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底蘊的班訓八個字-班風班訓八個字押韻
作者簡介
閆玉芳,北京市海淀區萬泉小學語文教師,海淀區小學班主任學科帶頭人,一級教師。
曾獲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兩次獲海淀區優秀班主任,海淀區優秀輔導員, 2018年海淀區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比賽一等獎。
班級文化是依托班級這一載體生成的一種學校文化。
它反映的是班級成員共同的思想作風、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體現了一個班級獨特的精神與風貌,是滲透在班級一切活動中的理念與靈魂。
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我認為應重點做好五件事:
1
建設標識文化,鑄造班級文化之“魂”
班級標識是班級文化的可視象征。
要根據班級的特點和學情,找到最準確的教育的契合點,引領學生感悟班級標識文化的內涵,樹立奮斗的目標,激發積極向上的內驅力,為建立良好的班級氛圍奠定基礎。
2014年的7月,我迎來了新的家人——新一屆的一年級新生,那一年我們第一次見面就相約在了蓮花池公園。
在蓮花池邊,同學們互相自我介紹,一起游戲、一起歡笑,我與孩子們初識在這蓮花盛開之際,這也許就是我們與蓮花有著不解之緣吧。
孩子們記憶猶新,每每想起那段時光,孩子們總有道不完的難忘。所以,我們就把班名定作“蓮心班”。
在學習了楊萬里古詩的《小池》后,我讓學生利用周末去觀察蓮花,把自己眼中的蓮花畫下來,這荷花在孩子們的筆下栩栩如生,這首詩的意境孩子們已經用筆描繪出來了,對蓮花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
這樣的實踐活動讓高潔淡雅的“花中仙子”的形象在孩子們的心中生根發芽,正像他們筆下的蓮花一樣,“小荷才露尖尖角”。
在這次活動交流的過程中,我和家長們把孩子們筆下的蓮花形象進行了整合,設計出我們的班徽。
一朵從下往上角度拍攝的蓮花,它挺拔著,象征著班里每一個充滿了勃勃的生機的學生,下面是一只大手,寓意著家庭、學校、社會的力量見證孩子們的健康成長。
在低年級時,我們邀請家委會代表來和孩子們一起討論并初步制定適合低年級學生發展的班級精神。
隨著年級的增高,我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蓮花的品質。
當我們一起在背誦古文周敦頤的《愛蓮說》之后,我讓同學們去查閱資料蓮花的相關資料,包括蓮花的詩歌、歌曲、散文,對蓮花的品質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針對班級精神進行再次討論,比如:蓮花全身都是寶可食用也可入藥,盡其所有奉獻于人類,所以把“尚善”作為班級精神的一個內容。最終把班級精神完善成為:尚善、崇正、律己、致遠。
同時把低年級時的班訓:“儀表整潔、誠實守信、謙虛謹慎、自立自律”也完善成“懷仁愛之心、樹正直之品、養慎獨之德、立鴻鵠之志”這樣更加準確地闡述了“蓮心”班級的班級精神。
2
建設空間文化,凸顯班級管理之“風”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班級文化對一個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小小的一間教室,孩子們生活的空間。
教室的布置如同裝修自己的家,要確立一種風格,突出一種精神,讓有限的空間散發無窮的力量。
于是,我引導孩子們挖掘蓮花本身所具有賦予朝氣蓬勃的“無窮碧”文化、欣欣向榮的“別樣紅”文化、古韻文雅的“民族情”文化。
從環境的營造、精神的豐盈、底蘊的熏染三個維度來構建班級空間文化,旨在通過挖掘立體化的“蓮”文化,發揮班級文化對學生完整人格的長效引領作用。
朝氣蓬勃的 “無窮碧”文化
蓮花能激發起人們觀賞的熱情,并不僅僅是因為的花本身的美麗,更多的是這接天的蓮葉的“綠色”,給人以是寧靜的心境,是生命的依托,更是充滿生機和希望。
當學生走進教室,整齊的綠色的桌椅從視覺上給學生一種的開闊的舒適感,窗臺上、書架上、作品的邊框、放置物品的小桌子上,目之所及之處,總能看到綠意,在這碧綠色的水草之下,幾條小魚在悠然游動,充滿著生機活力。
學生在學習之余,這綠色也能緩解眼部疲勞、靜心凝神,充滿對生活和學習的動力。
欣欣向榮的“別樣紅”文化
“天生我才必有用。”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承載著厚重的歷史使命。
詩句“映日荷花別樣紅”中的蓮花,在陽光的照耀下展示給世人另外一種美麗。學生就像這滿池的蓮花,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屬于自己獨特的美。
要鼓勵學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敢于自信地展示自己,欣賞自己。
有一塊區域就是展示每個學生的才能地方——“我的秀場”,可以是才藝的照片、原創的作文、創意的手工、美術作品等等,可以隨時換下也可以增加。
這樣的設計靈活生動,隨時存在著驚喜,一周兩次的午飯后的時間就是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或唱或跳,或說相聲或講故事,或朗誦或表演,盡情放飛自己,展示個性。
這個區域的設計就是讓每個孩子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價值,樹立自信,亮出不一樣的自我,也能在這“別樣紅”的文化的激勵下,看到自己的價值每天都在升值,鼓勵自己發揮特長,樹立遠大理想,為實現自己理想努力奮斗。
古韻文雅的“民族情”文化
蓮花在文人墨客心中是高潔雅致的象征,贊頌蓮花的詩甚多,在中國的國畫中荷花也是以墨香傳情,在我國傳統服飾上也經常出現蓮花的形象。
可見蓮花的身上承載了我國傳統文化,借蓮的“民族情”文化來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充分發揮其精神文化的沉淀與引領作用,把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為教育的切入點,打造班級古韻文雅的“民族情”文化,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
班級有書法作品,有繪畫作品,有四大名著經典的讀書感受,還有硬筆書法展。
在中秋節時,我們把自制的書簽展示在班級的墻上;在立夏時,孩子們把自己靜心制作的彩蛋懸掛起來,元旦時,班級懸掛自制的燈籠,讓學生在欣賞美、創造美的同時,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這些傳統文化的元素,使孩子們在長期的文化底蘊熏染中修性格、厚薄發。
班級特色定位彰顯著班級文化建設的底蘊與風向標。
3
扎實組織文化,助推學生成長之“長”
社團文化
在“蓮文化”的引領下,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我班形成了六大“蓮花”社團。
- 喜歡讀書的孩子在“荷塘閱社”中暢游書海;
- 擅長繪畫、書法和攝影的孩子們在“墨荷飄香”社里交流藝術;
- 喜歡樂器的孩子們在“悠悠蓮韻”社里感受音樂的魅力;
- 思維敏捷、愿意表達的孩子們在“口吐蓮花”社里暢談思想;
- 喜愛舞蹈的孩子們在“步步蓮花”社團里盡情展示自己優美的舞姿;
- “青蓮詩社”里的孩子們吟詩作賦。
每個社團都推選出了社長,管理和協調各種事物。每個學期,各社團的成員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調整。
讓班級真正成為一個散發書香的天地,一個挑戰自我的場所,一個展示才華的舞臺。
公眾號平臺
蓮心班在二年級時開創了名為“萬泉蓮花朵朵開”的班級公眾號,及時記錄學生的成長足跡,展示班級豐富多彩的活動,增強集體的凝聚力。
低年級時的活動拍照和寫報道稿,都是我和家長來做。隨著年級的增高,公眾號的工作逐步放手讓學生來做。
在一次家長課堂上,孩子們學習了攝影的技術,學以致用,我就把拍照的任務給了學生,輪流當活動的小記者。開始的活動報道稿是每個孩子都去寫,選優秀的發于公眾號里。
畢竟選上的少,寫報道的熱情不能持續。為此我們進行了討論,最終大家認為各社團輪流來負責公眾號里報道稿,各社團互相比著寫,積極性高漲。
每次活動后,我都會在各社團報道稿的微信群里進行報道稿的最終把關,每次的活動報道稿保質保量。
現在公眾號中的活動照片和報道的文字以及編輯都由學生來負責,公眾號真正成了他們展示自我、鍛煉自我的舞臺。到現在已經有近40篇班級公眾號活動的報道。
班級公眾號的建立,在家長和學校間搭建起一個溝通的平臺,及時反饋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有效地拉近了家長和學校的距離。
4
豐實制度文化,樹立自治管理之“品”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班級需要一種制度文化,而不是冷冰冰的“制度”。
我認為班級的“制度文化”是有溫度的,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觸動學生的內心,使之自覺自愿心服口服地主動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才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著名教育家斯賓塞曾說過:“記住你的管教目的應該是養成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要讓人來管理的人。”
這句話其實就闡述了一個人治和自治的關系,人治是起點,而終點是自治。
人治是被動的,自治是主動的。所以班級的制度文化是要逐步培養學生“自律”,這也是我們“蓮心”班的班級精神的重要部分。
民主選舉制度
注重給學生充分的民主,讓他們在班級“崇正”精神的指引下,以公平、公正、公道之心,民主選舉產生班委會。
重要事情由班委會共同研究決定,“集中”與“民主”在班級管理中得到了充分體現,為班級管理帶來了勃勃生機,將“崇正”的班級精神在一次次的班級選舉中得到深化。
班規引導制度
班規是建立自我管理的標桿,它可以起到自己管理自己,不斷調整、引導、完善學生行為規范的作用。
為了符合學生成長規律,每個學年都要組織學生對班規進行討論完善,使班規成為班集體精神“律己”的重要體現內容。
學生們通過討論,一致認為班規不僅僅要提出要求,還要告訴大家為什么這樣做。
這樣人文性的班規,才能真正成為學生衡量自己言行的準繩,從而引導學生自我約束、自我評價、自我管理,提高班級成員的凝聚力。
完善后的班規富有人文性,增強了自我教育性,這也是對班級精神中的“律己”進行了扎實有效的實踐。
到校早,勿懈怠,勤讀背——一日之計在于晨;
進教室,交作業,再回座一一責任心從行動開始;
專心聽,認真記,善思辨一一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有矛盾,先冷靜,自反思——退一步海闊天空;
有難題,勿苦惱,多思考——成功=99%汗水+1%靈感;
鈴聲起,勿搶先,有秩序——文明就在一步之遙;
善為先,勤伸手,樂助人一一贈人致瑰手留余香;
講誠信,守承諾,正品行一一心直則身直;
有志向,立目標,共追求一一志當存高遠;
反思自省制度
有錯誤就應該正視,就應該讓學生明確是非對錯。這也是我一直堅持的原則,沒有警戒的教育往往是無力的。
所以,蓮心班的孩子們,如果犯了嚴重的錯誤, 就開啟班規里的“自反思”模式。
不同于流于形式的語言上的承認錯誤,而是需要乘坐時光機讓情景再現,用生動的文字描寫當時產生矛盾時的情景,雙方的表情動作語言,自己的心里活動,都要像寫作文那樣描述出來。
整個靜心再現情景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批評的過程,把自己在事件中的問題逐步理清楚了,然后雙方互相交換閱讀,在查看事件真實性偏差的同時,也看到了對方真誠的心、善良的心,矛盾就會迎刃而解。
這樣的“自反思”模式,深刻理解了班規中“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真正含義,也是對班級精神中的“尚善”“崇正”最好的詮釋。
5
推動活動文化,形成適應社會之“能”
我班每學期都圍繞班級精神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這些活動都在班級公眾號中在低年級時,為了培養學生自理的能力,我班經常開展有針對性的班會課。
如剛入學時開展的《小手動起來,快樂跟著來》班會課,女孩學習自己梳小辮,男孩學習系鞋帶的生活技能,樹立勞動能手榜樣。
隊員們在活動中感受勞動的快樂,樹立愛勞動意識,有效地踐行“三節三愛”,讓學生懂得“從小立下含香志,長大好做出水蓮”。
說到班級精神中的“律己”,我從學生的生活入手開展最扎實有效的活動。
在春游活動中,發現很多學生帶的各種零食都以垃圾食品為主。我便開展了《和垃圾食品說NO!》的班會,還邀請了部分家長來參加。
請來專業機構人員,現場演示勾兌飲料、燒薯片的實驗,讓孩子們看到了垃圾食品的本質,并學會看配料表識別垃圾食品;
邀請兒科醫生家長現身說法,臨床案例深入孩子們的心。
最后擬寫倡議書,把拒絕垃圾食品的意識從隊員延伸到學校和家庭。
在以后的春游中,真正做到了“和垃圾食品說NO!”像蓮花一樣努力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真正做到了“律己”的有效性。
蓮花“中通莖直,不蔓不枝”,學生在“崇正”精神的引領下,樹正風正氣。
四年級時,我發現有些孩子學習的勁頭不足,就開展以“敬業”為主題的班會。
孩子們在《做到做好有多遠》的思考中,通過走進社會開展采訪、體驗實踐活動,感受身邊榜樣的力量,找到自己的不足,認識到只要認真勤奮,就可以“做好”,很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學生在一次次的特色班會活動中,樹立積極向上的認知,滿滿的正能量促使學生健康成長。
走上講臺的有爸爸媽媽爺爺,還有社會教育力量。
一次次豐富的活動,拓展了教育空間,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著力培養形象高雅、氣質高潔、品德高尚、理想高遠的“蓮之君子”。
引導學生做社會人,關注社會事件。
我們對于近期社會上發生的“霸座”事件和公交車墜江事件展開討論,讓學生深刻了解到“蓮”文化所倡導的懷仁愛之心、樹正直之品的重要性。
班級文化建設是一個班級的靈魂,也是一個集體的精神核心,更是一個班級的奮斗目標,凝聚學校、家庭、社會合力的源頭活水。
良好的班級文化,它隱形于班級日常的點點滴滴里,對于學生潛移默化的教育是長遠的,一個集體的文化就是它能發展多遠的風向標,所以說最是文化能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