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的建筑特點;榆林窟地貌
孤身流浪之美麗榆林窟
2012年3月26日星期一 晴
(十年前的今天)
一大早就醒了。小魏下夜班已經睡了。請小郭轉達對小魏的問好,然后和小郭依依不舍的告別,她一直把我送到電站大門口,一再告別,小郭一再送我一程。我走了很遠了,轉頭一看小郭還站在那里向我揮手,心里為善良真誠的人們而感動。告別小郭從位于谷底的電站,一路上坡登到水平面上(有50多米高)。出溝口見一小動物在一小山堆靜臥著。走近一看原來是小郭養的那條小巴狗豆豆。原來這小東西來送我了。怕小狗丟了,一再叫它回去,小狗很執著,就是不回,一直把我送到幾公里外的榆林窟。到了榆林窟豆豆還是一再圍著我轉,一直等我下到榆林石窟臺階上了。小狗才搖著尾巴向電站方向跑去。真是一條通人性的小狗。
董總經理、小郭、小魏還有這條小巴狗我愛你們。
榆林窟位于瓜洲縣城南75公里的峽谷中,洞窟開鑿于榆林河兩岸的峭壁上。因此得名榆林窟。現存石窟43個。其中唐4個、五代8個、宋13個、西夏4個、元3個、清10個,壁畫4200平方米,彩塑250余身。榆林窟因其開鑿的歷史、石窟建筑風格、彩塑和壁畫的題材內容和藝術手法等與莫高窟有著密切的聯系,故又稱莫高窟的姊妹窟,隸屬敦煌研究院管理。
進入景區,工作人員很熱情的接待了我,一位大個子帥小伙告訴我說:“歡迎您來到榆林窟,我姓張,由我來給您講解,昨天您來景點我們已經下班了,沒能讓你參觀,為了表達我們的歉意,今天給您免去講解費”,心里一陣高興,去洞窟的路上我們一路走一路聊了起來。小張聽說我是新疆石河子人,很高興的說他祖籍山東,爸爸一家很早去新疆謀生。后來父親又到了甘肅,但在新疆還有很多親戚,烏魯木齊、哈密、伊犁、石河子等等都有親戚,姐姐現在還在石河子。誰說西出陽關無故人,應是天下誰人不識君。
進入洞窟小張很認真的給我講解起來,小張見我很愛好歷史,更喜歡和我交流,我感覺我們就像坐在茶桌前喝茶聊天。不知覺一個多小時過去了,我們已經游遍了所有的規定的石窟。小張見我意猶未盡,給我說像我這么愛好歷史的游客很少見了,便神秘的打開幾個輕易不開的洞窟讓我參觀。讓我大開眼界。進入到一個石窟,小張講解這說這是唐代壁畫窟云云。我看了看中間的塑像說,壁畫是唐代的,但是這幾尊塑像可不是唐朝的,應該是清代的。小張驚詫的看著我說你怎么知道?我說唐朝以肥為美,而且構思巧妙,做工精細嚴謹,因而不論壁畫還是塑像,人物表情豐富,線條流暢豐滿,特別是臉部圓潤飽滿,而這些塑像臉部消瘦,顎骨突出,多有骨感,所以應該是清代的雕塑風格。小張過來握著我的手說,你說的太對了,佩服佩服。隨即給我講起為啥在有唐代壁畫的石窟里有清代的塑像。在后面好幾個洞窟都發現有此類現象,經小張講解豁然開朗。
還有幾處石窟也是小張專為我打開給我講解的:
有一個石窟里相對兩面墻上分別繪有大成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佛像,說明黃紅兩教相互是很包容的,可以和諧相處。小張還指著藏傳佛教的佛像對我說你看這像不像松贊干布。我說很像,其實在古代很多佛像都是按當時在位皇帝的模樣繪制或雕塑的,這個也許是松贊干布時期繪制的。小張十分肯定了我的看法。
有一石窟里一進門還有一個小洞,有一米寬一米高兩米長。小張介紹這是榆林窟唯一的一個坐禪洞。莫高窟也沒有幾個坐禪洞,很稀有。此洞為一喇嘛在里坐禪直至圓寂。尸骨至今還在洞里。令人駭然動容。
還有一石窟很早以前因自然原因壁畫大面積剝落。當時技術落后沒有辦法補救。榆林窟工作人員就一片一片把剝落的壁畫碎片撿起編號保存,直到2002年此項粘接技術成熟了,由40多位專家耗時一年半才將壁畫碎片復原粘貼成為一幅完整壁畫。當小張指著復原壁畫給我講解時,我細細的才能看出來。我不僅為這些專家的的高超技術和手藝深深折服,更為專家們為搶救國家藝術執著的精神而倍受感動。
小張說平時游覽講解都在半個小時,因為看我特別喜歡歷史,特例給我講解了兩個多小時,千金易得知音難求,謝謝小張。
小張15年前來榆林窟工作,次年開始從事榆林窟的研究工作,是地地道道的榆林窟藝術的研究專家,在榆林窟這個荒涼的地方一待就是15年,沒有超常的毅力和對藝術堅韌的追求很難堅持下來,欽佩欽佩。
臨別時小張告訴我,距離榆林窟5公里的蘑菇臺子,是紅軍西路軍最后一戰陳列館,去鎖陽鎮路過,可以參觀一下。我說呢,在瓜州只有紅西路軍紀念塔沒有紀念館,原來在此。
長恨館藏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告別小張,再見榆林窟。撂開我那長腿,向著蘑菇臺子一騎絕塵,飛奔而去。
榆林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