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紅河濕地公園;濟寧紅河濕地公園在哪里
清晨,微風輕拂,清香撲鼻,婉轉動聽的鳥鳴不絕于耳,一群白鷺在湖中低頭覓食,一幅愜意悠然的自然畫卷撲面而來。7月25日,“生物多樣性之美——‘濕’意盎然的生態答卷”網上主題宣傳“行走中國濕地城市”報道組來到山東濟寧微山湖國家濕地公園,探尋這里萬頃紅荷、百里蘆葦、鷗鷺翔集、碧水白帆的獨特風韻。
微山湖地處魯蘇兩省交界處,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樞紐,也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輸水廊道,承擔著調洪蓄水、調節氣候、降解污染、發展水產、航運交通等多種功能。
20世紀90年代,因為工業生產發展,各類污水入湖,曾經鳥翔魚躍的清澈湖水變成了“醬油湖”。為讓河流在入湖前水質得到凈化,達到地表水三類水質,2008年,微山縣建成微山湖人工濕地,土地總面積大約是1萬畝,進水量大約是每天3萬立方。
據濟寧市生態環境局微山縣分局水環境科副科長柴偉強介紹,入湖河流經過節制閘、地下涵洞導入人工濕地滯留塘后,再經六級凈化塘深度凈化后進入湖區。“凈化塘內地勢較高處種植蘆竹、優質蘆葦等挺水植物,地勢低洼處栽植香蒲、蓮藕、芡實等浮葉植物,水位較深處配置金魚藻、苦江草等深水植物。通過植物吸附,有效地降解了水中污染物。”
據實驗和監測證明,上游來水在凈化塘內滯留1個月,化學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去除率可達50%以上。“也就是說,在上游來水為四類水的情況下,通過這種六級凈化處理措施,可以達到三類水標準入湖。”自2013年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通水以來,微山湖已連續10年保障了南水北調水質安全,成功調水超52億方,變身風景秀美的“魯南明珠”。
一池清水入庫,一泓清水北上。水質的改善提升了生態質量,也讓微山湖的生物多樣性得到了全面恢復。目前濕地內有各種水生植物74種,各種魚類78種,鳥類如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白鸛,二級保護動物大天鵝、白枕鶴、灰鶴、鴛鴦等221種,每年還會有幾百萬只候鳥相約來此。
“濕地公園的白鷺林,我們也叫它鳥林。”微山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自然保護地管理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科科長楊勇介紹,為了讓鳥類更好地繁衍,濕地設置上用河道把鳥林與人類活動區域隔開營造舒適自然的生活環境。鳥林里主要以鷺類為主,多年來,數量可達幾萬只,種類約有16種。“主要都是夏候鳥,它今年在這棵樹上做窩,第二年還會回到這棵樹來做窩,這里逐漸成為它們一個長期溫馨的家。”
“我們主要負責野生動物的巡護,疫源疫病的監測和野生動物的救助救護。”楊勇告訴記者說,除去日常巡護,針對鳥類健康的監測也尤為重要。“疫源疫病的監測主要靠采集野生動物的糞樣,然后送檢到有資質的單位,從而分析出其是否攜帶病毒。”目前,濕地公園里建有一個約為1000多平的野生動物救助站。近幾年,救助了不少國家一級和二級保護動物,主要以鶴、鷺類為主,救助成功后會放歸自然。
白帆點點,鳶飛魚躍,碧波蕩漾……攬千年大運河入懷,擁黃河母親入夢,作為亞洲唯一的河湖交融型濕地,微山湖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魯南大地上,盡顯濕地魅力。(燕鈺 李夢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