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時記憶容量測驗法、短時記憶的容量具有哪些特征
英國哲學家培根曾經說過:"一切知識都不過是記憶。"人的大腦是一個記憶的寶庫,人腦經歷過的事物、思考過的問題、體驗過的感情和情緒、練習過的動作,都可以成為人們記憶的內容。記憶是智慧的積累,人類依靠大腦的記憶功能,把社會的經驗一代代傳遞下去,人類的智慧才能不斷發展,人類社會才能不斷進步,一直發展到今天。
引子
首先,請讀這組隨機的數字,53194182337,然后背過身去,用筆按照原來的順序盡可能多地默寫出來。再讀這組隨機的字母,TKYUERWAMLH,用上述相同的方法來測試自己的記憶,你究竟能準確地回憶起幾個?
一般人的測試結果是可能能夠回憶起七個數字和字母,至少也能夠回憶五個。記憶力好的人最多能回憶起九個數字或字,這就是著名的"7±2"模塊。5,7,或9,這些數字在說明著什么呢?
兒童短時記憶容量的特點
人腦的記憶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三種。其中,短時記憶也被稱為工作記憶、操作記憶或者電話號碼記憶,它是指信息在短暫的、一次性的呈現之后,保持在一分鐘以內的記憶。短時記憶是個體對刺激信息進行加工、編碼、短暫保持和容量有限的記憶,保持時間在1分鐘以內,因此,有人把短時記憶比作"電話號碼式記憶"。
和成年人不同,兒童在短時記憶容量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信息容量的有限性"和"相對固定性"這兩點上,與成人相比,兒童的短時記憶容量要相對小一些。
擁有能夠準確表征語音信息的短時記憶,是兒童學習記憶必不可少的。有研究證實,短時記憶容量的缺陷是造成記憶力不好等學習障礙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可以記住的東西越來越多,短時記憶容量的發展趨勢也是呈上升趨勢,逐漸接近成人記憶的水平。
神奇的7±2效應
認知兒童短時記憶的規律無疑有著現實意義,有助于我們科學幫助孩子提高記憶。
眾所周知,記憶是孩子認知發展的重要方面。孩子記憶力差是很多父母在早期養育中經常抱怨的問題。對兒童短時記憶容量的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也是每個父母普遍關注的熱點和痛點。
在19世紀中葉,愛爾蘭哲學家威廉·漢密爾頓曾經在實驗中發現,如果將一把彈珠撒在地上,很少有人能夠觀察到超過七顆彈珠。到了1887年,人們通過實驗發現,要求被試在看完一段無序的數字以后回憶它們,被試一般只能夠回憶起七個。
發現遺忘曲線的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則是用無序的字母來做實驗,結果是當人們在閱讀一次后,最多能記住七個字母。"7"似乎成了一個無法超越的障礙,這引起了心理學家們極大的好奇。
從20世紀50年代起,心理學家們運用了大量素材來進行類似的實驗,最后發現結果都不會偏離一個范圍:5~9。隨后,美國心理學家米勒發表了一篇文章,詳細講述了人腦加工信息的容量限制,指出短時記憶容量的限制范圍就是在7±2之間。
也就是說短時記憶中,信息保持的時間一般在0.5秒~18秒,廣度則為7±2個。
但有人提出質疑,所有的實驗給出的素材都是無意義的材料,要是給被試一個有意義的單詞,讓他識記字母,那么他能夠記住的數量肯定要多于9個。這樣豈不是違背了7士2效應了嗎?事實不然,這只是該效應的一個奇特的現象。
記憶模塊
研究者發現,人腦對信息的吸收記憶是采用"組塊"的形式。 一個字母是一個組塊,一個單詞也形成了一個組塊。甚至有的人可以將不同的小的單位拆分組合成較大的組塊,目的是便于記憶。
這樣看來,短時記憶的容量是有限的,不管記憶力多么高深的人,在短時記憶上也有局限性。所以,如果想要迅速而有效地記住很多東西,光靠看一次然后死記硬背是很難達到目的的,如果能夠學會把不同的識記材料組合成不同的"塊",然后以模塊的形式來記憶,便能夠提高記憶的數量和效率。
相反,如果塞給短時記憶大堆任務,還有可能產生記憶混亂。比如一個小學生就遇到了這種情況。他覺得自己的背誦能力很差,一大篇詩詞往往會越背越亂,到最后就出現了分不清這句是在前面還是后面。所以,背的東西亂了就等于背錯了,這里調整過來,那里順序可能還是錯的,于是這名小學生一提起背誦就頭疼。
如何改善孩子的記憶
學習本來就該是件快樂的事情,任何強逼硬學的途徑都不是最佳的方法。就拿記憶來說,從小學到大學,孩子需要記憶的東西真的太多了,光小學、初中階段就要記憶漢字3500個,背誦篇目240篇(段),1600個英語單詞以及300個習慣短語,數學更是要熟記超過150多個核心公式。如果,不用方法,不用技巧,孩子要花多少時間,要多累才能把它們全都記住。
畢竟兒童短時記憶的容量是有限的。父母要充分考慮這一特點,合理地給孩子安排學習任務,利用短時記憶容量有限這一特點,那把材料分成7個(一般在7±2之內)左右的小材料塊進行記憶的效果最好。根據這個記憶法則,父母便要對這樣的東西分開類別,對于類似的記憶材料進行組塊式的記憶,將大量的信息內容組成少量的組塊,使孩子能又快又牢地記住所學的內容。
簡單來說,這個巧用"7±2效應"的訣竅就是"組塊"。而所謂的組塊,一言以蔽之,就是將若干較小單位組合而成我們所熟悉的、較大的單位。
比如我們想記住手機號碼時,一般不會"傻傻地"將11位手機號一口氣從頭到尾背下,這很難做到,而是會將11位手機號分成3個或4個一組來幫助記憶。
這里以手機號碼12345678999為例,為了方便記住并保持長久記憶,我們通常習慣于把這11個阿拉伯數字分成三個組塊,即123;4567;8999。當然,也有人采取其它方法,如分成1234;5678;999這三個組塊。但不管采取何種方式,從本質上來說,都遵循于"7±2效應"的組塊規律。
總之,學習沒有那么難,找到方法是關鍵。學習就是這樣,有方法的孩子玩著學,沒有方法的孩子費勁學,花費了別人一倍的時間學習,卻沒有別人一半的成績。這個世界對于任何一個孩子都是公平的,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學習天賦,只要通過科學、持續的練習,每個人都可以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