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縣獨樂寺旅游攻略,薊縣獨樂寺門票價格
金 申
-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教授
-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1949年北京人,1968年內蒙古上山下鄉,畢業于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在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研究佛教美術五年。一直從事佛教美術考古及文物鑒定,為中外大專院校和文博單位授課,桃李天下。中央電視臺《尋寶》節目點評專家。文物著述三十余種,學術界有一定影響。善畫達摩類佛畫,對草原人馬有深入體會,畫風剛健,獨樹一幟,獲得美術界及藝術市場一致好評。
金申 | 諸法因緣——游薊縣獨樂寺
在我的書桌上,放著一塊模印佛偈的殘磚,長約30厘米,是北京房山區云居寺遼代塔基廢址中早年出土的,磚面上有模印凸起的四行偈語,文曰:
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
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這四句偈語又名法身偈、緣起法頌。按佛經說,凡造像或造塔裝藏,應安放二種舍利,一謂大師身骨,二謂緣起法頌。此磚上印的文字即是法身偈。
金申作 《蕉蔭禪定》
平時,讀書寫作累了,隨便看看佛磚,磚的土質細密,深沉壓手,摩索一回,覺得此四句偈語,意境既平淡又深邃,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1994年夏天,到敦煌參加敦煌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臺灣的盧慧敏小姐當時正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她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敦煌相約到京再會。會后,我到天水麥積山,陜西扶風法門寺一行,盧小姐則取道陜西考察山西芮城的永樂宮后返回北京。
盧小姐到京次日,即與我聯絡,我陪她游了天壇和圓明園遺址,又約定一部出租車去薊縣的獨樂寺。上午出發,出建國門往東,柏油路一平如砥,一百多公里,不到兩小時,已抵盤山腳下。盤山,號稱東京第一山,山勢連綿高峻,山色如黛。我前年曾登臨過,循亂石流泉,履林陰古徑,不險不夷,并不費力就輕易到了山頂,較之華山,泰山,不令人望而生畏,似輕松散步般也能體驗到攀爬高山之樂,難怪乾隆爺多次登臨,并建有行宮了。
據《薊州志》(清沈銳,章過等修纂,十卷,道光十一年刊本)卷一《宸章》,有乾隆七年秋〈盤山游記〉。盤山又名田盤山,盤龍山,徐無山,四正山,乾隆帝建有靜寄山莊。又山內有寺七十二座,據傳最早有唐的開國元勛尉遲敬德監造的雙峰寺云。
無暇攀山,與盧小姐遠觀著盤山的雄姿,追懷著其歷史,車已停在獨樂寺山門前。獨樂寺,俗稱大佛寺,坐落于薊縣城西大街,據載始建于唐,主體建筑山門和觀音閣重建于遼統和三年(984年),距今已有整整千年歷史。
山門內兩側,有遼塑金剛力士二尊,高五米,袒上身,肌肉雄健,下著戰裙,手持金剛杵,圓睜怒目,威風凜凜,確有氣勢,雖經后世妝金掛彩,仍不失遼塑神韻。那整體的架勢和胸部發達的肌肉,腹部的梅花肚,讓人想起龍門石窟唐代窟門兩側的二守門力士,可謂是尚有唐代遺風了。
觀音閣
主體建筑觀音閣,歇山式兩層樓閣,上層屋檐下懸大匾額《觀音之閣》,字體豐腴肥厚,仍為顏體一路,落款李白,想來并非真跡,據說國內著名學者史樹青先生曾考證,為李白手書無疑。這樓閣的建筑樣式,一見就使人想起山西大同的善化寺和華嚴寺內,都有相同樣式的樓閣,若讓建筑學家分析起來,從梁柱到斗拱都會有許多專門的術語和見地。
據記載:從遼代至今,獨樂寺曾經有過28次地震,王漁陽《居易錄》記有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河、平谷大地震,薊縣城官廨民舍無一存,惟觀音閣獨不圮。
1976年,唐山大地震,寺內附屬建筑及圍墻坍塌不少,觀音閣和山門仍安然無恙,看來真是有賴觀音菩薩庇佑了。
觀音閣內的十一面觀音大像
閣內的十一面觀音大像,通高16米,須仰視方能盡觀,雙手作接引狀。雖不免后世裝鑾,但那搭于腹前和膝部的2道帔帛,還屬唐代菩薩裝,樣式可追尋到龍門武則天時盧舍那大佛兩側的脅侍菩薩裝束。
循閣內木梯,可到二樓,此二樓乃是圍繞著大像所建,形同回廊,可清楚地從各角度瞻拜觀音。這種圍繞著大佛建兩層樓的手法,實際上還是從印度石窟在佛像頭部開明窗的做法而來的,敦煌的唐代彌勒佛大像,也可從上部明窗部分登臨以瞻拜佛首部分。
藏傳佛教寺院中也是如此,如:西藏札什倫布寺,北京雍和宮都是類似此種形式,但西藏佛教仍承古代西域和北朝石窟中彌勒崇拜的傳統,這種丈數高的大佛,幾乎全部是彌勒立像或坐像,觀音大像較少見到。
在漢族地區,唐代大佛無一例外也是彌勒像,唐以后,彌勒信仰似減弱,觀音崇拜興盛,宋,遼時遺存至今的大像多是觀音像,如:河北正定隆興寺內亦有22米高的千手觀音立像。
從閣上的回廊往城內俯瞰,盡是北方的土屋頂和無盡的連山,觀音閣附近不遠,還有一座白塔,又連忙攝影,出了獨樂寺,又直奔白塔。
白塔
磚塔當年想來亦為獨樂寺組成部分,不知何時,已被民宅街道分割成獨立院落,若不登高,白塔被圍在民房中還不易發現。
據記載:此塔也為遼統和年建,現又辟一小廟院,入山門,正殿一,配殿二,繞過前院,塔即在后院矗立著。塔為平面八角,下為須彌座,中為塔身,上有印度舍利塔式的覆缽和十三天相輪。
塔的形式,一見就聯想到房山云居寺的遼代舍利塔,大同小異,看來時代風格真厲害,不管怎么變,也難逃時代規范。覆缽上還有浮雕裝飾花葉紋,那是古代印度舍利塔上,當年有信佛者搭覆上樹葉,以蔽風雨習俗的遺存了。
塔近年被涂刷白粉,極醒目,塔身正面設門,門左右各有兩行大紅色偈語赫然入目:
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
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云居寺遼磚上的偈語,竟又遠在薊縣獨樂寺白塔上看到,又一個發現,看來這是遼時人喜誦的偈語,并普遍用于塔身裝飾和塔內裝藏的。好為人師的我,又忙向盧小姐介紹這新發現,盧小姐又忙了一陣攝影。此四句緣起偈,即是佛教根本意的四諦中苦、集、滅三諦的偈文。苦諦為因緣,生為緣起,又名緣起法頌。以此法頌安置塔基,塔內或佛像藏內,故又謂之法身舍利偈,法頌舍利,或緣起法身偈。
這四句偈文,諸佛經意義大同,然文句略有出入,遼塔和遼磚上所記者,乃出自唐中天竺法師地婆珂羅所譯《佛說造塔功德經》,為釋迦如來向觀世音菩薩等所說法,云:
如是偈義名佛法身,汝當書寫置彼塔內,何以故,一切因緣及行生法性空寂故,是故我說各為法身。若有眾生解了如是因緣之意,當知是人即為見佛。
不唯中國,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地方建立的帕拉王朝時代所造的石雕佛像上,在臺座邊緣也多刻有此偈,據唐義凈譯《浴佛功德經》也可譯為:
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
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
此偈譯法與前記各別字句略有出入,然意義全同。
歸途,乘車朦朧中,望著身邊遠去的群山與寺宇,不禁思緒油然而生,佛經的經,律,論三藏,洋洋數千萬言,其實悟透了,也不過就是因緣生滅這一最核心的道理。
金申 《安禪制毒龍》
古今多少的石窟佛寺,歷經兵燹天災,興興廢廢,廢廢興興,也不過皆是因緣二字而已。這獨樂寺的名字取的也好,獨樂者,眾醉獨醒也,參透了世間的幻象,或富貴榮華,或窮困潦倒,也不過皆因緣二字都可涵蓋。亦如佛經所云的前因后果: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且不說那過于渺茫不可驗證的前生來世,那么當下是什么呢?人每天都在期望未來如何,那么,今天也可說是孩童時代的未來,或者是十年前的未來,甚至是昨天的未來。從孩童到今天,每個人都歷盡了許多溝溝坎坎,一生中時喜時憂,時而聰明時而糊涂;剛慶幸得計,轉而又后悔失算。名利場上的拼殺,身心交疲,回首再看,都不過是過眼云煙,無謂之極。
金申補唐石經殘片 《心常念佛》
其實這道理,老子也早看透,其名言“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說得廣一點,也可說是因緣相生的道理。《紅樓夢》中的《好了歌》已把人生中普遍追求的發家致富,封侯拜相,嬌妻美妾,兒孫滿堂等價值追求,到頭來都不過虛空一場,剖析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此理誰都明白,可世人仍在不顧命地追求著,又有幾人真肯罷手呢?
金申 《不執空有》
回到市內,已是華燈初上,一日遠足,在人生命的旅程中是多一日?少了一日?怎么說都行。《普賢菩薩警眾偈》有: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想起青年時代,我在日本名古屋的愛知學院大學聽講佛教史,假期到靜岡縣鄉下鈴木先生的家廟里小住,殿堂墻上釘有一塊木牌,上書: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告誡眾生,切莫放逸。
寥寥數語,也可說與警眾偈異曲同工。今日應說不虛此行吧!進得公寓,門廊的記事板上,不知何人貼了一張《莫生氣》的打油詩,開首二句即是“人生在世不容易,只因有緣來相聚。”啊!我不禁愕然,這不也是緣起法身偈的民間翻版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