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一第一課教案(高中選擇性必修一歷史課件)
高中歷史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
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1.唯物史觀: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通過宰相制度都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自秦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
2.時空觀念:以時間和空間為線索學習,從先秦時期開始到明清為止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
3.史料實證:教材學習過程中展示可靠地相關史料,對相關史實進行論證,以培養學生的論證能力。
4.歷史解釋: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體會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5.家國情懷:通過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的學習,認識自先秦時期開始到明清為止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重點: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
難點: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
教具:多媒體、黑板、粉筆
【導入新課】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舉行了一次規模盛大的祝壽酒會。宴會上,有人歌頌秦始皇“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的功績;也有人認為“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主張恢復殷周制度,分封子弟功臣。秦始皇下令群臣廷議,丞相李斯堅決反對分封,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于是,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得以確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的政治制度。
【新課講授】
【師】同學們請閱讀教材,學習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
一、先秦時期的政治體制
1.古代奴隸制國家政治體制的形成與發展
(1)夏:約公元前2070年,禹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禪讓政治傳統,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國家。
(2)商:商朝實行內外服體制,商王直接控制內服王畿地區,王畿四周是外服,商朝已經有較系統的國家機構和分掌內外服各類事務的官吏。
【師】同學們觀察圖片,學習西周的政治制度。
(3)西周:分封制與宗法制、禮樂制相配合,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是西周政體的基本特征。
①貴族等級分封制政體
A.分封對象:同姓貴族、異姓功臣或舊貴族等。B.分封序列:周天子一諸侯一卿大夫一士。
C.分封地區:除鎬京和東都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區之外的其他地方。
D.諸侯義務:服從周天子的政令,承擔對周王室的義務,如各種軍事義務、定期朝覲、交納貢賦等。
E.諸侯權利: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統治權
②宗法制和禮樂制
A.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持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
B.禮樂制:是統治階級內部維護等級制度、防止僭越行為的工具。
2.商周政體中的原始民主遺存
商周政體中,君主的權力不是絕對的,其中的原始民主遺存,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國家遇到重大問題時,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國人”的意見,國人也可以通過輿論來干預朝政。這些原始民主遺存,在春秋各國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響。
【師】同學們觀察圖片,并結合課本獲取信息,學習秦朝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春秋戰國時期封建政治體制開始產生
(1)原因
①經濟的發展井田制走向瓦解,小農經濟產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
②政治的變動:宗法血緣關系瓦解,貴族等級分封制開始解體。兼并戰爭頻繁,諸侯國數量逐漸減少,統一趨勢出現。
③思想的繁榮:各種思想流派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法家提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理論。
表現:君主專制加強,郡縣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體制開始產生。
2.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確立
(1)皇帝制度:秦朝政治體制的核心
A.皇帝獨尊:皇帝有一系列專用稱號:自稱“朕”,命稱“制”,令稱“詔”,印稱
“璽”等。
B.皇權至上:總攬全國的政治軍事、法律事務等大權,“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
C.皇位世襲:贏政自稱“始皇帝”,死后傳位給子孫。
(2)三公九卿制:中央行政體制
①三公九卿及職能
【師】閱讀課本完成表格內容。
②特點:三公九卿都由皇帝任命,概不世襲;主要官職分工明確,相互配合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掌握在皇帝手中;國家重大事情由公卿進行廷議,最后由皇帝裁斷,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專制下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
(3)郡縣制:地方行政體制
①背景:西周以來因分封導致“天下共苦戰斗不休”,秦總結了這一教訓,決定在全國廢分封、行郡縣。
②主要內容
郡:地方最高行政機構,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設監御史掌監察。秦統一后設36郡,后又不斷調整增減。
縣:根據戶數的多少,置縣令(長)、丞、尉。
③影響:郡縣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打破了貴族世卿世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4)文書行政管理制度
①秦朝建立了嚴密的文書行政管理制度,各級官僚機構以文書行政,軍國事情必須書面請示、匯報,對文書處理時間也有嚴格規定。
②秦朝還建立了以郵驛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夠傳送到全國各地。
三、兩漢至明清時期行政體制的演變
1.中央行政體制
(1)兩漢:漢承秦制,中央行政體制仍為三公九卿制,但中央行政中樞的權力逐漸由丞相府轉移到皇帝親信手中。
①漢武帝時:設立中朝(內朝),從而使外朝丞相的權力大大削弱。皇帝領導下的中朝官員決策軍國大事,而以丞為首的外朝則逐漸變成執行機構,一般只處理日常政務。
②西漢晚期以后:丞相制被三公制(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取代,中朝尚書的權力逐漸增大。
③東漢:劉秀將尚書臺確立為新的行政中樞,三公權力受到削弱。
(2)隋唐:三省六部制
①三省六部及其職能
②意義:三省六部制的確立標志者中央行政體制發展到個新階段,它體系完整,職責分明,相互制約,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國家的不同職能。
(3)宋朝:三省雖置,但職能廢弛癱瘓,另設中書門下省“佐天子,執大政”,其長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履行宰相的職權。
(4)元朝:實行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的一省制中樞體制。
(5)明朝
①廢除丞相制:明太祖廢除中書省和丞相,親理政務。丞相制度的廢除標志著封建君主專制發展到更高階段。
②建立內閣制:內閣大學士協助皇帝處理大量政務,成為事實行政的中樞首腦。但是,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級 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
清朝:雍正帝設立軍機處軍機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漸成為掌管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
2.地方行政體制
(1)兩漢:①西漢:推行郡縣封國并行制
②東漢:到東漢晚期,原來的監察區“州”變為級行政機構,刺史有了固定的治所及正式的官屬,凌駕于都守之上,逐漸享有行政權和兵權,由單純的監察官員發展為總攬地方大權的行政長官。
(2)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體制主要是州郡、縣三級制,州刺史不僅有行政權,還有領兵權,形成內輕外重、干弱枝強的局面。
(3)隋朝:廢郡,以州統縣,實行州、縣二級制。
(4)唐朝:由州、縣二級制發展成為道、州(府)、縣三級制。
①最初沿襲隋朝的州、縣二級制,根據山川形 勢把全國劃分為10道(后增至15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
②安史之亂后,道變成州、縣以上的一級行政實體,唐中期后,在一些戰略重地設節度使統兵征戰,后發展到兼并役使州縣,擁兵自重,形成藩鎮割據勢力。
③唐代把京都和作為陪都的州稱為府,還在邊疆地區設置都護府以管轄廣大邊境地區。
(5)宋朝:改道為路,又將隋唐時期作為軍事管理機構的府變為一級行政區劃,形成路府、縣三級制。
(6)元朝: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作為中書省在地方的派出機構,掌管一省政務,后來行省演變為地方常設的最高一級行政機構,行省制的確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體制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化,形成了省、路府、州、縣的多級行政體制。
【師】這幅圖是養心殿西暖閣,是在雍正帝之后這里作為清朝皇帝批閱奏折及與軍機大臣商議正事之所。
(7)明清
①明初廢行中書省,但省的格局并未改變,原行中書省的權力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分割。后來,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撫、巡按,逐漸總攬一省之權。
②清承明制,巡撫成了一省長官,又設總督掌管數省軍政大權,二者同為地方重臣,總督偏重軍事,巡撫偏于民政,原則上巡撫要受總督節制。
③明清時期,省之下設府(直隸州),府下設縣(州),相對較為穩定,形成省府、縣三級行政體制。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秦朝)“法令出一”,“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
——《史記》
材料二 (明太祖)“罷丞相不設,析中書省之政歸六部。”
——《明史》
材料三 清代學者趙翼說:“國初承前明舊制,機務出納悉關內閣……雍正年間,用兵西北……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值)繕寫。后名軍機處,地近宮廷,便于宣召。”
——《檐曝雜記》
請回答:
(1)結合示意圖,說明秦朝是如何做到“法令出一”,“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的。
(2)與以前的朝代相比較,明清時期中央機構的變化主要有哪些?
(3)自秦至清,中央機構設置變化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中央設置丞相等官職機構,負責各項具體事務;地方實行郡縣制;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命。(2)明朝取消宰相職位,權分六部;清朝設軍機處;明清時期設有內閣。(3)削弱相權,強化皇權。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從先秦到明清的政治制度,包括中央制度和地方制度,目的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強化皇權。同學們課下一定要認真復習,掌握這節課的重難點,有不懂的問題及時向老師請教。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先秦時期的政治體制
夏:世襲制
商:內外服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
秦朝的政治制度(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確立)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縣制
兩漢至明清時期行政體制的演變
兩漢:(中央)設立中朝牽制外朝(地方)推行郡縣、郡國并行制
隋唐:(中央)三省六部制(地方)州縣二級制——道州縣三級制
宋朝:(中央)設中書門下(地方)路府縣三級制
元朝:行中書省
明朝:(中央)①廢丞相②建立內閣制(地方)省府縣三級制
清朝:(中央)設立軍機處(地方)省府縣三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