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飛鳥與魚》-泰戈爾《飛鳥與魚》英文
世界詩歌日,朋友在朋友圈里分享了一條微信,隨手打開,看到30首中外名家的經典詩歌,不經意撩動了我的心弦:城市,滿眼的水泥森林;工作,不變的繁忙節奏,人們的心靈蒙上硬殼,不復往昔的柔軟、潤澤,加之很久以來我偏執的認為詩歌屬于青年,富于奇妙幻想;小說屬于壯年,寫滿血故事;雜文屬于老年,獨味百態人生,詩歌早已遠離了我的生活,幾乎成為一種歷史的傳說。在這紀念的日子里,我似乎應該用詩歌閱讀來追憶逝去的青春,同時向詩人獻上些許敬意。
隨手在書架上抽出一本詩集,泰戈爾的《飛鳥集》,泰戈爾,詩人、小說家,一生創作頗豐,聲名赫赫,慚愧的是自己只讀過其詩集的零星章節,辭官而去,悠游林下,終于有機會了卻這人生的尷尬了。
《飛鳥集》收錄300余首小詩,每首既無標題,也無序列號,僅以詩節空行相隔,詩節與詩節,也可以說詩與詩之間內容聯系并不緊密,倏地憶起冰心曾說過《飛鳥集》是把“零星的思想”收集到一起,那么,就透過文字去探悉詩人的思想脈搏吧。
家人都去上班了,屋里很安靜,正好讀書。泰戈爾的詩句清新而空靈,睿智而思辨,讀著讀著,發現詩人在一些事物對立的兩方面進行了哲學的思考。請允許我采擷其中的一些詩句:
綠葉的生死,是旋風急速的飛轉;而更廣闊的旋轉是繁星之間的緩緩移動。
在死亡中,“眾多”合而為一;在生命中,“一”化為“眾多”。
刀鞘在保護刀的鋒利時,自己也滿足于它的駑鈍。
不是槌的打擊,而是水的歌舞,使得鵝卵石臻于完美。
根是地下的枝,枝是空中的根。
群星毫不畏懼自己看似螢火蟲。
夜吻著逝去的日子,在他耳邊低語:“我是死亡,是你的母親,我來賦予你新生”。
你看不見自己,你所見到的只是自己的影子。
在詩句中,快與慢、多與少、利與鈍、柔與剛、隱與顯、明與暗、生與死、實與虛的對立辯證反映出詩人對生命意義價值的思考,視野開闊,胸襟博大,慈善仁愛,謙遜內斂,充滿崇高獨特的人格魅力。
思想者是寂寞的,而思想的光芒是璀璨奪目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兩千多年后的泰戈爾的《飛鳥集》與我國春秋戰國時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莊子的“齊大小、等生死”的觀點靈犀相通,超越了地域、種族和文化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