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樂山龍洞農家樂;歌樂山龍洞農家樂活動
(1)
在重慶主城區,自西向東平行縱布四條山脈,縉云、中梁、銅鑼和明月,與長江和嘉陵江兩水形成獨特的山水城共同體,而在這“四山”之中,與城關系最為密切的當屬中梁山。其發脈于華鎣山,從北向南貫城而過,綿延百余公里直至江津境內,也是重慶諸山中唯一一條同時為長江、嘉陵江所深切的山脈。而在中梁山中段山洞一帶,其又往東發出一支脈,自平頂山、鵝嶺、枇杷山、大梁子一線橫亙半島,至朝天門而沒于兩江交匯處,是為重慶城市發展最重要的一條東西軸線。所以,中梁之重,從其自然之勢已可見一斑。
中梁山也有廣義、中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中梁山即中梁山脈,乃是北自北碚柳蔭鎮麻柳河一帶起,
經北碚、合川、沙坪壩、九龍坡、大渡口,一直到江津西湖鎮境內,南抵三環高速,長度正好100公里。中義的中梁山,指中梁山脈歌樂山以南的沙坪壩、九龍坡、大渡口三區內部分,為典型的“一山三嶺二槽”地貌。而狹義的中梁山則是中梁山上分界沙坪壩和九龍坡的一條山嶺,其南北長僅數公里,位于今天的中梁山隧道上方,其為“中梁山”得名之始、得名之梁。
舊時重慶城區的范圍主要集中在渝中半島東端,三面環水臨崖,面積不到3平方公里,西部通過一條山脊線連接城內外,在這條山脊及其延長線上共有三處關卡,浮圖關、二郎關和龍洞關(合稱“渝城三關”),是歷史上拱衛渝城的咽喉鎖鑰,浮圖關位于中梁山一條叉脊的鵝嶺處,而二郎和龍洞兩關則位于中梁山東西兩側。
今中梁山依然是重慶城市的重要屏障,不過其已由原來的拱衛城市的軍事屏障變成了滋養城市的生態屏障。
然而,中梁山實則也是一條復合型山脈,大部分區域是由三條或者兩條山嶺平行組成,尤其是中段部分,分成東西兩條小山脈,期間夾雜一條緩溝,而東側的這條山嶺則無論是在地理范圍內還是在社會人文領域都更加有名,那就是歌樂山,不大的一條小山脈,因其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而成為了重慶的代名詞。古有“大禹治水,宴賓客于歌樂山”的傳說,還具巴渝十二景之“歌樂靈音”的空靈幽美,而以白公館、渣滓洞革命先烈們的事跡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及在抗戰時期以遍布著各種政府機關、學校、醫院、公館寓所(現僅軍政要員和社會名流的公館寓所就有222處之多)為代表的的抗戰文化和統戰文化更是讓其名揚四海。
前段時間看到有介紹高店子老街,遂心生向往,循機前往。
高店子老街,曾是重慶通往成都的必經之地,老街上戲臺、茶館、旅社、酒館等鱗次櫛比,商賈行人來往不斷。這里曾經繁華至極,但今日早已不復舊樣。
(2)
高店子老街實際上就是夾在兩山梁之間的一處小洼地川溝,從東側翻越歌樂山而上,山陡彎多,只有小巴狀的小型公交車才能行駛上山。
不知是不是沒有找對地方,總感覺所尋所見不是我心目中老街的模樣,整個景致基本上讓人尋不到也感受不得到曾經的老街老巷之味,只能有種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感覺。
這里的建設和發展顯見要落后主城區域,不過街道環境還是比較有特色的,道路兩旁長長的多只有在南方城市中才見到的那種騎樓,這種樣式在重慶地區極少,不過也應該是比較符合重慶地區氣候狀況的一種臨街建筑形式,既能為行人遮風避雨,又能在炎熱的夏季為路人和住戶遮蔽炎熱。據介紹騎樓的淵源最早可上溯到約2500年前的希臘“帕特農神廟”,那是雅典衛城的主體建筑,而現代意義上的騎樓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貝尼亞普庫爾(Beniapukur),是十八世紀后半期英國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稱之為“廊房”,為南亞、東南亞國家建筑中所普遍采用的形式,我國則多流行于海南、福建、廣東、廣西等沿地,并發展成“鋪廊”。
(3)
節前,雖有市民外出采買,但這里還見不到過多的熱鬧之景,慢生活慢節奏的氛圍彌漫。
小鎮上一處堂,也稱蒙恩堂,2008年筑成。
小鎮上還有一處“重慶談判博物館”,也稱重慶談判陳列館,主要以照片和資料方式展現了當年重慶談判的歷史史跡。
(4)
歌樂山上有歌樂山森林公園,以抗戰時期的陪都遺跡而享譽全國,同時也是重慶市民假日休閑、緬懷革命先烈的好去處。其以山、水、林、泉、洞、云、霧等自然景觀和“清麗、幽深、古樸、曠達”的風格被譽為“山城綠寶石”,另有渝西第一峰的美稱。
原本想從公園下山,但深淺不知、長短不明,只能改行沿公路下山。
下山半途有一處三百梯步道,據稱是川渝古道在歌樂山上的一段石板梯道,起于步云橋,止于同善橋,是歷史上商旅行人往返于川渝兩地的必經之路,據推算約有400年歷史。不過現在石板全是新鋪,古道無韻。
臺階數量實則320有余,步道上口處,林中樂的辣子雞非常有名,而歌樂山的辣子雞已經走向了世界。
山下,著名的渣滓洞、白公館等革命紀念地,
山下還曾有一條鐵路,據稱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所建專線,專為重慶特殊鋼廠服務,從雙碑至沙坪壩梨樹灣火車站,現已廢棄,所余部分成為紀念之物,也為這里大片風景之區增添了新中國建設的一段歷史。
繼續前行,可至磁器口古鎮,另一番景象展現。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