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馬蜂窩有什么用處,馬蜂窩怎么用壯陽
都說馬蜂窩捅不得。可是,在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牛街鄉牛街村,卻有一位敢捅馬蜂窩的農村彝族婦女胡琴芳,她不光敢捅馬蜂窩,還捅出了門路,捅出了幸福。她靠馬蜂走上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幸福路,成為遠近聞名的養蜂能手。
胡琴芳剛剛采收的胡蜂餅
云霧深山處,山巒疊嶂,山水相連。胡琴芳家的房子依山而建,站在小院邊就可看到濤濤黑惠江從山腳蜿蜒而過。院子的不遠處,有幾個大棚,棚外的櫟木上,掛著一個個胡蜂窩。馬蜂也叫胡蜂,一提起它的名字,很多人是又愛又怕。愛是因為胡蜂蜂蛹營養豐富,風味香酥嫩脆,是真正的純天然美味食品;怕是因為胡蜂毒性大,常能蜇傷人畜,輕則紅腫疼痛,重可造成傷殘或喪命,因此也被很多媒體稱為“蜂”。
看到來了客人,正在處理胡蜂餅的胡琴芳連忙放下手中的活計,熱情地搬出凳子、端來茶水。“每年秋季蜂蛹大批出現是采收胡蜂的最佳時節,每群蜂可采收兩茬,前幾天剛賣了幾窩胡蜂,收入有4000多元?!焙俜即蜷_了話匣子,養殖胡蜂這段時間倒是不算太忙,只是采收胡蜂需要穿上近3公分厚的防蜂服,不但笨重且十分悶熱,算是個高難度活計。
前來幫忙采收胡蜂的親戚正在穿防蜂服
牛街鄉牛街村是一個以彝族群眾聚居為主的小山村,村民們歷來都有上山尋找野蜂到集市上銷售的傳統,但進山摘取野生蜂窩收獲蜂蛹難度極大,這也導致了蜂蛹價格連年飆升。36歲的胡琴芳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偶然看到一個養殖戶養殖胡蜂致富的電視節目,她頓時來了興趣,動員丈夫羅正輝去學習胡蜂人工養殖技術。
2015年3月,羅正輝帶著9000元學費,只身前往保山市龍陵縣黃氏蜂業有限公司,開始了為期半月的胡蜂(包括土蜂和葫蘆蜂)人工養殖技術學習培訓。他認真學習胡蜂養殖、胡蜂酒產品加工銷售技術,從公司帶回了10只蜂王,嘗試養殖胡蜂,當年成功養殖了2群胡蜂。2016年,依托黨委政府脫貧攻堅的好政策,胡琴芳家獲得了5萬元扶貧貸款和5000元養蜂補助再加上自己籌集的5000元,共投入6萬元資金建蓋養蜂房,開始大規模養殖胡蜂。
胡琴芳在清理蜂桶
“說不害怕胡蜂那是假的?!焙俜夹χf,養蜂人被蜂蟄那是經常的事,最嚴重的一次,她還因被胡蜂蟄了中毒到鄉衛生院輸過液。在和丈夫養殖胡蜂的過程中,胡琴芳慢慢掌握了養蜂技術。雖然經常被蜇,她卻把它們當寶貝來照顧,因為這些胡蜂是她脫貧致富的希望。
采收下的胡蜂餅
養胡蜂首先要用蜂王培育初級蜂群。為此,胡琴芳在家里辟出一間屋建起了交配棚、越冬棚、筑巢棚,用木料制作了若干25厘米高、直徑13厘米的筑巢桶,每年的正月、二月、三月,她就在每個筑巢桶內放入1只蜂王以及樹皮,引導蜂王筑巢。胡琴芳指著養蜂房里的幾個木桶介紹說:“放在地面的是過冬桶,放在木架上的是筑巢箱,胡蜂怕低溫,再過一個月左右就要到樹上的蜂巢中收集蜂王放到過冬桶里,到了春季交配后,放在筑巢箱里筑巢,最后將筑好的巢掛到林間的櫟木上進行自然繁殖……”
胡琴芳將清理后的筑巢箱堆放碼齊
通過多年的努力,她家已發展胡蜂54群,養殖年收入達4萬多元。如今,胡琴芳一家4口人在易地搬遷、產業扶貧等多項精準扶貧政策的幫扶下,住上了干凈整潔的新房,過上了幸福生活?!敖衲甑暮浞溆純r在120多元一公斤,市場上供不應求,基本在微信和電話上就預訂完了?!焙俜颊f,現在例佐村部分農戶也已開始養殖胡蜂,希望自己的養蜂經驗也能幫幫別人,大家一起過上致富奔小康的甜日子。
藍天白云下的牛街鄉牛街村
胡琴芳的創業增收道路,正是牛街鄉牛街村實施鄉村振興走上小康路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村黨總支圍繞“一村一品”,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行政村村集體經濟告別“空殼村”。全村13個自然村通硬化路,實現13個自然村廣播電視、4G網絡信號全覆蓋,人民生活幸福感顯著提升。
青山綠水處,追夢不止步。牛街鄉牛街村新當選的村黨總支書記陳家謠表示,村里將進一步加大資金扶持和科技培訓力度,鼓勵更多的群眾發展肉牛、生豬養殖等畜牧業和核桃、石榴等林果業,因地制宜發展養蜂、釀酒等特色產業,讓群眾日子越過越紅火。
原標題:馬蜂窩捅出“幸福蛹”
來源:大理廣播電視臺
編輯:李北
審核:祝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