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都庫什山中文版全圖,興都庫什山脈在哪里
興都庫什山脈作為中亞阿姆河流域和南亞印度河流域的分水嶺,若以此劃分地緣結構,可一分為三。一是興都庫什山脈北麓或稱“阿姆河南岸流域”,水系上包括哈里河、穆爾加布河、昆都士河、科特恰河流域等地理單元;二是興都庫什山脈西南部的錫斯坦盆地,包括注入錫斯坦低地的法拉河、哈什河、赫爾曼德河等;最后則是興都庫什山脈東北的“印度河流域”,主要是喀布爾河,也是興都庫什山脈地區地緣關系的終章。作為中亞、西亞和南亞之間交流無法繞過去的“坎兒”,興都庫什山脈東南部的喀布爾河谷更是從中亞和西亞進入南亞次大陸的“坎兒中坎兒”。
興都庫什山脈所在的阿富汗地緣結構圖
具體而言,在古典時期,無論是來自中亞河中地區或吐火羅盆地的農耕民族,還是來自西亞伊朗高原上的游牧勢力,想要進入富庶的南亞次大陸,喀布爾河谷是必經之地。故而我們要解析喀布爾河谷的地緣結構和價值時,就不得不從這兩個方向為串聯點,來展現喀布爾河谷在興都庫什山脈板塊中的地位。
興都庫什山脈“葉柄”北側是昆都士河谷、南側是喀布爾河谷
那么先是從中亞吐火羅盆地(亦稱阿姆河南岸地區)南下喀布爾的方向,即從興都庫什山脈北麓翻越分水嶺。前面我們講過興都庫什山脈自東向西傾斜的葉狀輪廓所展現的南北分水嶺,那么既然是葉狀輪廓,必然會有寬大的葉面和狹窄的葉柄。如果說中部腹地是寬大的“葉面”,那么位于興都庫什山脈東北部的喀布爾河谷就是“葉柄”的南面凹陷,而與之相對的“葉柄”北面就是昆都士河谷。只是在古典時期,試圖翻越興都庫什山脈的那些商旅、軍隊并不會關心所謂“葉柄”的地理問題,對于他們來說,能夠從山地障礙最少處翻越興都庫什山脈才是最重要的。
昆都士河發源于興都庫什山脈北側,滋養了綠意盎然的河谷
那么在沒有如今的高精度衛星定位指引下,過往商旅是如何確定與喀布爾河谷相對的最窄處是昆都士河谷呢?答案或許就在喀布爾河上游的那些“傘狀”支流上。按照古人經驗,探路者一般會最大限度借助河谷來盡可能接近分水線,溯流而上,然后在越過分水嶺之后盡快轉入相反流向的另一條河谷,便能夠以最快的時間完成這段翻山越嶺之旅。所以這個邏輯來說,翻越山嶺分水線的位置就是整個通道或者說旅途中的關鍵,我們稱之為“山口”,如我國號稱“準噶爾山門”的阿拉山口,就是位于阿拉套山與巴爾魯克山之間的缺口,東側有溪流流入艾比湖,西側也有流入阿拉湖的河流。
喀布爾河與昆都士河流域示意圖,恰好分布在興都庫什山脈南北兩側
對于河谷這類的地理單元,通常都是依賴河流而存在,特別是在臨近每一條河流的上源,多數會由不同支流所組成“傘狀”結構。因此再對照喀布爾河上游的情況來說,可以接近興都庫什山脈分水線的支流河谷就并不止一個。至于這些河谷分水嶺的另一側,能否存在可滿足商旅穿行的山口,就要看它的對面有沒有河谷接應了。幸運的是在喀布爾河谷分水線以北,興都庫什山脈“葉柄”最窄的地方,同樣也存在一個“傘狀”結構的河谷,所依存的河流就是注入阿姆河的昆都士河。于是喀布爾河谷與昆都士河谷就成了興都庫什山脈在“葉柄”處的最佳翻越通道。
穿越興都庫什山脈的薩朗山口
而在喀布爾河谷與昆都士河谷對接的分水嶺上,依據溯源而上的原則,我們可以找出三個山口,由西至東分別是:希巴爾山口、薩朗山口、卡瓦克山口。根據興都庫什山脈“東高西低”的地形走勢而言,東線的卡瓦克山口海拔是3548米,中線的薩朗山口海拔是3660米,西側的希巴爾山口海拔是2987米;而從地理結構上來看,距離最近的中線薩朗山口無疑應該是最有可能成為主通道的路徑。不僅因為薩朗山口兩端可以直接對接上相對寬闊的昆都士、喀布爾中游河谷,而且還因為薩朗山口處在興都庫什山脈最窄的那個結合點上,所以薩朗山口在今日成為了阿富汗內部溝通南北的主干通道,也是中亞通往南亞的重要陸路通道。
巴米揚河谷處的希巴爾山口是古代興都庫什山脈南北交往的節點
但薩朗山口成為聯系阿富汗南北地緣板塊的通道僅是今日,而在整個古代史中,薩朗山口更西側的希巴爾山口則是主干通道,也就是巴米揚河谷所在的位置。之所以有如此不同,根源在于薩朗山口3660米的高海拔,因為在這種高山地區,海拔每高出一米,不僅意味著要付出更多的體力,也意味著要面臨更惡劣的氣候環境,這一點對于去過青藏高原的人應該感受很深。此外薩朗山口兩側穿越的是興都庫什山脈中段的核心部分,相比之下希巴山口兩側的巴米揚谷地則要顯得開闊的多。這些因素都使得希巴山口和巴米揚谷地,長期成為興都庫什山脈南北交往的主路線。只是這一通道最終在上世紀中葉被徹底終結,因為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人類已經有能力通過隧道的方式,來穿越那些高海拔的山口。于是薩朗山口的直線穿越的優勢(即昆都士河谷、薩朗山口、喀布爾河谷三點一線)就凸顯出來了。
薩朗山口因為長期戰爭的損害及惡劣的氣候環境(如雪崩)被稱之為“死亡通道”
這里額外補充一點薩朗山口的隧道修建工程的事,薩朗山口隧道是1964年由蘇聯人主導修建的。不過1979年底蘇聯決定暴揍“不聽話”的阿富汗,開啟長達10年的阿富汗戰爭后,薩朗山口隧道及南北兩端的道路也就喪失維護了。如今的薩朗山口因為長期戰爭的損害及惡劣的氣候環境(如雪崩),都讓如今使用這條通道的美國人格外難受,甚至稱之為死亡通道。但號稱“能夠掌控半個阿富汗”的薩朗山口在戰略上的重要性,又使想要在阿富汗維持影響力的美國人不得不耗費重金維護這條通道的通行安全。假如有一天,美國人要抽身這個“帝國墳場”的話,薩朗山口這個通道又該如何呢?當然這并不是我們要考慮的事情了。
被徹底損毀的巴米揚大佛
說起希巴山口所在的巴米揚河谷,巴米揚大佛或許更為人所知。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巴米揚大佛,是僅次于樂山大佛和山西蒙山大佛的世界第三高的大佛,始建于公元3至5世紀,晉代高僧法顯和唐代玄奘都曾瞻仰過巴米揚大佛的尊容,可惜2001年被出于毀掉哈扎拉人“偶像”的需要予以徹底摧毀(哈扎拉人是阿富汗第三大民族,據說是成吉思汗西征后在阿富汗留下的駐屯兵后裔,長期遭受(阿第一大民族普什圖人政權)的民族歧視,且巴米揚大佛神似哈拉扎人)。由此便可以看出巴米揚河谷在古典時期的興盛,畢竟地處興都庫什山脈腹地的巴米揚能夠興建如此大佛,其本身的地緣潛力可見一斑。
巴米揚河谷因為地處興都庫什山脈腹地,海拔高使得農業潛力不足
從地理角度看待巴米揚河谷的話,地處山脈腹地本身并不會有太大的農業潛力,而更多還是依賴游牧經濟支撐。但評判一個地區的地緣潛力,地緣位置永遠是最為重要的,只要位置足夠重要,便能夠成為物流和客流的中心樞紐,其他資源便會到此集中,這一點看武漢和鄭州便知。巴米揚河谷的輝煌歷史,正是得益于它的地緣位置。首先巴米揚河是匯入昆都士河的支流,而昆都士河又是阿姆河南岸的一條支流,于是巴米揚河谷便有了成為戰略支點的基礎。
地處興都庫什山脈腹地的巴米揚河谷,北面承接昆都士河谷通往喀布爾河谷的通道
然后還擁有一條通達阿富汗南北的交通線。只是單靠一條交通線還不足以早就巴米揚顯赫的歷史地位,因為能夠翻越興都庫什山的還有薩朗山口和卡瓦克山口,盡管巴米揚河谷的地理條件,具備使其成為一個人口相對聚集的戰略補給點,但在直線距離遠的劣勢會沖抵掉這點優勢,所以巴米揚必然還存在一個不同于南北向交通線的通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十字形,甚至是米字型交通樞紐。
綠線是經昆都士河谷至喀布爾的主線,黃線是支線,藍實線是目前錫斯坦盆地至喀布爾主線,藍虛線僅是理論存在
按照這個思路延續前面的溯源而上原則,我們會發現興都庫什山脈北麓藍氏城所在的巴爾赫河和西部赫拉特城所在的哈里河完全具備這樣的可能性,特別是距離喀布爾河谷最遠且十分重要的戰略要地赫拉特。因為以赫拉特的位置來說,無論是向東北方向經吐火羅盆地,再向南通過昆都士河谷越過興都庫什山分水嶺進入喀布爾河谷;還是南下錫斯坦,環形經過坎大哈進入喀布爾,都是在繞遠路,最近的幾何路線,是溯哈里河而上,斜插入興都庫什山脈中段,然后再尋機翻越興都庫什山,而尋機之處的東側就是巴米揚河谷。還有興都庫什山脈北麓的沿線綠洲,如果不想被控制昆都士河谷的部族雁過拔毛的話,溯源而上的北側就是巴米揚河谷。
巴米揚河谷是南行的商旅在翻越興都庫什山脈之前的最后補給站
當然對于西南的錫斯坦盆地就不必要了,因為沿赫爾曼德河干流溯源而上,找一條在興都庫什山脈腹地中穿行的河谷東進,在距離上并不比沿塔爾納克—加茲尼河谷東進的距離更近。所以一旦巴米揚河谷接上來自北部藍氏城和西部赫拉特往來的通道,便足以憑借自身地緣結構優勢,成為興都庫什山脈腹地的地緣中心,為那些南行的商旅在翻越興都庫什山脈前貢獻最后一個補給點。這一點初唐西行的玄奘法師在一千四百年前已經有所見識了。
卡瓦克山口所在的潘杰希爾河谷是翻越興都庫什山脈的東側山口
當然翻越興都庫什山脈山脊的通道,除了薩朗山口和位于巴米揚河谷的希巴爾山口,還有最東側位于潘杰希爾河谷的卡瓦克山口。當然卡瓦克山口的通行量比較低也使得這一山口并不為人廣知,根源就在于卡瓦克山口緊鄰帕米爾高原與興都庫什山脈東段,是世界上山地冰川最密集的地區,而且按照阿富汗的族群分布來說,恰好處于塔吉克人的分布區(塔吉克人在阿富汗有860萬人,多數在東北部,與塔吉克斯坦全國的910萬人口大致相當,是阿第二大族群,人數僅次于分布在興都庫什山脈以南的普什圖人)。至于塔吉克人,它是中亞唯一不屬于突厥系的民族,而是源自原始歐洲游牧民族的族群,如今困居在帕米爾高原和吐火羅盆地東北部的山地,主要是受到以烏茲別克和土庫曼為代表的突厥系民族擠壓。所以遠離多方博弈焦點的卡瓦克山口,始終被塔吉克人所控制。
奇特的民族分布圖:黃色是塔吉克人、紫色是普什圖人,藍色是旁遮普人
因為牽涉很多生僻的地名,特別再百科一下潘杰希爾河谷。河谷所在的潘杰希爾河其實是喀布爾河的上游。因為以塔吉克人馬蘇德為代表的土著族群在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時,曾經通過卡瓦克山口大量從北方向喀布爾所在的南部輸送抵抗力量,并在此成功抵抗了蘇軍的多次圍剿,在蘇聯損失慘重的進攻中,也成就了馬蘇德和塔吉克人的抗蘇傳奇,也整合出了一個與抗衡的“北方聯盟”。由此潘杰希爾地區在2004年已經撤縣升為省了。
潘杰希爾河谷廢棄的蘇軍坦克,曾是抗蘇傳奇之地
當然除了從中亞河中地區或吐火羅盆地南下喀布爾的線路,還有來自伊朗高原—錫斯坦盆地的東進線路,只是從錫斯坦盆地經坎大哈,沿著赫爾曼德河兩大支流—阿爾甘達卜河和洛拉河溯源而上的塔爾納克—加茲尼河谷屬于興都庫什山脈南部的邊緣地帶,無論是地形還是海拔上都比吐火羅南下的線路要簡單很多,也不存在難以逾越的山口。當然之所以走赫爾曼德河支流河谷而沒有沿著主干河道北上,主要還是因為赫爾曼德河作為流向錫斯坦盆地的最大河流,其源頭深入興都庫什山脈腹地,甚至距離巴米揚河谷直線距離也不過數十公里,但是山脈腹地的地形也足以讓人望而卻步。
喀布爾河谷
于是當中亞南下的農耕民族和西亞經錫斯坦東進的游牧民族來到喀布爾河谷時,一定會激動的哭泣,因為當踏足喀布爾河谷那一刻起,前往南亞次大陸的大門已經開啟了一扇。從大的地緣結構而言,屬于印度河支流之一的喀布爾河,順流而下便可直達開伯爾山口前的賈拉拉巴德(或稱喀布爾河中游盆地),這是遠比坐落在河谷上的喀布爾更具有農耕潛力的地方,當然如今也是阿富汗非常重要的灌溉農業區。同時又受到來自印度洋的夏季風影響,年降水量達1000毫米,屬于半濕潤的亞熱帶氣候,可以說是整個阿富汗地理單元中最好的“風水寶地”。
公元2世紀初從中亞河中地區南下的大月氏人就是通過這條通道建立了橫跨中亞、南亞的貴霜帝國
而更大的驚喜還在后面,沿著喀布爾-賈拉拉巴德順流直下,一個體量數倍于賈拉拉巴德地區的犍陀羅盆地(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區),即將出現在我們眼前。而在此之前還要經過另一個典型的地緣標簽:開伯爾山口。雖然從喀布爾河流域的地理結構上看,開伯爾山口相當于犍陀羅盆地與賈拉拉巴德盆地分割點。只是讓人意外的是開伯爾山口并不處在喀布爾河畔,因為喀布爾河在中、下游盆地相交的地方,固執的向北在山地中彎了一個幾字彎兒,而開伯爾山口是打通道路時,直線距離更短的山谷。當然這并不影響喀布爾河在串連興都庫什山脈、印度河的過程中,所起到的戰略價值。正是在它的引導以及戰略支撐下,一波又一波的入侵者,才會進入印度河流域去建立橫跨中亞、南亞的大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