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嶷山舜帝陵景區景觀資源_湖南省九嶷山舜帝陵基金會辦公室
舜帝陵位于湖南省寧遠縣城南三十公里處的九疑山,是中華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廟。
舜帝陵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分為兩個自然院落,九個單體建筑,從外入內有玉帶橋,儀門、神道、山門、干門、拜殿、正殿、寢殿、左右廂房、左右碑房和碑廊,三面宮墻環繞;氣勢恢宏,結構嚴謹,是我國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被稱為“華夏第一陵”。
舜是開創中華民族人類文明的五帝之一,道德文化的創始人,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中濃墨重彩,重點記述的杰出始祖。
舜帝駕崩蒼梧之野長眠于九疑山,他的道德品質和人格魅力影響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人,古人稱堯舜時期的社會為“舜日堯天”,孟子說 “人皆可以為舜堯”,毛澤東則借喻“六億神州盡舜堯”。
自大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臺恭祀舜帝起,4000多年來,人們對這位杰出的人文始祖崇祀不斷,綿延至今。
舜帝名重華,號有虞氏,故也稱虞帝,相傳他是黃帝的九世孫,為五帝之一。據《史記》載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具體地點,一說在女英峰下,一說在三分石,已無從考究,但有關舜帝的傳說和遺跡在九疑山有很多卻是真的。
據《九疑山志》記載,最早的舜廟建于夏朝,地點在大陽溪,白鶴觀前。第二座舜廟建于秦代,舊址在玉琯巖旁,2000年該遺址被發現,01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02年經省文物考古所勘探試掘,確定占地面積3.2萬平方米,疊壓文化層最深處約3米。遺址南北狹長,五進,九開間,完全符合古代帝陵“九五之尊”的體制。現在的舜帝廟是公元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由玉琯巖搬遷而來,位于舜源峰北麓,坐南朝北。
如今的舜廟為上世紀90年代重建,共斥資近三千萬元,于99年落成。新建成的舜廟占地600余畝,坐南朝北,莊嚴肅穆,這是國內唯一的舜帝陵墓。陵廟為仿清式,兩重院落,四進建筑,由神道、午門、拜殿、正殿、寢殿和陵山(舜源峰)組成。
舜帝陵從1995年搶修重新開放以來,一直是海內外游客、炎黃子孫朝拜祭祖的“圣地”,并被列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紫霞巖,又名“重華巖”,位于九疑山風景名勝區舜源峰西南一公里。“重華”是舜帝的名字。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曾游此巖,因而得名。
每當雨過天睛,陽光覆照,巖壁上閃射出紫色的霞光,所以后人稱之為紫霞巖。紫霞巖分內巖和外巖兩部分。外巖雄偉壯觀,內巖幽深敞闊。巖洞游程1556米。
洞內各種鐘乳石似人似花,象鳥象獸,巖內有一條“九曲銀河”蜿蜒盤旋,將此景觀串連一體;自唐代以來,巖內就留有元結、沈紳、蔣之奇、寇準、宋之問、李少白、何大斌等名人騷客的石刻墨跡,明代大地理學家徐霞客游九疑山時曾在此巖“炊粥就碗”三天四夜。
舜源峰猴山位居“九疑山”之首,乃華夏始祖舜帝的崩葬之地。峰上野猴成群,花果遍地,奇樹、怪石、亭閣相映成趣,巧奪天工,加上珍稀動、植物眾多,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高,不僅是天然的“珍稀動、植物寶庫”和“森林氧吧”,還有中國“第二花果山”之美譽。
寧遠縣城的水市停車場有面包車或中巴直達舜帝陵景區,路程約30公里,車費只需5元。
自駕線路: 1)永州至寧遠縣(走永連公路)至九嶷山景區,車程2個半小時,路況較好。 2)廣州-九疑山:州-廣清高速-清遠-清連高速-連州-永連公路-寧遠九疑山
3)郴州-九疑山:郴州-桂陽-寧遠九疑山 4)長沙-九疑山:長沙-京珠高速-衡陽-衡棗高速-永州-永連公路-寧遠九疑山 5)桂林-九疑山:桂林-道縣-寧遠九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