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羅會議紀念館簡介;榜羅會議的會議內容是什么?
打開中國地圖,勾畫出80多年前長征的路線,可以看出其曲折盤桓,東顧西望,如蛛網般散步在中國十幾個省區。兩年征程中,長征落腳點發生過七次變化,在甘肅省定西通渭縣榜羅鎮的那次會議上,決定了最后一次落腳點所在地,是歷史關鍵的轉折點。
如今來到榜羅鎮,依然能看到榜羅鎮會議舊址、會議紀念館等紅色景點,人們滿懷敬意,來到這里緬懷那段艱辛不屈、絕地逢生的歷史。
走入紀念館,可以看到五位雕塑佇立大廳正中,他們就是召開榜羅鎮會議的領導人,在會議上確定了長征落腳在陜北、開創北上抗日新局面的決定。
紀念館由序廳、榜羅鎮會議最終確定長征的落腳點、勝利會師、星火燎原燃通渭、紅色基因代代傳等單元組成,以黑白照片、文字、文物實物等大量珍貴的資料,清晰勾勒出兩萬里長征及其前身后事。
帶著時光印記的照片將歷史瞬間定格,無言地講述著當年激動人心的故事。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1935年9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途經通渭重鎮榜羅后到達通渭縣城,在文廟街小學召開了副排級以上的干部會議,而那首膾炙人口的《七律·長征》首次公開朗誦,就是在這所小學里。
紀念館中,人們屏息凝氣,輕輕走過先輩的畫像,默默誦讀歷史的史料,仔細打量充滿歲月的文物。80多年前的風雨似乎就在眼前,80多年前的堅持似乎仍在繼續。
星火燎原的火種散播在通渭這片土地上,通渭人民也以巨大的熱情支援著紅軍,并將紅色精神、長征精神傳承并發揚光大。
87年前,就在榜羅鎮中心學校圖書室提供的一張大公報給紅軍提供了信息,由此改變了紅軍的前進方向,也從此改變了中國未來的命運。
榜羅鎮會議舊址內肅穆而寂靜,松柏長青、綠蔭環繞,會址門口暗紅色牌匾上“榜羅會議 重大決策”八個金色大字熠熠生輝,驕傲地記錄著曾經的崢嶸歲月和光輝歷史。
回看地圖上長征走過的征程,87年后的今天,它們是一條條抽象的線連接成的蛛網,而在當時,它們是風雨飄搖的歲月,是大渡河畔的罡風暴雨,是茫茫草地的雪窖冰天,在所有艱辛和堅守的另一端,站著如今的我們。(歡迎您在評論區點贊留言,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