年,為整治東大地攤販亂象,政府將這里的貨攤遷到隆福寺市場,把這片地區建成東單公園和東單體育場。
如今的東單公園拂去了歷史煙波,已是“同志”們相互扶攙、散步、說知心話的好去處。
說起東單路口的歷史,自然是繞不開協和醫院,不僅如此,這個路口甚至被譽為全北京甚至全中國最安全的十字路口!
東單
最安全的十字路口
2019年3月25日晚上八點多,幾名協和醫生正在東單體育中心羽毛球館打球,發現隔壁籃球場一中年男性突然倒地。
幾位醫生趕緊飛奔過去,發現倒地者心跳驟停,隨即呼叫120,同時立即開始心肺復蘇。球館里正好配備了自動除顫儀(AED),先后除顫四次,復蘇總計十余分鐘,終于轉為自主心律,120迅速將病人就近轉到同仁醫院急診......
這應該算是2019年驚心動魄的一則新聞了,信息量很大,東單體育中心,協和醫院,同仁醫院.....這些詞匯在隨后都上了熱搜,有人直言,連同同仁隔壁的北京醫院,東單路口四周云集了三所超級大三甲,猶如給生命加上了三道保險栓;
當然,這里最大的王牌,便是號稱“在中國,是攔在病人和死亡面前的最后一道關卡!”的北京協和醫院。
北京協和醫院
北京協和醫院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便是“協和三寶”,一說為圖書館、病歷、名教授;另一說是圖書館、病歷、住院醫師培養制度。
協和圖書館被譽為亞洲第一醫學圖書館,這里館藏的外文原版書刊數不勝數,許多珍貴的西方醫學藏書在這里都有。
比如自1824年創刊至今的《Lancet》(柳葉刀),每一期都能在這里找到。如今,這里是中國衛生部信息資料中心。
協和醫院被稱為中國現代病案管理的開端,就在于這里存有自1921年建院至今完整保存的病歷共300多萬份。
老協和的病歷,有病案討論,有提問,有解析,甚至還有畫,感覺很像早年間口袋本的武俠小說。
在協和醫院近百年的歷史上,涌現出許多醫學大家:張孝騫、林巧稚、黃家駟、吳英愷、吳階平、曾憲九……
這些大師給協和留下了獨特而厚重的遺產:率先建立了嚴格規范的住院醫師培養制度,被譽為“通向醫學大師的必由之路”。
在協和學習,想走上“大師之路”,必將經歷比在其他醫學院百倍千倍的努力方可。老協和有一種流傳的說法:“一門不及格必須補考,兩門不及格要留級,三門不及格就要掃地出門”。
關鍵是,這及格線不是60分,而是75分吶。
如今的協和醫院,已然成為了業界神話,其“擴張”速度令人乍舌,其“版圖”面積更是橫跨整個東單路口。
東單
低調內斂的商業街區
自古以來,與西單和王府井鱗次櫛比的知名店鋪、紅火買賣相比,東單一直都是小門臉、小買賣唱“主角兒”,雖然不那么“高大上”,卻更接市井地氣兒、民生煙火。
當年這里有國營面館的擔擔面,星月樓的熱炸糕。
有東單文化用品商店里形態各異的轉筆刀、鉛筆盒;有春明食品店好吃的糖果、餅干。
有蘇州胡同的糧行同日升。
有前身是東單信托商店的東單百貨商場,誰在這里買過“俄羅斯望遠鏡”?
有長城攝影器材店的“傻瓜”照相機。
以及東單糧油食品店香噴噴的嶗山火燒。
曾記否,當年的北京有著名的四大菜市場——西單、崇文門、朝內還有東單,這里面,東單菜市場的資格算是最老的。
在憑票供應的年代和改革開放初期,東單菜市場就是老百姓們改善生活的必選地點,來這里挑選雞鴨魚、肉蛋奶以及新鮮蔬菜,擁有如今去大型超市或在網上購物所體會不到的樂趣和幸福感。
90年代為了建東方新天地,整條東單二條胡同都拆了,菜市場沒了,直到2015年,菜市場在和平里重開,人們稱它為“超五星級菜市場”。
在90年代初,隔壁的王府井被東城區政府定名為“金街”,東單自降一格,成了“銀街”。
不過這并沒有什么,東單獨特的魅力反倒經年累月,愈發熠熠生輝!
最愛大北京整理發布,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