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視頻
  • 焦點
  • 娛樂
  • 文化
  • 財經
  • 首頁 > 教育 > 教育資訊 > 正文

    有關農耕諺語大全100條-農耕諺語大全100條的意思

    農諺,是自有農事耕作活動以來,人們從一開始對大自然的無知、敬畏到逐步的認知,再到如何順應大自然、更好地利用大自然來為自己的農事耕作活動服務而產生出來的“詠嘆調”。從《詩經》里的“七月”、“甫田”、“大田”等詩文里,我們就可以從先人們在從事農事活動時,為抒發內心情感時的歌詠中窺見農諺的影子。農諺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用血和汗澆灌出來的一朵奇葩,《齊民要術》、《朝野僉載》、《天工開物》等古籍里,均有大量的有關農諺的記載。特別是《齊民要術》,那就是一部古代農業經典的科普讀物,里面記載有大量的直到今天還適合我們本地農村使用的農諺。

    有關農耕諺語大全100條-農耕諺語大全100條的意思

    農諺以口口相傳的方式流傳下來,精煉生動、寓意豐富、簡短流暢、通俗易懂且具有極強的概括性、科學性和實用性。作為來源于勞動人民口頭流傳的一種語言形式,它的內容極其豐富,便于記誦。長期以來,特別是古時的農事活動完全是“靠天吃飯”的。所以農諺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以致到今天,農諺還在對農業生產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指導作用,許多農諺看起來似乎簡單淺顯,其實有著極其深刻的科學原理。在農事活動中,農民對這些農諺運用起來駕輕就熟,得心應手。在這方面我是有著最深切的體會的,因為我在白舍作了20多年的田,當過生產隊長、大隊農技員。

    大量的農諺,從各方面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農耕文化、日常生活,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時代心聲,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比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萬斤畝,萬斤畝,餓得腳發抖”等等,一看就知道是50年代后期“大躍進”那個時代所特有的“產品”。當時為了糧食“放衛星”,不顧人們的死活,嚴重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和自然規律。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等錯誤泛濫成災,對國民經濟和生產力造成了極大破壞。各地為了“達標”而爭先恐后地說假話、空話、大話,做假事、傻事、錯事。為了達到所謂的“萬斤畝”,而動用男女老少把幾塊田里的已經成熟的稲子集中搬到一塊田里,以應付上面的檢查。這樣的結果,導致各地發生“吃不飽、餓死人”的現象。以上農諺就把當時那種現象形象、準確、鮮活地暴露無遺。一下就把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們又帶回到那個狂熱、躁動、空虛而又痛苦的夢魘般的年代。

    “出工一條龍,做事一條蟲”、“出工磨洋工,收工打沖鋒”等等,想都不用想,肯定就是對農村“吃大鍋飯”年代,農村生產狀況最形象、最確切的寫照。我就親身經歷了這個時期,而且曾經是這條“長龍”的“領隊”,故有更深切的體會。那個時候一個生產隊少則100多人,多則300到500人。我所在的村就有300多人,出工的時候浩浩蕩蕩排成的隊伍有幾百米長,頗為壯觀。前面的人到了田邊,要等后面的人到齊了,還需要吸筒煙,才開始作業。反正做多做少一個樣,所以消極怠工的現象十分嚴重。由于長期以來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率極其低下,生產力資源浪費的現象簡直就是觸目驚心。這也難怪,農民在饑不果腹的狀態下,一天的勞動時間卻特別長,可以達到8小時以上。一年到頭,除了年、節日,夏冒炎熱,冬忍嚴寒,天天都要出工。每天的收入只有幾角錢,到了年終分配的時候,大多數人要“超支”。就是說,一家人辛辛苦苦的勞作一年,到頭來,還得欠隊里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何而來?

    “要致富,少生孩子多修路”。這是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的極為流行的口號。其實也是農諺的一種表現形式。通過這樣一種順口、形象、生動的表現形式,把“計劃生育”的國策宣傳到了家家戶戶。

    那個年代上面對農業生產除了下達各項任務指標(公糧、公積金等),對農事的科學指導是很少的。所有的農事活動都是“自打鼓,自劃船”,主要是靠隊長和其他隊干部以及一位“看水”員(有經驗的老農,平時不參加農活,主要負責全隊農作物的苗情、水情管理)劃算安排。我在白舍時,是個扶犁打耙、栽禾點豆、樣樣拿手的強勞力,后來當了生產隊長。農諺一直伴隨著我走過20多年的歲月,因此一直以來對農諺懷有一種特殊的情愫,也更能理解到農諺深刻的內涵。我把在白舍作田時經常用到的農諺羅列出來,需要解釋的做出解釋 (以下所顯示的日期均為農歷)。

    “春寒致雨,春暖致晴”。

    “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時節氣象。簡潔、明確。

    “懵里懵懂,清明下種”。不用多說,到了“清明”時節趕緊播種,禾種、菜種(春菜)都要播,千萬別耽誤。所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人誤天一時,天誤人一季”啊,你耽誤得起嗎?!

    “清明要晴不得晴,谷雨要雨不得雨”。就是說,清明時節,天氣需要晴朗。因為這個時節是一年農事最關鍵的時期--播種期,需要晴朗暖和的氣候,這樣更有利于禾秧的生長發育,不容易發生爛秧現象。而到了谷雨時節期間,田里需要雨水。因為馬上要栽早禾了,極需要有水耙田,禾田要有豐富的蓄水。但是往往天不遂人愿,“清明時節雨紛紛”,又多有“倒春寒”襲來,極不利于秧苗生長,增加了秧田管理的難度。但是到了“谷雨”時節前后又往往發生春旱,犁好的田沒水耙。這邊禾秧催人,那邊田里沒水。這不急煞人?看似一句尋常的農諺,其實把農民當時“不得”的那種焦急、祈盼、悲觀、絕望的情緒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于是農民就有了“清明要晴不得晴,谷雨要雨不得雨”的哀嘆。當然,沒有身臨其境的人是不會有這樣的切膚之痛的。這句農諺其實還在告誡人們要提前做好準備工作,比如多準備好草木灰,以備寒潮來時,覆蓋秧田稻種。及早做好山塘水庫的蓄水工作,以備不時之需。

    “四月八作田缺”、“四月八,烏糍作田缺”。農歷“四月八”前后是栽早禾的時節,正需要水。所以需要加固、加高“田缺”,保持禾田有足夠的蓄水,以防止春旱。禾田一般有“缺”、“墀”各一個,所謂“缺”、“墀”就是每塊禾田里的田埂上開的兩個缺口,用以調節禾田水源。“缺”的高度不固定,可以根據氣侯狀況需要隨時調整高度,旱高澇低。“墀”的高度是固定的,比“缺”寬,主要起到禾田溢洪的作用。我縣農村在“四月八”前后人們有糍、吃烏糍的習俗。烏糍特別韌實,這就是在告誡人們,這個時節,田缺要作堅實,不要隨便就被雨水沖垮了,因為禾田特別需要水。并不是真的要用烏糍去作田缺的。

    “準腳去,沒飯吃”。這句農諺多用在解放前,有錢人在農忙時節請人栽禾。因為有的短工圖快,腳能扒多闊就扒多闊,禾能栽多稀就栽多稀。東家看了很生氣,不給或者少給工錢。其實這句農諺還有一層意思,禾,應該合理密植,農民也懂得這個科學道理。

    “秧好一半禾”。明確地告訴你,下氣力把秧苗管理好。提醒農民在早稻育秧生長的關鍵時期,要加強秧苗的水、肥、病蟲害等方面的田間管理,確保秧苗茁壯成長。因為育秧是水稻獲得高產豐收的第一關,只有培育出茁壯的秧苗,才能為日后的好收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秧苗起身,吃些點心”,又俗稱“送嫁肥”。就是說,在禾苗準備起秧前幾天,再施用些肥料,以利禾苗初期在大田更好的生長。

    “早禾水上漂,遲禾栽半腰”。告訴你早禾要栽得淺,遲禾卻要栽得深。道理何在?因為早禾田土層較薄,肥料養分容易吸收。而遲禾田土層深,故可以栽深些,以利根系生長,吸收養分。

    “早禾不離四月八,遲禾不離五月節”。明確無誤的提示你不要耽誤農時,抓緊時間栽禾吧。

    “牛歇四月八,人歇五月節”。農事到了這個時節,牛辛苦了一春,需要休整,身體需要補充能量,以利再戰。這天,人們會煮些碎米、谷糠,加些糯米酒生雞蛋,用“灌牛筒”(專門灌牛的竹筒)灌給牛吃。而到了“五月節”,早禾起碼已經耘了頭遍,遲禾也已經開秧,春忙已近尾聲,暫時告一段落。人們忙里偷閑,“五月節”歇一歇,喘口氣也為人之常情。

    “不怕五月十三落,只怕五月十四斷雨腳”。五月十三下雨,民間稱為“關公磨刀水”。就是說五月十三下雨是正常的,也應該多下。但是五月十四不下雨,日后就可能發生旱情。

    “大雨隔線墻,淋女不淋娘”,這種氣候現象多發生在“分龍”(農歷5月下旬)以后。人們看著大雨就在眼前,卻又得不到,而田里又極需要雨水。于是只有遺憾卻又無可奈何。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可謂是這種氣候現象形象的寫照。

    “立夏落一點,高山都有撿”?!傲⑾摹蹦翘烊绻掠?,那預示著當年是個好年成。我清晰的記得,今年“立夏”那天中午飄了些許雨點,今年的天氣就應了節氣,到目前為止可謂是風調雨順,再次印證了農諺的預見性和準確性。

    “小干不過五月節,大干不過七月半”。如果從開春旱到七月半,在水利條件落后、灌溉條件不完善的時期、地方,可以說,要想春季作物的好收成是沒什么指望的了。這句農諺可以理解為人們的一種自我安慰以及對下半年秋季作物的種植以及有好收成的一種祈盼。

    “天上起了魚鱗斑,地下曬谷不用翻”。指夏季如果早上天上有魚鱗般云狀,那這天的陽光肯定充足,且溫度也高,適合曬谷。

    “頭伏晴,二伏陰,三伏落雨做秋令”。理想的天氣指數。難有!但是今年的天氣就達到了,到目前為止,基本上是風調雨順,氣候宜人。

    “芒種芒出,夏至禾出”。夏至時節正是早稻抽穗揚花期。如果這個時節早稻還沒有抽穗揚花,那說明你今年的早稻前期管理沒做好,那今年的收成也就出問題了?!耙环指乓环质斋@”,農業生產每一個環節都不能馬虎。

    “過了夏至節,鋤頭不能歇”。夏至過后,進入了田間管理的關鍵期。除草、防治病蟲害、合理施肥管水,二季稻秧苗的管理,以及干花仂(棉花、大豆等旱地作物)的田間管理一刻也不能松懈。

    “六月不扇扇,遲禾看得見”。就是說,這個時期的天氣要熱,溫度高,有利于促使晚稻分蘗成長。反之,則影響收成。

    “小暑田邊看,大暑割一半”。到了小暑,查看所有的早稻,做好收割準備工作。大暑時節,“咚、咚、咚”的劃禾(打谷)聲響徹在田間上空。一年最緊張忙碌的夏收夏種早已擂起了戰鼓。經過了半年的辛勞,人們也在等著喝香噴噴的新米粥。

    “白露白茫茫,是禾要做娘”。到了這個時節,所有的晚稻都應該“大肚子”(孕穗)。反之,“寒露風”一掃,影響成熟,則要收癟谷,半年的辛苦就白搭了。這也是在告誡人們,所有的工作要做在前面,“臨時抱佛腳”,為時晚矣。

    “薯崽不怕丑,一直栽到秋”。就是說紅薯在立了秋還可以栽,有的早稻田水源不好,種不了二季稲,可以抓緊時間栽紅薯。這個時節栽的紅薯,肉質細膩,淀粉含量少且甜,口感特別好,故俗稱“甜薯”。

    “頭伏麻仂二伏瓜,處暑蕎麥白露菜”。告訴你芝麻、子瓜(專門產瓜子)、蕎麥、秋菜最佳的播種期。當然,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有反季節蔬菜了。

    “霜降不割禾,一夜去一籮”。霜凍隨時襲來,成熟的稻穗被霜打后,谷粒極易脫落。趕緊收割吧,保護好半年的勞動成果。

    “割禾丟稈,田里更暖”。把禾稈漚在田里,可以增加土壤腐植質,起到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地力的作用。特別是遲禾田(一季稻),一般都比較遠,且多是冷水田。沒有化肥的年代,幾乎沒什么肥料下田,禾稈漚在田里就是上好的肥料。并不是說稈丟在田里會提高土壤的溫度。

    “若要肥,挑塘泥”?;适?0年代才開始大量使用的。長期以來,早稻田里施用的是牛欄糞、草木灰、塘泥等農家肥。而塘泥是農家肥里的“主力軍”。每個生產隊都有大大小小幾十口魚塘,到了年底全部要干塘。一則年年有魚(余)過年,一則把塘泥取上來,曬干部分水分后,再往田里挑。塘泥經過一年的沉積,把魚糞、青草、雨水長期沖刷下來的污物等混合物,漚制轉化為富含氮、磷、鉀的優質有機肥。施用到田里,極其有利于水稻生長發育,而且不容易引發病蟲害。所以,那時候農作物是不需要噴什么農藥的。正因為這樣,所以古人云:“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確實是這樣的,其時,每當“春分”過后,夜晚田地里的蛙聲此起彼伏,震耳欲聾,猶如一曲田園夜曲大合唱比賽。可如今因為施用農藥化肥,田里的蛙們難覓蹤跡,再也無緣聽到大自然贈與我們如此美妙的和聲了。

    “牛冷角,人冷腳”。到了冬天天氣寒冷,人的保暖從腳做起。所謂“腳暖全身暖”。而牛全身最怕冷的部位是犄角根部。因此到了冬天,人們往往用棉絮破布把牛角根部包裹起來,以保護耕牛安全過冬。

    “冬雪肥田,春雪瘦田”。冬季多下雪,能殺死禾田的蟲豸,并且能增加山林土地的蓄水含量,有利于來年水稻生長,并不是說冬雪真的有什么肥料養分?!叭鹧┱棕S年”其實也蘊含著這個科學道理。而春雪幾乎對農田沒什么影響,“春雪瘦田”是相對于“冬雪肥田”而言,并不是真的會瘦田。

    看似普通尋常的農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各自的表現形式。其含義十分豐富,這里記敘的只是我曾經在農業生產方面經常接觸到的通用的諺語。

    農諺發展到今天,給人以啟迪和教育的,已經不僅僅是局限于農業生產方面了。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乃至于精神文化生活,同樣有著現實的啟迪意義和積極的影響。直到今天,人們仍然可以循著農諺這條歷史的軌跡,清晰地感覺到從古到今、天南地北、不同民族各自迥異的農耕文化的脈動。

    原創作者:顧建華 南豐縣地方文化研究中心

    備案號:贛ICP備2022005379號
    華網(http://www.b3q24.cn)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QQ:51985809郵箱:51985809@qq.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在线 | 欧美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 | 干干干操操操 | 日韩在线小视频 | 成人天堂 |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 |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 |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 | 日韩中文字幕欧美 | 天天干干干 | 欧美午夜网站 | 天天爽夜夜爽 | 女人洗澡一级特黄毛片 | 草久免费视频 |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在线观看 | 91av视频网站 | 久久婷综合 | 黄色免费一级视频 | 久久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入口 | 日日摸夜夜添狠狠添久久精品成人 | 中文久草| 亚洲成人精品 | 日韩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合 | 欧美成人影院在线 | 欧美拍拍视频 | 黄色网络在线观看 | 中国91视频 | 久久久亚洲一区 |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app | 黄色av免费在线 | 桃色cc| 免费看成年人视频 | 日韩精品久久一区二区 | 日韩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一级午夜一级在线观看 | 三级在线看 | 婷婷国产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