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論語》,小學二年級《論語》十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p>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沒法長久安于窮困,也沒法長久處于安樂。有仁德的人能長久安于仁德,有智慧的人懂得利用和推行仁德?!?/p>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約:窮困、困厄。
沒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長久處于貧困之中,也不可以長久處于安樂之中。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安:安心,安居。
知(zhì):通“智”,智慧聰明。
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德,有智慧的人利用和推行仁德。
本章孔子從安心角度來描述仁者與不仁者的區別。孔子一輩子在推行“禮”,其核心是“仁”。那么“仁”與“不仁”的區別是什么呢?
仁和不仁區別很多,比如仁者愛人,仁者懂得仁義禮智信,保持溫良恭儉讓等。這次孔子從一個人能否安心的角度來對比,有仁德的人能夠安于窮困,也能夠安于歡樂,而無仁德之人則不然,既無法安于窮困,也無法安于歡樂。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缺乏仁德的人,心胸狹隘,急功近利,不能久安于窮困,也不能夠忍受屈辱,最后在窮困中不斷墮落。
缺乏仁德的人也沒法長久處于歡樂或者富足之中。因為歡樂和財富乃心外之物,都是過眼煙云。沉浸于外物帶來的歡樂和財富之中的人,如果沒有足夠的內修,那么時間一長,則會生出驕奢淫逸之心,最后被歡樂和財富所吞噬。
仁德之人,乃是宅心仁厚之人,內心寧靜淡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內心足夠強大,因此可以掌控歡樂和富足。歡樂和財富需要相應的仁德匹配,權力地位也是這樣,一個人如果德不配位,則必有災殃。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這是說有仁德的人安貧樂道,堅持仁德,而不會在意那些身外之物。智者有遠見卓識,能夠利用和推廣仁德,為民謀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