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報告范文3000字,信訪調研報告范文3000字
作者:劉偉
余愛民、張力丹老師的合著《如何寫好調查研究報告》甫一上市,我便從網上書店購入一冊。正值全黨上下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各級各類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積極響應黨中央號令,相繼興起調查研究之風。這本書的編輯出版,恰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言這是送給各位正在開展調研工作者的一份“伴手禮”。讀罷,深以為然。于指導當下調研工作開展而言,這是一場滋潤心田的“及時雨”;于涵養深厚調研能力素養而言,這是一冊可以常讀常新的“案頭卷”。閱覽學習之余,整理了幾點心得體會,歸結為一個字,就是“鮮”。
從全書的框架結構來看,作者圍繞“如何寫好調查研究報告”這個主題,分七章謀篇布局,用“1W6H”鮮明回答了“為什么要搞調查研究”“如何找準問題搞調研”“如何做好調研準備工作”“如何沉下去搞調查”“如何深入作研究”“如何把調研報告寫出彩”“如何轉化調研成果”等核心問題,很好地回應了讀者的關切。這七個問題邏輯嚴密、重點突出、思路清晰,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步步為贏,讓我們跟隨作者的思路,沉浸式地體驗了一次完整的調研過程,對調查研究全生命周期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認知。
從書中的思想內容來看,作者對調查研究的深刻體悟、真知灼見、犀利語言比比皆是,到處閃爍著一名“老調研”的思想火花和鮮明觀點。一方面,這種鮮明的思想觀點來源于實事求是、敢說真話的行事風格。比如,談到當前調研存在的問題時,一針見血地指出“四個不足”——不愿沉下去、很少沉下去、沉不到底、抓不到魚,把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懶于調研、疏于調研、虛于調研、盲于調研”典型問題逐個戳破,并窮根究底地剖析問題背后的原因,指出這是“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經驗主義、主觀主義”在作怪,有理有據,讓人信服。又如,針對很多機關干部存在的“工作太忙沒有時間下去搞調研”等大家“看破不說破”的現象,作者直言“這是個表面問題,關鍵還在于對調查研究的認識和態度”,提出“把調查研究當作政治大事、當作人生事業、當作工作要務、當作成長必經”的觀點,令人對調查研究的思想認識水平頓然上了一個臺階。
再如,在介紹調查研究應把握的原則時,提出要堅持實事求是,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具有敢說真話的勇氣,這一點在作者多篇調研報告實例中均有體現:關于某縣自來水廠的報告中,反映了“改水”工作的實情,提出“如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和辦法(關鍵是機制),那么加大的投資很可能又是一堆廢鐵”;關于某縣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的報告中,揭示了“農戶與農戶、農戶與大戶、農戶與債主、農戶與企業、農戶與村干部”之間的矛盾狀態。這些逆耳忠言提交給領導閱研后,起到了比較重要的決策參考作用,推動了矛盾問題的化解。此外,還毫不避諱地指出黨政系統有的調研報告存在“看領導顏色行事,按上級口徑說話”的問題,有的同志在琢磨標題時存在刻意追求語言觀點整齊美的問題,有的地方工作出了經驗卻在“移栽”過程中出現“水土不服”問題,等等。
另一方面,這種鮮明的思想觀點來源于著眼全局、整體謀劃的系統思維。書中不乏這樣的新穎理念。比如,針對調研中常見易犯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按了葫蘆起了瓢”的毛病,作者提出調研工作者要“學一點中醫理論”,要有“整體醫治觀”,并以越級、上省進京這類難題為例,提出科學解決問題的原則和方法。又如,談到調查研究要改進作風時,亮明了“開展調查研究本身就是改進作風”的觀點,并進一步展開闡述“如果我們下基層搞調研的時間多了,文山會海這個久治不愈的重癥惡疾就一定能轉變。
如果我們能夠經常下基層搞調研,作決策就會更加科學和正確,定政策就會更加貼近群眾和實際,做參謀也會更有質量和效果”,反映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中強烈的系統觀。再如,書中專門提到聯合調研時往往團隊成員分頭負責調研報告某個或多個部分的起草,分工寫作完成后如何安排好統稿至關重要。作者認為“統稿并不是件輕松的差事,甚至比自己單獨完成一份報告更為煩瑣”,說出了廣大調研工作者特別是調研報告執筆人的心聲,并提出“全域文章”的統稿理念,讓多人撰寫、分工合作形成的文章實現“一體化”,對于我們深化對統稿工作的認知很有助益。
調查研究是門技術活,沒有幾把刷子肯定是搞不好的。作者憑借多年豐富的調研工作經歷,將貫穿“搞調查—作研究—寫報告”全過程各環節的一系列方法娓娓道來。給出的這些方法,既有進度表、也有路線圖,既有要點提煉、也有范例呈現,讓人一目了然,可以“照方抓藥”、拿來就用,具有很強的理論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實際工作生活當中,不難發現有的單位、個人負責調查研究工作,卻漫無目的、思路不清,因而即便開展了調研也只是完成任務、應付差事,沒起到真正的作用。選擇什么時候調研、從什么點切入調研,時機把握得如何,對于調研的成效是不一樣的。對此,作者介紹了抓住調查研究的“十個好時機”來贏得工作主動的方法,具有很強的開拓思路、啟迪思維作用。一邊閱讀其經驗之談,一邊進行反觀對照,可以發覺這些應把握的“好時機”確實言之有理、于己有益。
對于如何做好調研準備的問題,我們并不陌生,大都知道個大概,并能在制定調研方案時不同程度地想到,但調查研究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準備工作階段就要做到通盤考慮、統籌安排,以很強的計劃性、嚴密的組織性保障后續調研工作的順利實施。作者在書中概括了調研準備工作的“八個明確”,即明確調研目的、調研內容、調研團隊、調研對象、調研方式、調研期限及階段性任務、工作要求、其他事項,精心繪制了一幅很好的調研“施工圖”,從多個維度給出了參考建議,助力調研工作者打好“有準備之仗”。
調查能否“沉得下去”直接決定著調研第一手資料獲取的準確可靠性,折射出調研工作者的作風形象,也將影響調研報告寫作的底氣和質量。怎樣在調研中俯下身、沉下心,盡可能客觀準確全面掌握基層情況?作者總結了一套“五到十見法”,分別從方法和作風層面介紹了基層調研做到“既要‘身入’基層,更要‘心到’基層”的良方,對于幫助培養鍛煉調研工作者的眼力、耳力、腳力、腦力大有裨益。
研究在整個調研過程中處于中游位置,上連調查、下接報告,具有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誠如作者所打比方,如果調查是“廣備料”,報告是“出產品”,那么研究就是“深加工”,是分析問題、找準癥結以便對癥下藥、解決問題的核心環節。作者深諳研究技巧,聚焦大家普遍關注的面對大堆材料如何整理選擇、面對各種問題如何發掘本質、面對提出對策如何更有價值,分別提煉了“研究材料三法”“研究問題四法”“研究對策五法”,都是干貨滿滿、管用實用。
調研報告是調查研究成果的重要載體,問題的發現查擺、原因剖析直至解決對策的提出,都要通過調研報告予以呈現,這無疑是一個高度凝結智慧和心血的過程。把調研報告寫好寫出彩,是每一位調研工作者的職責所在,也是困頓之處。作者又為我們譜了一個“四部曲”,用自己的切身體悟告訴廣大調研工作者調研報告寫作的四個步驟:前前后后“錘提綱”——分分合合寫報告——反反復復改文章——字字句句合規范,沒有落入一談調研報告如何寫就按照公文結構和格式套路來介紹的窠臼,更多的是教給理念、授予方法,亦實屬難得的新鮮之處。
調研報告寫完了,并不意味著調查研究工作全部結束了,還需要做好調研成果的轉化應用,這才是整個調查研究的“最后一公里”和落腳點,關乎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解決。如何有效轉化調研成果、如何找到合適的成果轉化路徑,這是不少調研工作者的短板弱項,也是事關調研工作能否形成有效閉環的關鍵環節。作者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點,專辟章節論述“如何轉化調研成果”,介紹了找準調研成果轉化的“十條道路”和實現成果轉化的“五種形式”,讀來很受啟發。
通篇讀下來,能夠強烈感受到作者深厚的群眾語言功夫和真摯的為民情懷,一篇篇調研文章的背后是作者多年深入農村、扎根基層、走村串戶、聊天嘮嗑的身影。毋庸置疑,沒有長期與群眾走到一塊、打成一片、“坐一條板凳吃一鍋飯”的切身經歷和躬行體驗,是很難寫出這些帶露珠、冒熱氣、沾泥土的鮮活文字的。
這本書的語言鮮活之美,一來體現在大量運用方言、農諺、歇后語。書中很多語句詞匯都是直接來源于調研對象,有的甚至是基層干部群眾的口頭禪,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來,具有很強的畫面感,如同圍坐一團、促膝而談。
比如,開篇映入眼簾的便是一條民間諺語“裁衣先量體,架橋先測河”,以此來闡述事先做好調查研究的道理;談到調研報告寫作要注意“去粗求精”時,引用民間俗語“婆婆要得多,媳婦和毛拖”來告誡寫作者不能像有些媳婦那樣干活多了就不講求精細了;介紹如何在調研過程中善于練就慧眼、發現問題時,用了一句老百姓的話“看見豎尾巴,趕緊拿糞耙”,說明要有在新事物、新問題剛剛冒頭時就敏銳發覺的眼力勁;談到農村婦女土地權益普遍流失現象時,又將“娘家有田帶不來,婆家有田不肯分”的問題形象地描述為“扁擔無扎,兩頭垮塌”,十分通俗易懂;論及深入調研要注重聽取專家學者意見建議、充分發揮專家學者聰明才智時,引用俗語“過了廚子的手,湯才是鮮的”,讓人頓悟;談到解決問題要對癥下藥、精準施策,警示大家不能“用手炸跳蚤、高射炮打蚊子”;闡述調研過程中發掘了好經驗、找到了好方式就要堅持搞下去時,一句歇后語“猴子掰包谷——掰下來就丟了”便清晰明了地揭示了問題;談到調查研究要圍繞中心來確定選題時,用“頂磨子唱戲——人吃虧戲不好看”來形容不圍繞黨委、政府當前中心工作開展調研的后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些“三農”氣息濃厚的語言素材在書中大量運用,不僅為作者調查研究的深入細致作了最好的注解,也為文章的可讀性增色不少。
二來體現在善用形象比喻、生動表達。書中不論是經驗總結,還是案例范文、乃至點評語言,都保持著一貫的清新文風,諸多恰如其分的比喻修辭穿插其間,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讀起來輕松自如、趣味盎然。有的提法命名很形象生動。比如,將春節回鄉時順便在探親訪友過程中開展調研的方式,比喻為“順手牽羊”“就湯下面”式調研;將省委政研室的主要職責“開展調查研究、起草省委領導講話、制定省委重要文件”與體育運動的“鐵人三項”作比,風趣地稱之為“文稿三項”;將有的地方領導下去調研成群結隊、浩浩蕩蕩,“下水漂一圈”就回來了的調研做法比喻成“鴨子現象”,而將沉到水底去抓活魚、“越是深水越能抓到大魚”的做法稱之為“鸕鶿現象”。
有的過程描述很形象生動。比如,為描述領導干部調研下不去、不深入的問題,打了個民間的形象比方“調研下不去,如同雞子不下水,只在坡上刨食吃;調研不深入,如同鴨子下水沉不下去,總是浮在水面上”;針對有的地方迎接前來調研的領導,前前后后準備十分周到,接待工作成龍配套,作者將這種接待喻為“武裝到牙齒”;介紹調查過程中應注意集中時間將調查所獲資料進行全面系統梳理,特別是把重點材料拿出來“細嚼慢咽”,將這種方法類比為牛吃草的“反芻”過程;論及調研材料取舍問題,貼切地拿做衣服打比方,認為要“以合身為標準”,不能因布料好而舍不得“揮刀裁剪”,以致“把一件背心做成了一件長袍”;談到如何錘煉調研報告的標題,作者打趣地提出“可以打扮得更‘靚’一點的,大可不必穿清一色的中山裝”,讓人頓覺生動活潑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