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辦公室個人工作總結_事業單位辦公室個人工作總結怎么寫
含飴弄孫、尋山問水、頤養天年,是很多人退休后的理想生活。但北京市有一群退休醫學專家選擇到遠郊山區,在簡陋的環境和樸實的居民間,開啟一段更為辛勞的別樣晚年。
從2020年9月至今,北京市退休醫學專家支援生態涵養區項目已走過了3個年頭。近日,記者到北京市密云區、門頭溝區、房山區等地采訪,記錄下老專家們“躬耕”深山的故事。
屈曉霞醫生在北京市門頭溝區清水鎮下清水村訪視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開展慢病健康指導。
生態涵養區是首都的“大花園”,然而這些地方優質醫療資源稀缺,拉低了居民就近就醫的獲得感
“我們吃的饅頭都是自己種的小麥磨成粉,從自家鍋里蒸出來的,玉米也是自家種的,蔬菜是帶著露珠摘回來的……”聊起當地的風土人情,密云區太師屯鎮的一位村民打開了話匣子,“但在我們這兒,你很難吃到家養的雞鴨牛羊肉。要保證密云水庫‘一盆凈水’,這里不適合發展養殖業,更不能發展工業。”
包括太師屯鎮在內,地處北京市遠郊的門頭溝、平谷、懷柔、密云、延慶區全域和房山區、昌平區的山區部分都是首都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保護地,統稱為生態涵養區。生態涵養區植被豐富、環境優美、空氣質量高,是首都的“大花園”。然而,由于地處山區或半山區,經濟社會發展不充分,又使得“大花園”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強。這些地方優質醫療資源稀缺,拉低了當地居民就近就醫的獲得感。
為加快補齊生態涵養區醫療衛生服務短板,促進鄉村振興,北京市近年來采取了多項有力措施,如強化基礎建設和人員培訓、大力培養訂單定向醫學生、持續開展城鄉醫療對口幫扶等。2020年9月,北京市衛生健康委聯合北京老醫藥衛生工作者協會(簡稱“北京老衛協”)啟動退休醫學專家支援生態涵養區項目,組織城區大醫院退休醫務人員赴生態涵養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長期幫扶。
65歲的北京老衛協會長李燕申,是支援專家和受援單位人員都很熟悉的老大姐。“我們做的事特別像做媒人。”李燕申說,專家們和遠郊區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互不熟悉,協會要做的就是充分了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需求和專家們的專業專長,把合適的專家送到對的地方去。
在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和北京老衛協的溝通協調下,3年中,先后有40余位退休醫學專家牽手生態涵養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他們或辭去酬勞可觀的社會兼職,或放棄悠閑的退休生活,走進了遠郊深山。
北京市門頭溝區軍莊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中醫科退休醫師劉桂蘭利用老年人健康體檢時機為轄區老人開展健康咨詢和指導。
“年輕時上山下鄉,退休后到多地參加志愿活動,什么苦都吃過,現在這點兒不便又算什么”
按照項目安排,專家們每周定期到支援機構連續工作兩天,其間在當地住宿一天。“專家們年紀大了,要更加關心關愛他們。”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基層衛生健康處二級調研員李志敬說,市區與遠郊區距離太遠,往返需要幾個小時。這樣安排,一來有助于保障援助效果,二來可以避免專家們奔波勞累。
前不久,密云區果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舉辦了一次歡迎會。此前,他們曾提出希望中醫專家前來支援的請求。經協調,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退休醫師項紅應邀前來。項紅今年74歲,從事中醫工作近50年,曾師從焦樹德、路志正、吉良晨等名老中醫。雖然已兩鬢斑白,但項紅精神矍鑠,講起話來中氣十足,聲音十分洪亮。
北京市房山區大安山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項紅正在對患者問診,徒弟安宏磊在旁跟學。
這不是項紅第一次到基層工作了。此前,她在房山區大安山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支援了近兩年時間。再之前,她響應國家號召,遠赴海南省支醫。這天,項紅是與老伴老陸一起來密云的。老陸比項紅年長幾歲,也不擅長做家務,項紅不放心把他一人留在家里。從海南到房山,再從房山到密云,項紅走到哪里就把老陸帶到哪里。“她熱愛這項事業,那我就陪著她。”老陸說。
項紅的到來,是果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件大事,中心為此做了許多準備。沒有職工宿舍,大家就把一間設有獨立衛浴的辦公用房收拾出來,房間內雖然陳設簡單,桌是辦公桌,床是鐵架床,但勝在干干凈凈。這天一早,工作人員將兩盆盛開的鮮花擺上窗臺,給小房間增添了許多生氣。考慮到項紅工作時老陸獨處的時間較多,中心又特意在宿舍配備了一臺電視機。
“山里人都是大老粗,還請二老多擔待。”時任果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鄭廣東總擔心照顧不周。“已經很周全了。”項紅說。
特別能吃苦,是退休醫學專家的共同特點。盡管各家受援機構都盡力提供好的工作生活環境,但限于客觀條件,仍然有少數專家需要克服一些不便。
相比項紅夫婦在密云的宿舍,門頭溝區清水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提供的居住環境更簡陋一些。73歲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神經內科退休醫師屈曉霞在這里支援了2年,她的宿舍原本也是一間辦公用房,室內沒有獨立衛生間,也沒有盥洗池,需要清潔或方便都得去樓道的公共衛生間。休息時,把折疊沙發鋪展開,就是一張床。
對于這些不便,屈曉霞看得很淡。“我年輕時上山下鄉,退休后到青海、西藏、云南等多地參加志愿活動,什么苦都吃過。過去在醫院值夜班,困得不行了,隨便靠在哪兒都能瞇會兒,病人一叫馬上起來,現在這點兒不便又算什么。”看得淡,也出于屈曉霞極為理解基層的難處,“整個中心就沒有一間帶獨立衛生間的屋子,這已經是他們能提供的最好條件了”。
“到一個地方就要留下一顆火種,不能等專家離開后,一切又回歸原點”
為了把專家的技術學到手,果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安排了一位踏實上進的高年資醫師固定跟學。這一安排與項紅的心意不謀而合,專家支援畢竟是一時的,用項紅的話說:“到一個地方就要留下一顆火種,不能等專家離開后,一切又回歸原點。”
“留下一顆火種”的目標,項紅在大安山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支援期間實現了。當時,該中心中醫科每月的門診量從不足100人次增長到三四百人次,患者從房山區各個鄉鎮慕名而來。如今,雖然項紅已經離開,但她的徒弟——中心的中醫醫師安宏磊已經在當地小有名氣。患者對他越來越認可,他診室的墻上掛滿了錦旗,中醫科月門診量依然穩定在300人次以上。
在大安山,經過項紅的精心治療,不少疑難雜癥患者治療效果不錯。一位硅肺病患者長期咳嗽、氣喘、夜不能臥等癥狀明顯好轉,冬夏兩季不用再長期住院;一位高血糖患者過去同時使用降糖藥和胰島素仍然收效甚微,現在只服用中藥和西藥降糖藥便可以維持良好的控糖效果。
在項紅看來,中醫治病,重在一個“調”字。項紅堅持用中藥的藥性之偏,來調和人體的陰陽、氣血、虛實、寒熱之偏,通過改善人體的內環境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中醫常常是同病不同治,對安宏磊而言,從短期內領會診療思想,到真正在臨床上悟透用好,需要反復思考和長期磨煉。
項紅對安宏磊的指導不分時點。她要求安宏磊把常用經方背下來,耐心講解方劑使用的道理,還將自己總結的診療筆記給方宏磊復印學習。安宏磊也抓住一切機會聽老師答疑解惑,有時是在接老師上班的路上,有時是在同老師散步的山腳下。最初兩人一同出診時,項紅為患者診療,安宏磊旁觀學習。一段時間后,變為安宏磊為患者治療,項紅在旁指導。“后來,安醫生的診療思路已經與我十分接近了。”項紅說。
太師屯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位于密云水庫東岸,距離密云城區35公里。按照密云區的醫療衛生總體規劃,該中心將被打造為區域醫療次中心,輻射水庫東岸和北岸的幾個鄉鎮。“今年7月到太師屯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口腔醫院退休醫師王敬武也收了一個徒弟——中心的口腔科醫師李俊成。王敬武在口腔臨床一線積累了數十年的經驗,尤其擅長口腔修復治療。
王敬武才來3個月,中心口腔科每天的門診量就翻了一倍多。李俊成暗暗下決心跟著王敬武好好學本事。“我的小徒弟非常勤勉好學,我有信心不出一年就把他帶出來。”王敬武說。
屈曉霞沒有繼續坐等患者上門,開始耐心觀察中心的日常工作,從中了解居民的需求,尋找自己的用武之地
令人意外的是,在基層,大專家并不都是有很多患者上門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診療設備、服務人群等與大醫院大為不同,部分專家與基層需求并不完全適配。有幾位專家滿懷熱情而來,卻被現實潑了一盆冷水。他們選擇調整工作方法和方向,適應基層。
屈曉霞是最早參與退休醫學專家支援生態涵養區項目的幾位專家之一,擅長各類神經系統疾病和腦血管病的診治。2020年9月,她到清水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始支援工作;次月,她便協調中心與門頭溝區醫院、北京世紀壇醫院開通了綠色通道,對中心醫務人員開展急性腦血管病辨識和急救培訓。
這些事做好后,屈曉霞的工作進入常態化,每個周四、周五在清水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神經內科專家門診出診。令她沒想到的是,來就診的患者并不多,有時一整天都沒有患者上門。漫長盤旋的山路和簡陋的工作生活條件沒有動搖屈曉霞的決心,但是無事可做卻讓她坐立難安。
屈曉霞沒有繼續坐等患者上門,開始耐心觀察中心的日常工作,從中了解居民的需求,尋找自己的用武之地。她發現,來中心治療頭暈的患者不少,而病因幾乎都與高血壓、糖尿病沒有得到控制有關。有的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有的雖然知道患病,但是因為癥狀輕微便不服藥;還有的患者雖然長期服藥,但病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
她還觀察到,當地患者習慣去百里外的區醫院治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他們來講更像是一個醫保藥房。基層醫生也多是按照患者既往用藥抄方,對患者的健康管理關注不夠。
屈曉霞很清楚,作為心腦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高血壓、糖尿病的管理很關鍵。而后,她將工作重心調整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幫助社區的家庭醫生做好患者慢病管理。
工作方向確定了,但真正實施起來不容易。作為一名神經內科專家,屈曉霞雖然在臨床上經常與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打交道,但是要設計出科學合理且在基層切實可行的慢病管理方案,也不是一件易事。為此,她積極向內分泌科、心內科專家請教,找來最新版國家基層高血壓防治管理指南、2型糖尿病分級診療與質量管理專家共識等材料,對相關疾病分型、危險因素、管理流程、生活干預等重新學習,終于設計確定了符合當地實際的慢病動態管理方案。
在屈曉霞的帶領下,清水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首批對70余位家庭醫生簽約患者試點開展動態管理,開展集中體檢、指導患者自測、要求定期復查、進行規范治療……3個多月后,絕大多數患者的血壓、血糖管理都取得很好的效果,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滿意度也提上來了。
春天的野香椿、木蘭芽,夏秋的嫩玉米、鮮黃瓜,冬天的清水豆腐……村民們用最質樸的方式表達著他們的感謝。2021年,屈曉霞被評為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服務標兵。
參與到支援基層的項目中后,這項工作成了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今年國慶節前,密云區密云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舉行了一場隆重的專家續簽儀式。北京友誼醫院中醫科退休醫師周影剛剛在這里支援一年期滿,在中心的熱情挽留下,即將開啟第二年的支援工作。周影向各方致謝,在她看來,退休專家支援基層項目是個難得的大舞臺,正是因為有了這個舞臺,她才有機會在退休后找到寄托。采訪中,多位專家都表達了相似的感受。
周影今年61歲,家里也沒有其他事需要操心。剛退休時,突然離開忙碌的工作崗位,她一度不太適應。參與到支援基層的項目中后,這項工作成了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她說:“作為一名醫生,只有投入到治病救人中才有存在感,才感覺自己活得有價值。”
在密云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周影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重視。她到這里后,中心領導層密切結合當地居民需求和周影的專業專長,重新確定中醫科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周影擅長運用國醫大師賀普仁先生的三通法治療各類痛癥,中心便第一時間配齊各類設備。周影對中醫減肥、美容等頗有研究,中心便支持她開展特色服務。冬天到了,很多老年人關節疼痛加重,周影建議開展足浴項目,足浴盆很快就到位了。
與屈曉霞一樣,周影也經歷過巨大的心理落差。最初幾周,患者少、與患者溝通不暢等問題極大困擾著她。密云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朱浩見狀,一次次往診室跑,一邊安慰一邊同她一起商量辦法。
周影說,過去在三甲醫院忙得腳丫朝天,患者是沖著醫院的招牌去的;現在到了最基層,就得通過服務讓患者認可自己,把自己打造成招牌。而且,基層接診的多是首診患者,更需要充分交流、全面分析、綜合施治。
短短一年時間,密云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門診量大幅躍升,從每天十幾人增加至每天四五十人。前不久,該中心中醫科被北京市中醫管理局評為“首都中醫藥榜樣科室”。
周影用“一個不變”和“一個不斷變”來總結這一年。她說,不變的是服務和扶持基層的初心;不斷變的是想患者之所想,俯下身來努力適應的自己。“很愉悅,很有成就感,這里已經成為我的第二個家園。”周影說。
記者手記
老專家們的選擇和心聲
北京市退休醫學專家支援生態涵養區項目已經持續開展3年。在參與其中的40余位專家中,年齡最大的76歲,最小的61歲。他們支援的地區幾乎都在山區,最近的距離北京市區有1.5小時車程,最遠的達2.5小時車程。對年過花甲的他們來說,這無疑是一份苦差事。
這些專家絕大多數都退休于三甲醫院,具備副高級以上職稱。于他們而言,退休“再就業”的選擇其實很多,但他們選擇了條件最艱苦的山區。以屈曉霞為例,她曾經擔任北京世紀壇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退休后,她接到過很多民營醫療機構伸出的橄欖枝,高薪聘請她去擔任院長、科主任,都被她婉拒了。
為了支援基層,專家們克服了重重困難。清華大學玉泉醫院退休醫師徐進廣在門頭溝區王平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之初,早晚需步行至鎮政府食堂就餐。北京按摩醫院退休醫師黃曼博支援房山區河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時,早上6時30分便開始接診,常常錯過早飯,只為不耽誤居民上班下地。2022年年底,新冠疫情高峰時,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退休醫師苗芊堅持到昌平區南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出診,和基層醫務人員并肩作戰……
談到支援山區并堅持下去的理由,他們的答案令人動容。屈曉霞說,在清水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她真正認識到我國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狀,和要改變現狀所面臨的情況之復雜、任務之艱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退休醫師趙鐵良說,到了懷柔區九渡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他才深感山區基層醫務人員的不易,許多人上班和入戶要往返百里,管理1個患者比城區醫生管理10個都難。項紅說,人的生命長度有限但寬度無限。山區居民就醫難,總要有人到他們最需要的地方去。
為建立退休醫務人員援助基層的工作機制,2021年7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國家中醫藥局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老專家服務基層健康行動”,海南、吉林、福建、貴州等多地先后啟動這項工作。期待各地進一步用好退休醫學專家這一資源寶庫,將先進的技術和理念帶到基層。
編輯 毛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