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煙語錄100字—關于禁煙的句子(短句)
按照世衛組織代表提供的數據,的大行其道至少造成了全球每年八百萬人死亡;而在近一百年前,美國《讀者文摘》已經發過文章,呼吁人們要小心有害健康的。
都知道吸煙對身體有害,為何戒不掉?其中原因要從進入中國的歷程說起。
作為植物的原生地眾說紛紜,主流看法大都贊同“起源美洲”的推斷。因此雖然傳進中國滿打滿算不會超過五百年,但要說世界范圍內的吸煙歷史,卻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四百到六百年甚至更早。
當世界各地都有人將吸煙作為一種習慣代代傳承,足以證明的吸引力有多大,要完全禁絕的難度也就呈指數級上升。
考古學家曾經在墨西哥某座公元前四百多年的神殿里,發現了浮雕畫中叼著長吸煙的瑪雅人;而在美國境內古印第安人居住過的古洞穴中,同樣發現了遺留的煙斗,里面還裝著吸剩下的。
這些考古學領域的實物證據,與歷史記載“歐洲航海探險家從美洲土著人那里學會了吸煙”是相互吻合的。
雖然當時認為“從鼻孔冒煙是魔鬼的象征”,因此把吸食視為洪水猛獸。但隨著法國駐葡萄牙大使把帶回國,還當作藥物推薦給皇室,吸食很快成為新的時尚,從歐洲蔓延開來。
而這位駐葡大使也從中獲得了一項“殊榮”——他的名字被用來命名中的重要成分,至今人們仍把煙堿稱為“”。
據研究,進入人體之后,可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生成大量的多巴胺,令人產生自信、放松、飄飄然的感覺,這正是吸煙容易成癮的一大原因。
在中國古代,人們并沒有吸食的習慣。最早進入中國人的視野,已經是明朝中后期萬歷年間的事了。當時東南沿海的閩粵等地,世代都有出海下南洋的習慣,那些以出海貿易為業、有機會接觸外國人事物的商人就是第一批嘗試的中國人。
由于海上生活既艱險又缺乏趣味,不少人學著外國商業伙伴的樣子,用吸煙作為打發時間的消遣。在中國最早被稱為“淡巴枯”,這是音譯過來的名字;后來又有了別名“相思草”,就顯然是說它有排遣懷鄉之情的作用了。
殊不知這種吸起來令人的“相思草”是帶有上癮性的,由此產生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出于商人本能的敏感,南洋商人們主動把引種到了家鄉。這邏輯很簡單,只要自家的土地里能長出來,就不用花費大筆錢財從別人手里購買了。
類似的傳播路線并不僅限于閩粵地區,據考證,引種的風潮同樣也發生在從朝鮮到遼東、從俄國到新疆。不過由于貿易量大、需求也多,公認影響最大的仍舊是從海外傳到福建廣東、再傳到江蘇湖北這一條線。
到了明末清初,吸煙已經盛行于整個中國。雖然當時的醫書和醫生都多次警示提醒,說“令人煩亂”、“煙也損人”,文學家張岱干脆直接說它是“妖草”,然而終究攔不住人們伸向煙袋煙槍的手。
人們不但把吸煙視為一種享受,而且已經將之納入生活,形成了社交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客人上門,主人先敬煙、后敬茶,來表達歡迎和好客之心,已經成了一種習以為常的風俗。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嗜吸水煙,不但全用蘭州皮絲、青絲等上品,連伺候太監何時裝煙、何時吹燃紙媒也充滿了規矩和講究,傳說大太監李蓮英就是伺候吸水煙的一把好手。
生活在清末民初的揚州儀征人黃鼎銘,曾經寫過《望江南百調》來描摹揚州風俗,其中有寫茶社早茶的句子——“加料干絲堆細縷,熟銅煙袋臥長苗。燒酒水晶肴。”
這就是說當時揚州有閑的人,早茶吃燙干絲、水晶肴肉,除了配酒之外還得搭配一袋水煙,這才算是地道的揚州風情。受歡迎的程度,從中可見一斑。
當明清兩朝的中國人將作為日常享受之一時,歐美人正忙于用它攫取更多的利潤。
第一畝用于商業的是在美國種下去的,第一家生產煙卷的商是法國的,甚至英語中的“cigarette”這個單詞最初也是源于法語;第一臺裝填式機在古巴投入使用,發明人蘇西尼也是個西方人。
近三十年后,美國人邦薩克設計的“吸絲成條”機成功讓生產效率翻了三倍,也就是每小時15000支。杜克兄弟憑借這種機賺到盆滿缽滿,號稱美國工業大王,這兩兄弟旗下的公司后來甚至開到了中國。
光緒二十三年,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也就是出現在上海,這是由一個美國人帶到中國來零售的,品牌有“品海”、“老車”兩種,售價3文錢一支。
由于工業化生產的加持,這種“洋煙”頗有市場競爭力,再加上本身體積小巧、攜帶吸食方便,還自帶“文明、時尚”的洋氣標簽。于是一時之間,拿著“洋火”點“洋煙”、模仿洋人時尚吞云吐霧的畫面在上海灘蔚為一景。
為了盡快開拓并爭奪這個在當時極富潛力的市場,不論是歐美的生產商、合資公司還是中國民族資本家自己開設的煙廠,都為了打造的廣告形象費盡心思。
品海是最早進入中國的國外品牌,它的英文名“pinhead”本意是釘子的意思,美國公司認為這個含義在中國文化里不好聽,為了銷量就用音譯換了個好聽的名字。
日本華僑簡照南在香港創辦了南洋公司,用“中國人吸中國煙”作為搶占市場的策略,獲得極大成功。至今香港還有“紅雙喜”的老廠,就是這家公司留下的品牌。
浙江老板戴耕莘開辦廠,旗下品牌“美麗牌”的封面女郎全都是精心選擇的上海灘美女:要么是滬上知名模特,要么就是當時的梨園名花旦。這個牌子的果然在上海灘名噪一時。
在各廠商爭先恐后地大力營銷之下,“更時尚,更先進”的理念逐漸植入人心。二戰前夕又出現了帶過濾嘴的,更是憑著“更健康”的噱頭突飛猛進,很快占據了絕對主流的位置。
而曾經的旱煙袋、水煙槍,則漸漸成了老輩人使用或者偏遠地區才較為常見的東西。
本身自帶上癮的特性,又經由長期的市場培育,吸食場景深植于個人生活、社會交往等方方面面。再加上如果與人們深惡痛絕的“大煙”相比,的危害的確相對較小。
這導致了在相當漫長的時間內,吸煙被視為一種十分平常的生活嗜好,至少也是一種無傷大雅的個人習慣。
從民國時期直到新中國,不少著名文人、政治家、軍事家都有煙癮不小的名頭。他們吸煙,有的為了尋找靈感,有的為了鎮定精神。
而且擁有龐大的使用人群,也就意味著擁有巨大的市場。這一個產業,背后牽連著就業、稅收等諸多領域,比如抗戰期間為了創收,國民政府便曾專門在云貴川三省開辟新的烤煙基地。
如今,我國已成為世界產銷的第一大國,種植面積位居世界首位,與的產銷量分別占據了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與此同時,煙民人數、死于吸煙相關疾病的人數也占據世界第一。
關于吸煙與人體健康有何關聯的研究,在進入20世紀以后變得更為細致和全面。燃燒后生成的數千種化學物質中,、和一氧化碳是目前認定的重點有害物質。
正是出于相關研究的推動,自20世紀后半開始,來自世界各國的禁煙呼聲逐漸上揚。1966年,美國出臺法案,規定所有的外包裝上必須帶有“吸煙有害健康”的警告語。 其他國家的各項規定也陸續出臺,包括且不限于在外包裝上加印肺癌患者解剖圖、禁止電視電臺播放廣告、未成年人禁煙、公共場所禁煙、調高稅率等。
自2003年起,WHO批準了《控制框架公約》,呼吁所有國家盡力合作、控制的廣泛流行、減少任何形式的制品消費。
“承諾,共創無煙環境”,這是世衛組織為2021年世界無煙日確定的主題。為了幫助和鼓勵受到疫情觸動而萌生意愿的人群,WHO還發起了為期一年的全球性承諾運動。
我國自己對此同樣十分重視,為期十年的“健康中國”行動規劃,將控制列入了其中專項之一。
細究難以戒除的原因,除了本身就有成癮特性之外,更大原因來自心理依賴和環境因素。當遞煙接煙成為社交步驟中的常見環節時,相當多的人會出于“擔心自己不合群”之類的原因主動學會吸煙。
整個社會長久積累形成的慣性又會令人低估的危害,目睹別人抽煙,就會覺得自己抽也沒什么,父輩的吸煙習慣還會形成示范,潛移默化地帶動下一輩的想法。
如何實現世衛組織倡導的“共創無煙環境”目標,不但需要來自吸煙者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