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若琴弦表達了什么(命若琴弦表達了什么主題)
史鐵生說,人的命就像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一根琴弦需要兩個點才能拉緊,琴弦脆弱,但有韌性,繃得越緊越可以彈奏出高亢的樂曲。心弦也要有兩個點,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有了目的就有活下去的動力。
大半生都在輪椅上度過,一直與疾病作斗爭的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給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瑰寶,將中國文壇推向了一個更高的層次。我們因《我與地壇》而認識他,《我與地壇》影響之大,文章之美,內(nèi)涵之豐富,思考之深入,可見一斑。之后,他的生命之歌一直在彈響,在他的重要作品《命若琴弦》中史鐵生告訴我們,人活著就得有一個目標,哪怕是虛設的目標也要有,有了這個目標,生命的琴弦才能拉緊,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也就夠了。
《命若琴弦》的故事很簡單,在莽莽群山中,有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靠說書彈琴為生,無所謂從哪里來,也無所謂到哪里去。老瞎子帶著小瞎子一輩子東奔西走,只為彈斷1000根琴弦,這樣就可以拿到他師傅給他留在琴槽里治瞎眼的藥方,看一眼自己從未見過的所生存的世界。一直到他70歲,終于彈斷了1000根琴弦時,他欣喜若狂的拿著藥方去抓藥,卻被大家告知那藥方是一張無字白紙。
50年的苦苦追尋,50年心里唯一的希望,一切一切都瞬間坍塌。吸引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東西驟然消失了,人生已經(jīng)找不到任何的意義。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說,希望是個好東西,而且可能是最好的東西。很多目標,也許最終被證明是虛幻的,是不存在的,但是在那之前,這些目標和意義就是人活下去的信念,老瞎子守著一個虛設的目標,彈斷了1000根琴弦就能抓藥治好眼睛,最后發(fā)現(xiàn)這目標不過是虛設的,可是那時候他已經(jīng)70歲了,之前的幾十年,他彈琴有激情,說書有動力,就是因為這個虛設的目標在那里吸引著他,他要奔向那里。最后,他發(fā)現(xiàn)他努力了幾十年的目標,原來是假的。
所幸,老瞎子在他生命即將枯萎時,明白了他的師傅留給他這張白紙藥方的真實用意,他也給了小瞎子一個虛設的目標,甚至是一個不可能達到的目標,他告訴小瞎子,只有彈斷1200根琴弦就可以拿到治好瞎眼的藥方。他知道小瞎子還是會和他一樣繼續(xù)朝著那個目標前進,繼續(xù)走,繼續(xù)彈,一直到死,心中也是滿懷希望的。
史鐵生用一個樸素的故事和語言告訴我們一個普世的道理:人的一生需要給自己找一個目標和希望,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繼續(xù)。
目標的意義在于目標本身,在于奔向目標的行途,在實現(xiàn)目標和夢想的過程中。在這期間你會發(fā)現(xiàn)為夢想和希望奮斗的人生充滿激情,生命飽滿有力。就像史鐵生所說的,人的名字叫欲望,人生有限,欲望無邊,這欲望不一定是發(fā)財,不一定是有權,也是生命之欲望,也是活著之欲望,也是夢想之欲望,只要有欲望,人的生命之火就會燃燒。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