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偉人故事,十大偉人故事書
中國悠久的歷史中,充滿了那些無視常規(guī)、取得了不可能的成就并留下了不可磨滅印記的卓越人物,他們的非凡生活簡直就像爽文小說,令人難以置信。讓我們一起穿越時光,探尋這些卓越人物的傳奇故事。
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時稱趙政,史書多作秦王政或始皇帝。他是戰(zhàn)國末期秦國君主,十三歲即位,先后鏟除嫪毐與呂不韋,并重用李斯、尉繚,三十九歲時一統(tǒng)六國建立秦朝,自稱“始皇帝”,五十歲出巡時駕崩,在位三十七年。
六合之內(nèi),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功蓋五帝,澤及牛馬。——瑯邪碑(公元前219年)
后人想像中的秦始皇肖像
在歷史長河中,鮮有像秦始皇這樣具有深遠影響力和神秘性的人物。他是中國第一位皇帝,他的統(tǒng)治標志著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時刻,永遠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也在世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他在位時,統(tǒng)一了六國,建立了中國的第一個中央集權(quán)帝國,創(chuàng)立了皇帝尊號和皇帝制度,使中國進入了中央集權(quán)帝制時代。他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廢分封、置郡縣、征百越、逐匈奴、修長城、通溝渠、銷兵器、遷富豪、車同軌、書同文、錢同幣、幣同形、度同尺、權(quán)同衡等,這些改革對于中國之大一統(tǒng)、對于中國政制之創(chuàng)建、對于中國版圖之確立、對于中國民族之傳承,都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關(guān)鍵作用,對后世的中國和世界產(chǎn)生了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
秦朝疆域面積達340萬平方公里
然而,秦始皇晚年沉迷于長生之術(shù),并且大興土木,不僅修長城、開靈渠還修建阿房宮、驪山陵以及兵馬俑,繁重的徭役以及賦稅制度讓人們苦不堪言,更是導致了秦朝迅速滅亡,這也是他備受爭議的原因。有人稱他為首創(chuàng)統(tǒng)一局面的“千古一帝”,有人則稱他為專制獨裁的“一代暴君”。但無論如何,他的傳奇故事將永遠銘刻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
武曌,又稱武華姑、武媚,中國歷史上因執(zhí)掌君權(quán)而得到正史唯一承認的女皇帝。
武則天出生于唐朝開國將領武士彟家族,她在十四歲時因其美貌被選入后宮,并被封為五品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后世誤稱為“武媚娘”。唐太宗駕崩后,武則天依照后宮規(guī)矩剃發(fā)出家,然而,在唐高宗前往感業(yè)寺進香時,兩人相遇并產(chǎn)生了好感,得知這一情況后,王皇后主動請求將武則天納入宮中,以此打擊蕭淑妃。唐高宗應允了這個請求,并將武則天再度封為昭儀。
武曌像
在唐高宗統(tǒng)治期間,有傳言稱王皇后與其母柳氏請來巫師企圖詛咒武則天。盡管沒有證據(jù)證明這一說法,但傳聞傳到高宗耳中后,他對此大為震怒,并將柳氏趕出皇宮。高宗甚至有意將武則天升為一品宸妃,但遭到了一些官員的反對,最終未能實現(xiàn),然而,在后來的事件中,武則天聯(lián)絡了一些失勢的官員,并得知高宗欲廢黜王皇后并立自己為皇后的消息。最終,武則天成功地取得了大權(quán),并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皇帝。
作為女皇帝,武則天在位期間實施了一系列政治和社會改革。她加強了中央集權(quán),推行了一系列法制改革如廢除苛捐雜稅、減輕農(nóng)民稅賦等,使得唐朝經(jīng)濟繁榮、國家強盛。她的統(tǒng)治被認為是盛世唐朝的黃金時期之一。武則天的統(tǒng)治雖然備受爭議,但無可否認她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她以其非凡的智慧和決心,打破了性別壁壘,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帝。
花木蘭,是南北朝詩歌《木蘭辭》描述的一位以女扮男裝來代父從軍的傳奇女戰(zhàn)士,木蘭所處之年代、年齡、籍貫、居住地等均不可考,但花木蘭的名字卻無人不知。她是勇士的象征,也是戰(zhàn)士堅韌和不屈精神的代表。她的故事以不同的方式被贊美,包括文學、音樂,以及電影改編等。她的故事已經(jīng)傳頌數(shù)百年,并且仍繼續(xù)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辭-選段
清代赫達資所作《畫麗珠萃秀》“梁木蘭”。(梁為朝代,繪畫者認為木蘭為南朝梁人)
花木蘭作為一個普通的女子,卻心懷非凡的勇氣。當她在點兵貼中看到父親的名字被點名參戰(zhàn),卻因年邁無法再上陣時,她毅然決然地踏上了男人的戰(zhàn)場。剪去長發(fā),換上鎧甲,替父從軍,此時她已不再是一名柔弱女子,而是保家衛(wèi)國的英勇戰(zhàn)士,展現(xiàn)出令人肅然起敬的勇敢和堅韌。
北方的寒風中傳來打更聲,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zhàn)士們的鎧甲,在十年漫漫戰(zhàn)事中,花木蘭與將士們一起經(jīng)過了無數(shù)次出生入死的戰(zhàn)斗。她用堅不可摧的意志和無畏的胸襟守護著國家的安寧。她的勇氣和堅韌不拔,在戰(zhàn)場上贏得了眾人的尊敬和敬仰。而她所取得的勝利,也是對她決心和努力的肯定。得勝歸來朝見天子,雖然木蘭戰(zhàn)功為最高一等,可得到很高的賞賜。但木蘭淡泊名利不愿做尚書省的官,因為木蘭不僅僅是一個出色的戰(zhàn)士,更是一個賢孝的女兒。在戰(zhàn)場上,她時刻想著年邁的父母,心系家鄉(xiāng)。因此只希望騎上一匹千里馬,重回故鄉(xiāng)。
花木蘭作為女性力量的象征。她打破了性別的桎梏,用堅定的決心證明了女性同樣可以在男人的領域中闖出一片天地。她所展現(xiàn)出來的勇氣和毅力,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女性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目標。
如果用一個人的名字來作航標,那么鄭和二字絕對當之無愧!這個名字已經(jīng)閃耀在茫茫夜海上整整六個世紀,宛如璀璨的燈塔。這位航海先驅(qū)點燃了十五世紀文明的曙光,輝映并引領著一個時代的航路,猶如啟明星一般。他以智慧為舵,意志為槳,揚起和平的風帆,在海上漂泊二十八年、跋涉數(shù)十萬里,勇往直前,創(chuàng)造了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
鄭和艦隊下西洋的路線
在1405年7月11日,鄭和這位十歲入宮成為太監(jiān)的男子跟隨主子南征北戰(zhàn),為明成祖朱棣登基立下卓越的戰(zhàn)功。他指揮著兩百多艘戰(zhàn)船,載著超過二萬七千名英勇之士。在高聳的船桅和迎風招展的旌旗下,鄭和開啟了一段史詩般的西洋之旅。直至1433年,他的艦隊橫渡太平洋、穿越印度洋、征服大西洋,最終抵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航程涵蓋了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鄭和的航海事業(yè)已經(jīng)開始了整整八十七年后,意大利的哥倫布于1492年橫渡大西洋,抵達了他誤認為是亞洲島嶼的美洲新大陸;九十二年后,葡萄牙的達·伽馬于1497年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順著鄭和當年開辟的航線抵達印度西海岸;一百一十六年后,葡萄牙的麥哲倫穿越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那個后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麥哲倫海峽”。鄭和率先超越了整整一個世紀的腳步,領跑了世界航海探險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