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恨拿破侖嗎(法國怎么看待拿破侖)
貝多芬的交響曲作品,一般都是通過所作時間的順序進行命名的,比如說他的《第一交響曲》到《第九交響曲》。而我們這里提到的,在貝多芬完成《第八交響曲》之后所創作的一部名為《戰爭交響曲》的作品,并沒有按照以往的慣例被編入他的編號交響曲內,而是單獨把它拉了出來,成為了一部另有命名的交響曲。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命名方式,這里面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因。
1804年拿破侖在法蘭西共和國的稱帝,從此開始了專制統治,并開始發動大規模的侵略戰爭,這也使崇尚自由和共和的貝多芬,十分痛恨法國的侵略戰爭和拿破侖的暴政,對拿破侖的態度也從崇敬一下子便成了鄙視。
1812年,拿破侖攻入莫斯科敗跡后,歐洲各國聯合在一起,于1813年6月21日在維多利亞與拿破侖軍隊作戰,英國的威靈頓將軍率領英國遠征軍大破法國軍隊,從而加速了拿破侖獨裁統治的最終滅亡。
勝利的消息很快傳到了作曲家貝多芬的耳朵里,他十分為之興奮,創作靈感被威靈頓將軍的勝利所激發。正巧當時應節拍器發明者梅澤爾的邀請創作一部曲子,很快貝多芬就完成了《戰爭交響曲》初稿的創作——這也是這部作品被稱為“威靈頓的勝利”的原因。
其實《戰爭交響曲》起初只是一首再普通不過的樂曲,但是由于貝多芬當時對于拿破侖背叛革命,繼而侵略歐洲各國的行為感到極度憤慨,為了能夠將自己的這樣情緒和對勝利的喜悅傳播出去,并使其能夠以宏大的氣勢出現在音樂會舞臺上,貝多芬花了不少精力將之改編為管弦樂曲,甚至加上了“交響曲”的頭銜。
雖然說1813年是貝多芬作品非常不景氣的一年,他沒有什么恢弘大氣的作品產生,但在當時因為時代大背景的關系,《戰爭交響曲》很是“應景”的受到了人們的熱烈歡迎,也給貝多芬帶來了更高的聲譽。
此作品包括“戰爭”和“勝利交響曲”兩大部分:在前一部分,貝多芬用充滿沖突和對抗的旋律,以及充滿“味”的配器營造出了一個逼真的戰爭場面;而后一部分,主要以英國國歌《愿主保佑國王》為主調,歌頌了人們追求民主和平的偉大精神。
從歷史上人們對這部曲子的評論來看,在諸多方面,《戰爭交響曲》都算不上貝多芬交響作品中的上乘之作,很多樂評人士對《戰爭交響曲》的藝術價值也是不屑一顧,雖然貝多芬本人也承認這部作品存在不少“粗淺”的地方,但是他個人還是比較喜歡的。在1813年12月8日貝多芬作品的專場音樂會上,貝多芬親自上陣擔任指揮這部作品,沉浸在戰爭勝利歡樂中的人們也對《戰爭交響曲》表現出異乎尋常的熱情。
雖然《戰爭交響曲》和貝多芬其它交響曲深刻的思想性相比,顯得過于膚淺,但是在當時也算是紅極一時。也正是因為這部作品,使得貝多芬在維也納、甚至在歐洲大眾心中的地位再次上升到一個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