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平科技館參觀感受(參觀浙江科技館作文)
——2008年開館至今,余杭科技館牢記科普使命,努力為提高余杭區全民科學素質盡心盡力,發揮展教優勢,累計接待觀眾達60萬人次;
——2008年以來,余杭科技館在不斷創新中砥礪前行,勇擔時代責任,先后與區內13家中小學校簽訂了館校合作協議,并通過200余場的“流動科技館進校園活動”為全區20個鎮街的各中小學校帶去了科普展品和科普活動,為第二課堂事業添磚加瓦;
——在開館十年間,余杭科技館的歷史畫卷,在砥礪前行中取得顯著成效,先后被評為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杭州市第二課堂活動基地、杭州市十佳科普教育基地、杭州市級文明單位等十幾項榮譽稱號。
一個區級科技館為何能發揮這么大的作用?因為余杭科技館始終牢記科普使命,勇擔時代責任,不斷在科學普及中書寫靚麗的華章,在接續奮斗里創造輝煌。
“三個結合”,夯實場館建設基礎
近年來,余杭區科技館以服務公眾科學素養提升為抓手,注重“三個結合”,即結合發展需求、結合公眾需求、結合人文需求,在不斷與時俱進中,努力夯實場館建設基礎,以實際行動書寫“創新余杭”新畫卷,努力為“五大余杭”、“三個全域”建設注入新的強大創新動能。
一是結合發展需求,進行三次擴容。時間見證發展,也見證了領導的重視。從余杭科技館建設到科技館展品的布設,再到逐步推進,不斷完善科技館展教功能,這些都充分說明區委、區政府領導對科普工作的重視,對科技館建設的重視。該館始建于2008年,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總投資約7915萬元,其中總布展投資概算2915萬元,分三期完成。一期投資800萬元、二期投資1500萬元,已分別于2009年初和2010年3月完成并向社會公眾開放;三期投資615萬元,已于2018年7月下旬完成并對外開放。
二是結合公眾需求,展教功能多樣化。科技館的魅力在于凝聚“人氣”,讓公眾在形象的展教中學習科學知識,實現共享“智慧生活”。區科技館在展教設置上下足功夫,設立常設展覽、臨時展覽兩個展區,讓常設展覽、臨時展覽交輝相應,實現常設展覽常態化、臨時展覽多樣化。推動科技館展覽常態化。近年來,我們根據科普教育熱點對場館進行了多次改造提升,積極打造小而精的科普教育基地,對各個展廳進行合理設置:科技館一至三樓設有“創夢空間”、“經典學科”、“兒童科技樂園”、“反邪教警示教育陣地”、“青少年學生第二課堂體驗區”和一座可容納36人的4D動感特效影院,通過這些互動性強、參與性強的展覽和內容發揮場館的科普教育功能。四樓有600㎡科技工作者之家,設有展廳、多功能報告廳、科技工作者活動室,主要用于院士風采展覽、學術交流、調研匯報、科普講座、創客教育等活動。實現臨時展覽多樣化。通過不定期引進主題式臨展,補充常設展覽內容,注入新鮮血液,豐富展覽形式。為了激發公眾對臨展的參與度和關注度,我們結合展覽的內容,開展征文活動、問卷調查、主題教育等系列活動,既提升了科技館的服務水平,又調動了公眾的積極性,更好的宣傳了科普教育文化。近年來,我們引進的“強國夢”軍事海洋展、虛擬現實夢想與創新的故事VR展、“海洋精靈”水母展、禁毒展、創意集市等展覽都受到了公眾的歡迎,為場館聚集了人氣。
三是結合人文需求,弘揚科學家精神。在國務院設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后,為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更好地營造溫馨科技工作者之家,詮釋科學家精神,區科技館設立600㎡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專區。該專區內分為展廳、多功能報告廳、科技工作者活動室,其中院士展廳130㎡,集中展示了19位在我區建立工作站的院士(包括進站院士)、專家事跡和風采。
“三個著力”,實現科普“零距離”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現在全社會都在關注公民科學素養的提升,而科技館正是承擔著以展覽教育為主要功能、具有公益性的科普教育職責。近年來,余杭科技館以“三個著力”為抓手,即著力培養青少年科學意識、著力資源下沉、著力不斷創新,不斷擴大覆蓋面,實現科學普及“零距離”。
一是小手牽大手,著力培養青少年科學意識。科學普及,要從娃娃們開始。余杭科技館從家長最關心的項目——青少年電子制作賽入手,通過理論講解、動手實踐、參加比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提高青少年的科學素質。該館自2011年首次組隊參加青少年電子制作賽以來,斬獲相關榮譽無數。科技館邀請我區高級中學蘇斌老師作為帶隊老師,分別獲得國家級青少年電子制作賽第一名6次,團體賽第一名1次,二、三名及優秀獎數十次,以優異的成績匯報余杭區學生的努力付出。同時還結合寒暑假開展主題活動,如2009年五一勞動節開展的“數學王國”快樂數學展,通過十數件互動展品展現數學的魅力,參觀人數達2000余人次;2018年六一兒童節開展“海洋的精靈”水母展,通過400余只活體水母與相關展板展品給參觀者帶來海洋知識,參觀人數大5000余人次;2017年春節期間開展虛擬現實——“夢想與創新”VR體驗展,通過9大主題,30余件互動體驗展品全面呈現虛擬現實技術的起源和發展壯大過程。
二是科普一個也不能少,著力科普資源下層一線。一方面創建科普活動資源包。該館針對中小學校科技教育現狀及需求,重點開展“玩轉科學”系列科普活動資源包建設工作,成功建設《神奇的麥比烏斯圈》、《撞撞球》、《棉線吊冰》、《神奇的靜電》、《自制墨水》、《綠色的秘密》、《籠中鳥》等多項趣味實驗,用于我館科技玩場活動、中小學校科技節、科普下鄉、科普進文化禮堂等活動。另一方面開展館校合作,推動豐富的流動科技館資源進校園。流動科技館進校園活動作為第二課堂活動的主要載體,我館自開館以來共計采購流動互動展品46件,科普展品300余塊,結合各小學校科技節活動以及日常流動科技館進校園活動共計開展活動200余場次,足跡遍布余杭區所有鎮街主要學校,并與區內13所科技特色學校簽訂館校合作協議,與3家學校簽訂志愿者服務協議,并邀請相關學校學生參與“少年科普行”主體活動,開展更深層次的館校合作,豐富余杭區中小學生第二課堂教育相關資源,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三是創新科普模式,著力科普劇、科普實驗的編排演出。結合歷年科普宣傳的工作熱點,由余杭科技館員工自編自演的科普劇有《垃圾分類總動員》、《綠色沖浪》、《醒悟》,學習提升的科普實驗有《》、《飛去來器》、《電之初體驗》等6個,助力杭州市科普宣傳周開幕式、科技玩場以及余杭區“相約你我他,文化進萬家”百場演出下基層活動。
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端科普服務正逐步取代傳統科普,成為我國科普工作的新陣地。余杭科技館從公眾科普需求角度出發,正努力打造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全媒體科普傳播格局,善于運用網言網語這門藝術,把深奧的理論通俗易懂地表述出來,使枯燥呆板的語言變得鮮活、靈動,使群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使科普宣傳的網氣、人氣不斷旺起來。
“三大體系”,凸顯場館新魅力
10年來,余杭科技館注重“品牌、場館、創新”三大體系的建設,聚散為整,合理地把零散的東西聯系在一起,組成一個整體,構成一個體系,凸顯場館新魅力。
一是塑造品牌體系。10年來,區科技館在推動“科學實驗”和“科普劇”兩翼齊飛中塑造科普品牌。科學實驗,讓科學知識更形象。成立“玩轉科學”實驗工作組,由專人負責實驗室各項工作安排,全館參與實驗排練及演出。近年來分別完成了“玩轉科學”和“瘋狂科學”兩個系列趣味實驗拍攝。這些實驗秀為市、區、街道、社區科普周啟動儀式、學校科技節啟動儀式、文化大禮堂科普文藝晚會、場館科普主題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內容。科普劇,增強科學知識吸引力。結合政府的中心工作,選擇科普宣傳的熱點內容,自編自導自演,以小品、故事、舞蹈等生動的方式傳播科普知識和科學觀念。目前已有作品包括 “垃圾分類總動員”、“綠色沖浪”——五水共治科普劇和“醒悟”——反邪教情景劇。科普劇多次受邀參加街道、社區的各類科普宣傳活動巡演,受到了公眾的一致好評。
二是完善科技館體系。10年來,全區科普展教資源逐步形成了以區科技館為核心,鎮街科普館為重點,校園和企業科技館為補充,流動科技館為紐帶的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以流動科技館為載體,將館內開展的流動展覽、科技教育、科普講座等活動與鎮街科普館、學校科技館、企業科技館的資源和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定期開展流動展覽、科技觀摩及各類科技輔導員培訓活動,將科普宣傳主體由科技館擴展到鎮街、學校、企業,形成“以點帶面”的科普宣傳主體。為公眾提供更廣泛的科學實踐機會和場景。
三是構筑創新體系。10年來,余杭科技館正是在“守正”中,不斷“出新”。在守住為提升公眾科學素養的初心中不斷開拓創新,努力構筑創新體系。從科學實驗到科普劇,再到少年科普行更是把創新推向新高潮。特別是旨在聯合杭州市各領域的科普教育基地及高新企業,向青少年兒童提供豐富多彩的少年科普行,讓孩子和家長有更多獲取科學知識的好去處,有更多接觸科技前沿信息的機會。近年來,我們分別走進了大型企業老板集團、春風動力股份有限公司、青少年素質教育基地、生態農業園、浙江大學、蕭山先臨三維科技園、杭師大沈鈞儒法學院等科普教育基地。
新時代承載大夢想,新時代開啟大事業,新時代需要大擔當。余杭科技館將牢記科普初心,勇擔時代重任,把科技館“金字招牌”舉得更高、擦得更亮,努力為“五大余杭”、“三個全域”建設匯聚起創新源泉的磅礴力量,奮力譜寫區級科技館建設中的“精彩樣本”。(科協改革進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