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可以用什么四字詞語來形容—草可以用什么四字詞語來形容它的美
站在詩人的視角,還原詩歌的畫面
《草》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此詩如何理解著記憶呢?
詩名:草。
單從一個“草”字,信息量太小,而本詩的原名叫《賦得古原草送別》。
其中,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古人在科舉考試時,凡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又稱“賦得體”。
古原:有著悠久歷史的廣闊原野,并不是具體的地名。
而題目的最后兩字“送別”,表明了這是一首送別詩。
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其作品語言優美,通俗易懂,形象鮮明,對后世影響巨大。
詩詞:
第一句:離離原上草。
字面意思:原野上長滿了茂盛的青草。
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本詩第一句,就描寫了草原一篇生機勃勃的景色,讓讀者仿佛置身于廣袤的草原之中。
第二句:一歲一枯榮。
字面意思: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枯:枯萎,榮:茂盛。
青草是一年生植物,每年都會經歷茂盛和枯萎,與第一句的“離離”相對應,寫出了青草頑強的生命力。
本句后兩字用“枯榮”,而非“榮枯”,其中大有玄機。因為“榮”在春天,“枯”在秋天,如果寫作“榮枯”,落腳點在“枯”,就是寫秋草,與當下的季節不對應,因此要寫成“枯榮”,同時“枯榮”也為下兩句的描寫埋下伏筆。
第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字面意思:野火無法燒盡滿地的野草,第二年春風吹來,大地又是一片綠油油。
這兩句詩立意深刻、氣勢十足,堪稱千古絕唱,要放在一起解讀,作者用淺顯的語言,卻導出了深刻的哲理。
這兩句是前句中的“枯榮”二字演化而來,“枯”對應的秋天的“野火燒不盡”,“榮”對應的春天的“春風吹又生”。
野草生命力頑強,只要殘留一點根須,第二年春天就能很快蔓延起來,作者正是抓住了野草的這一特征,不說斬不盡、鋤不絕,而偏偏用一個“燒”字。
為什么?
因為“野火燎原之勢”,蔚為壯觀,一瞬間,成片的枯草被燒得精光,強調了“野火”毀天滅地的力量。
但烈火再強,也無法完全燒毀土壤深處的根須,來年春風化雨,野草又能重新覆蓋大地,以“離離”之狀回答了“野火”的肆虐。
這兩句前句寫“枯”,后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取自天然,又對仗工整,寥寥幾字,寫盡了“烈火重生”的氣勢。
第五六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字面意思:遠處芬芳的野草,長滿了古老的驛道。在春天的陽光下,連綿的碧綠連接到廢棄的荒城。
芳:指野草那濃郁的香氣。侵:侵占,長滿。晴翠:草原明麗翠綠。
這兩句,作者又從三四句的聯想,寫回到眼前的實景。用“侵”、“接”二字,更寫出了野草的蔓延擴張勢不可擋,表明野草再生后,生命力更加旺盛。
第七八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字面意思:今天我又來送別好朋友,連茂盛的野草,也滿懷離別之情。
王孫:這里指作者的好朋友,萋萋:形容草盛的樣子。
最后兩句點名“送別”。
前文描寫了春回大地、芳草艾艾的“古原”景色,在這樣富有詩意的背景下,送別就顯得更加令人惆悵、難舍難分,特別是最后一句,茂密的草兒列隊目送著遠行的好友,這種擬人的描寫手法,更將“草”與“送別”自然渾成,別具一格。
“草”字飛花令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
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讓我們一起理性育兒,趕走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