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無聞改一個字變新成語、默默無聞換一個字母變成新成語
視頻加載中...
【成語名字】:嶄露頭角
【成語拼音】:zhǎn lù tóu jiǎo「ㄓㄢˇ ㄌㄨˋ ㄊㄡˊ ㄐ一ㄠˇ 」
【成語釋義】:嶄:嶄然;突出的樣子;露:顯露;頭角:比喻人的氣概和才華。比喻突出地顯示出才能和本領。
【成語出處】: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雖少年,已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見頭角焉。”
【成語用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
【近義詞】:牛刀小試、初試鋒芒
【反義詞】:默默無聞、不露圭角
【成語造句】:
1、在這次游泳比賽中,不少少年選手嶄露頭角,獲得了好成績。
2、這個默默無聞的年輕人出人意料地嶄露頭角。
3、在這次比賽中他開始嶄露頭角。
【成語故事】:
曹操出生于一個顯赫的官宦家庭。曹操的祖父曹騰,是東漢末年官宦集團中的一員,據說是漢相國曹參的后人(此為《三國志》說法,并無史實考證)。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曹嵩的出身,當時就搞不清楚,所以陳壽稱他:“莫能審其生出本末”,有人也說曹嵩原姓夏侯。而曹嵩官至太尉。
靈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二十歲的曹操被舉為孝廉,入洛陽為郎。不久,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洛陽為東漢都城,是皇親貴勢聚居之地,很難治理。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懸于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將蹇圖用五色棒處死。于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但是曹操也因此得罪了蹇碩等一些當朝權貴,礙于其父曹嵩的關系,明升暗降,曹操被調至遠離洛陽的頓丘(今河南清豐)。任頓丘令。這一年,曹操二十三歲。曹操給其子曹植的一封書信《戒子植》寫道:“吾昔為頓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歟!”
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軍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盧植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隨之遷為濟南相。濟南相任內,曹操治事如初。濟南國(今山東濟南一帶)有縣十余個,各縣長吏多依附貴勢,貪贓枉法,無所顧忌。曹操之前歷任國相皆置之不問。曹操到職,大力整飭,一下奏免十分之八的長吏,濟南震動,貪官污吏紛紛逃竄。“政教大行,一郡清平”。當時正是東漢政治極度黑暗之時,甚至有了買官制度。朝廷封曹操為議郎,曹操不肯迎合權貴,遂托病回歸鄉里,春夏讀書,秋冬弋獵,暫時隱居了。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漢靈帝為鞏固統治,設置西園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為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西涼刺史董卓進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劉協,后又殺太后及少帝,自稱太師,專擅朝政。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不愿與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師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曹操到陳留后,“散家財,合義兵”,且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
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袁術等人共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曹操任代理奮武將軍,參加討董軍。二月,被聯軍擊敗的董卓脅迫獻帝遷都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自己則焚毀宮室,挖開王陵,劫掠人民,致使洛陽方圓200里荒蕪凋敝無復人煙。而關東聯軍懼怕董卓精銳的涼州軍的戰力,無人敢向關西推進,全都屯兵酸棗(今河南延津北)一帶。而曹操認為董卓“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應趁機與之決戰,遂獨自引軍西進。曹操行至滎陽汴水(今河南滎陽西南),與董卓大將徐榮交鋒,因為士兵數量懸殊,曹操大敗,士卒死傷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傷,幸得堂弟曹洪所救,幸免于難。回至酸棗,曹操建議諸軍各據要地,再分兵西入武關(今陜西丹鳳東南),圍困董卓,關東諸將不肯從。關東諸軍名為討董卓,實際各自心懷鬼胎,意在伺機發展自己勢力。不久,諸軍之間發生摩擦,相互火拼。聯合軍至此解散。
初平三年,青州黃巾軍大獲發展,連破兗州郡縣,陣斬兗州刺史劉岱。濟北相鮑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兗州牧。曹操和鮑信合軍進攻黃巾。鮑信戰死。曹操“設奇伏,晝夜會戰”,終于將黃巾擊敗。獲降卒三十余萬,人口百余萬。曹操收其精銳,組成軍隊,號青州兵。
【成語接龍】:
嶄露頭角→ 角戶分門→ 門戶之見→ 見棄于人→ 人面獸心→ 心懸兩地→ 地地道道→ 道學先生→ 生知安行→ 行不副言→ 言不逮意→ 意氣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