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年級古詩100首;一二年級古詩100首必背
我們花費了10天時間,細心比較了各個不同版本的小學詩詞,發現詩詞選取標準不一,很多制作是幾年前的(比如新課標155版本和另一個312版本),詩詞的選取與2023人教新版本教材差別很大(一首課本新增的《舟夜書所見》可見一斑),而且沒有明確區分課內和課外,從而容易造成背誦沒有規劃,掌握情況不清晰。
另外,新版進行了優化,如播放器移至了頁面底下,修正了之前一些樣式不美觀的地方,夜間模式字體調整,等等。
我們制作牌組的成本遠高于一些簡單堆疊材料的做法。制作時,首先考慮的是不惜成本來實現最好的資料呈現,精心整體制作,正序、倒序、隨機等先后三種校對方式來確保資料的準確性,務必帶來優質的學習體驗;在樣式風格上,我們以簡潔、層次感和不喧賓奪主為設計理念,在顏色搭配上兼顧電子設備的用眼安全,最后進行多終端字號和顏色適配測試。
這樣的制作風格和定價注定無法成為市場的“爆款”,但小而美是我們的追求,成為部分人眼中的“寶藏資料”我們已經很心滿意足。
具體請參看下面截圖。
卡牌預覽
共 321 張卡牌
以下是不經過排版的卡牌內容,非實際展示效果,僅用于了解記憶庫中的內容
年級:1上
標題:詠①鵝
作者:唐·駱賓王
詩文:鵝é,鵝é,鵝é,曲qū項xiànɡ②向xiànɡ天tiān歌ɡē。白bái毛máo浮fú綠lǜ水shuǐ,紅hónɡ掌zhǎnɡ③撥bō④清qīnɡ波bō。
注釋:①詠:用詩、詞來敘述或描寫某一事物。②項:頸的后部。③掌:指鵝的腳掌。④撥:劃動。
古詩今譯:鵝,鵝,鵝,彎曲著脖子朝天空叫著,好像在唱歌。潔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的水面上,紅色的腳掌撥動著清清的水波。
賞析:這首詩相傳是駱賓王在七歲時寫的一首詠物詩。這首詩開篇先聲奪人,“鵝!鵝!鵝!”,通過鵝的叫聲寫出鵝的聲響美。又通過“曲項”與“向天”、“白毛”與“綠水”、“紅掌”與“清波”的對比,寫出鵝的線條美與色彩美。同時,“歌”“浮”“撥”等字又寫出鵝的動態美。聽覺與視覺、靜態與動態、聲音與色彩完美結合,將鵝的形神活現而出。
知識卡片:小時候的駱賓王,住在義烏城北的一個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駱家塘。每到春天,池塘邊柳絲飄拂,池水清澈見底,水上鵝兒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駱賓王家中來了一位客人。客人見他面容清秀,聰敏伶俐,就問他幾個問題。駱賓王皆對答如流,使客人驚訝不已。駱賓王跟著客人走到駱家塘時,一群白鵝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試試駱賓王,便指著鵝兒要他以鵝作詩,駱賓王略加思索便創作了此詩。
圖片:[圖片]
音頻:[音頻]
mp3:grade0101.mp3
年級:1上
標題:江南
作者:漢樂府①
詩文:江jiānɡ南nán可kě②采cǎi蓮lián,蓮lián葉yè何hé③田tián田tián④。魚yú戲xì蓮lián葉yè間jiān。魚yú戲xì蓮lián葉yè東dōnɡ,魚yú戲xì蓮lián葉yè西xī,魚yú戲xì蓮lián葉yè南nán,魚yú戲xì蓮lián葉yè北běi。
注釋:①漢樂府:原是漢初采詩制樂的官署,后來又專指漢代的樂府詩。②可:在這里有“適宜”“正好”的意思。③何:多么。④田田:荷葉茂盛的樣子。
古詩今譯:在江南適宜采蓮的季節,蓮葉是多么勁秀挺拔。魚兒們在蓮葉之間嬉戲,一會兒嬉戲在蓮葉東面,一會兒嬉戲在蓮葉西面,一會兒嬉戲在蓮葉南面,一會兒嬉戲在蓮葉北面。
賞析:這是一首歌唱江南勞動人民采蓮時愉快情景的民歌。民歌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回旋反復的音調、優美雋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調,勾勒了一幅明麗美妙的圖畫: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荷葉,蓮葉下自由自在、歡快戲耍的魚兒,還有那水上劃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蓮的壯男俊女的歡聲笑語。多么秀麗的江南風光!多么寧靜而又生動的場景!
知識卡片:漢樂府:原是漢初采詩制樂的官署,后來又專指漢代的樂府詩。漢惠帝時,有樂府令一官,可能當時已設有樂府。漢武帝時樂府規模擴大,成為一個專設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會、宴饗時的音樂,兼管采集民間歌謠,以供統治者觀察民風,了解民情。這些采集來的歌謠和其他經樂府配曲入樂的詩歌即被后人稱為樂府詩。
圖片:[圖片]
音頻:[音頻]
mp3:grade0102.mp3
年級:1上
標題:畫
作者:唐·王維
詩文:遠yuǎn看kàn山shān有yǒu色sè①,近jìn聽tīnɡ水shuǐ無wú聲shēnɡ。春chūn去qù花huā還hái在zài,人rén來lái鳥niǎo不bù驚jīnɡ②。
注釋:①色:顏色,也有景意。②驚:吃驚,害怕。
古詩今譯: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聽水卻沒有聲音。春天雖然過去,卻依舊有許多花草爭妍斗艷,人走近,鳥卻依然沒有被驚動。
賞析:這是一首畫作欣賞詩,從詩中的描述來看,畫中有山、水、花、 鳥,這些都是典型的中國畫題材。作者通過文字的描述,把一幅本是靜止的畫變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卷軸:蒼翠的山、流動的水、綻放的花、歡鳴的鳥,一派鮮活的景象,把讀者引入了無限的遐想之中。全詩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律,其實正是暗中設謎,寫出了畫的特點。本詩表達了詩人對畫中美好事物的向往。
知識卡片:本詩是一首謎語詩。謎語詩由于涉及人體、服飾、器具、勞動、游戲、動物、植物等多方面的內容,因而能傳播各種各樣的知識。又由于它主要運用的是寓意描寫法,因而還能鍛煉和開發人的智力,培養人們的想象力與聯想力,以達到解除疲勞、娛樂身心的目的。謎語詩詩體的特點,主要不在恢宏平正、氣勢磅礴,而在于回環曲折、妙趣橫生。
圖片:[圖片]
音頻:[音頻]
mp3:grade0103.mp3
年級:1上
標題:憫①農(其二)
作者:唐·李紳
詩文:鋤chú禾hé②日rì當dānɡ午wǔ,汗hàn滴dī禾hé下xià土tǔ。誰shéi知zhī盤pán中zhōnɡ餐cān③,粒lì粒lì皆jiē辛xīn苦kǔ。
注釋:①憫:憐憫。這里有同情的意思。②禾:指谷類植物。③餐:熟食的通稱。
古詩今譯: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身上的汗水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賞析:本詩一開頭就描繪出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里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和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知識卡片:據說,有一年夏天,李紳回故鄉亳州探親訪友,恰遇浙東節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經亳州,二人是同榜進士,又是文朋詩友,久別重逢,自然要盤桓一日。這天,李紳和李逢吉攜手登上城東觀稼臺,二人遙望遠方,心潮起伏。李紳被田野中農民勞作的景象所感動,寫下了《憫農》二首。
圖片:[圖片]
音頻:[音頻]
mp3:grade0104.mp3
年級:1上
標題:古朗月行(節選)
作者:唐·李白
詩文:小xiǎo時shí不bù識shí月yuè,呼hū作zuò①白bái玉yù盤pán。又yòu疑yí瑤yáo臺tái②鏡jìnɡ,飛fēi在zài青qīnɡ云yún端duān。
注釋:①呼作:稱作。②瑤臺: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古詩今譯:小時候不認識月亮,把明月叫作白玉盤。又懷疑月亮是瑤臺仙人的明鏡,飛在夜空的云彩中間。
賞析:詩人用浪漫主義手法,借助豐富的想象和神話傳說,表現出兒童時期對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認識。以“白玉盤”和“瑤臺鏡”作比喻,生動地表現出月亮的形狀、顏色和月光的皎潔可愛,使人感到新穎有趣。“呼”“疑”這兩個動詞,傳達出兒童的天真爛漫之態,寫出了月亮初升時逐漸明朗和宛若仙鏡般的景致。
知識卡片: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他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和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中汲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詩風。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圖片:[圖片]
音頻:[音頻]
mp3:grade0105.mp3
年級:1上
標題:風
作者:唐·李嶠
詩文:解jiě①落luò三sān秋qiū②葉yè,能nénɡ開kāi二èr月yuè③花huā。過ɡuò④江jiānɡ千qiān尺chǐ浪lànɡ,入rù竹zhú萬wàn竿ɡān斜xié⑤。
注釋:①解:能夠。②三秋:農歷九月,指秋天。③二月:農歷二月,指春天。④過:經過。⑤斜:傾斜。
古詩今譯:風能吹落秋天的落葉,能吹開春天的鮮花。風刮過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賞析:這是一首描寫風的小詩,它是從動態上對風的一種詮釋和理解。如果把詩題蓋住,這首詩就是一則謎語,這是此詩的一大妙處。風是無形的,風又是實在的,我們看不到風,卻能感受到風。秋風能掃盡落葉,春風能吹開鮮花,風能激起千層浪,風能吹得萬竹斜。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的風,在作者筆下變得形象生動,讀后仿佛滿紙都是颯颯的風聲。
知識卡片:李嶠(644—713),唐代詩人,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李嶠對唐代律詩和歌行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與影響。他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并稱“文章四友”。
圖片:[圖片]
音頻:[音頻]
mp3:grade0106.mp3
年級:1下
標題:春曉①
作者:唐·孟浩然
詩文:春chūn眠mián不bù覺jué曉xiǎo②,處chù處chù聞wén啼tí鳥niǎo③。夜yè來lái風fēnɡ雨yǔ聲shēnɡ,花huā落luò知zhī多duō少shǎo④。
注釋:①春曉:春天的早晨。曉,天剛亮的時候。②不覺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③啼鳥:鳥的啼叫聲。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古詩今譯:春天睡醒不覺天已大亮,到處都是鳥兒清脆的叫聲。回想昨夜的陣陣風雨聲,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賞析:這首詩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作,詩人抓住春天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聯想,描繪了一幅春天早晨絢麗的圖景,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題,寫春睡的香甜。次句即景,寫悅耳的春聲,也交代了醒來的原因。第三句轉為寫回憶,末句又回到眼前。全詩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
知識卡片: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不曾做官,又被稱為孟山人。詩與王維并稱“王孟”。其詩清淡,長于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
圖片:[圖片]
音頻:[音頻]
mp3:grade0107.mp3
年級:1下
標題:贈汪倫①
作者:唐·李白
詩文:李lǐ白bái乘chénɡ舟zhōu將jiānɡ欲yù行xínɡ,忽hū聞wén岸àn上shànɡ踏tà歌ɡē②聲shēnɡ。桃táo花huā潭tán③水shuǐ深shēn千qiān尺chǐ,不bù及jí汪wānɡ倫lún送sònɡ我wǒ情qínɡ。
注釋:①汪倫:李白在桃花潭結識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這首詩就是贈給他的。②踏歌: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著拍子。③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涇縣西南。
古詩今譯:李白乘舟將要離別遠行,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賞析:本詩是李白游歷桃花潭時寫給當地好友汪倫的一首留別詩,表達了汪倫對李白的真摯深厚的友情。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想象豐富奇特,雖僅二十八字,卻是李白詩中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詩的前兩句敘事:先寫要離去者,繼寫送行者,展示一幅離別的畫面。這兩句詩使讀者仿佛見到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詩的后兩句是抒情,潭水已“深千尺”,還不及汪倫與李白的情誼深,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知識卡片:桃花潭,位于安徽涇縣以西40千米處,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因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句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而名揚天下。
圖片:[圖片]
音頻:[音頻]
mp3:grade0108.mp3
年級:1下
標題:靜夜思
作者:唐·李白
詩文:床chuánɡ前qián明mínɡ月yuè光ɡuānɡ①,疑yí是shì地dì上shànɡ霜shuānɡ。舉jǔ頭tóu②望wànɡ明mínɡ月yuè,低dī頭tóu③思sī故ɡù鄉xiānɡ。
注釋:①明月光:明亮的月光。②舉頭:抬頭。③低頭:形容沉思的神態。
古詩今譯: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賞析:全詩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的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抒發了作者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前兩句寫詩人在客居他鄉的特定環境中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后兩句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蒙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
知識卡片:月亮,在古代詩歌中是思鄉懷遠的傳統意象。月,不只是一種自然景物,也是一種情感,一種思想的載體。詩人懷念家園、親人和朋友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傳遞。
圖片:[圖片]
音頻:[音頻]
mp3:grade0109.mp3
年級:1下
標題:尋隱者①不遇②
作者:唐·賈島
詩文:松sōnɡ下xià問wèn童tónɡ子zǐ,言yán師shī采cǎi藥yào去qù。只zhǐ在zài此cǐ山shān中zhōnɡ,云yún深shēn不bù知zhī處chù。
注釋:①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中的人。②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古詩今譯:蒼松下,我詢問年少的學童。他說,師父已經去山中采藥去了。他還對我說,師父就在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霧繚繞,不知他的具體行蹤。
賞析:本詩首句寫尋者問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話。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詩中以白云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尋者對隱者的欽慕高仰之情。
知識卡片:翻開中國歷史,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很多知識分子都把成為隱士作為自己最終的歸宿。塵世太流俗,官場太黑暗,這是文人歸隱的原因或者借口。他們不想與世俗同流合污,他們要堅守知識分子的原則和良心,他們要守候自己高貴的精神家園。于是,他們選擇了歸隱。
圖片:[圖片]
音頻:[音頻]
mp3:grade0110.mp3
年級:1下
標題:池上
作者:唐·白居易
詩文:小xiǎo娃wá撐chēnɡ小xiǎo艇tǐnɡ①,偷tōu采cǎi白bái蓮lián②回huí。不bù解jiě藏cánɡ蹤zōnɡ跡jì,浮fú萍pínɡ③一yí道dào開kāi。
注釋:①艇:船。②白蓮:白色的蓮花。③浮萍:水生植物,橢圓形的葉子浮在水面,葉下面有須根,夏季開白花。
古詩今譯:一個小孩兒撐著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蓮回來。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賞析:這首詩寫一個小孩兒偷采白蓮的情景。從詩中的小主人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通過動作和心理描寫,刻畫了一個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小孩兒形象。
知識卡片: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在文學上,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他的詩語言通俗。和元稹并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
圖片:[圖片]
音頻:[音頻]
mp3:grade0111.mp3
年級:1下
標題:小池
作者:宋·楊萬里
詩文:泉quán眼yǎn①無wú聲shēnɡ惜xī②細xì流liú,樹shù蔭yīn照zhào水shuǐ愛ài晴qínɡ柔róu③。小xiǎo荷hè④才cái露lù尖jiān尖jiān角jiǎo⑤,早zǎo有yǒu蜻qīnɡ蜓tínɡ立lì上shànɡ頭tóu⑥。
注釋:①泉眼:泉水的出口。②惜:愛惜。③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風光。④小荷:指剛剛長出水面的嫩荷葉。⑤尖尖角:初出水面還沒有舒展的荷葉尖端。⑥頭:上方。
古詩今譯:泉眼悄然無聲是因舍不得細細的水流,樹蔭倒映水面是喜愛晴天和風的輕柔。嬌嫩的小荷葉剛從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調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頭。
賞析:這首詩作者運用豐富、新穎的想象和擬人的手法,細膩地描寫了小池周邊自然景物的特征和變化。第一句寫小池有活水相通。次句寫小池之上有一抹綠蔭相護。第三句寫小荷出水與小池相伴。第四句寫蜻蜓有情,飛來與小荷為伴。整首詩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知識卡片: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水(今屬江西)人。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名,被稱為“南宋四大家”。其詩早年學“江西詩派”,后來由師法前人到師法自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誠齋體”。詩歌多吟詠自然景物,善于捕捉稍縱即逝的細節,語言通俗明暢,幽默詼諧。
圖片:[圖片]
音頻:[音頻]
mp3:grade0112.mp3
年級:1下
標題:畫雞
作者:明·唐寅
詩文:頭tóu上shànɡ紅hónɡ冠ɡuān不bú用yònɡ裁cái①,滿mǎn身shēn雪xuě白bái走zǒu將jiānɡ②來lái。平pínɡ生shēnɡ③不bù敢ɡǎn輕qīnɡ④言yán語yǔ⑤,一yí叫jiào千qiān門mén萬wàn戶hù開kāi。
注釋:①裁:裁剪,這里是制作的意思。②將:助詞,用在動詞和來、去等表示趨向的補語之間。③平生:平素,平常。④輕:隨便,輕易。⑤言語:這里指啼鳴,喻指說話,發表意見。
古詩今譯:雄雞頭上的紅色冠子不用特別剪裁就很漂亮,它身披雪白的羽毛雄赳赳地走來。它平生不敢輕易鳴叫,它叫的時候,千家萬戶的門都打開了。
賞析:《畫雞》是一首題畫詩,描繪了公雞的威武,寫出了它的高潔。本詩把雞這種家禽的神態氣質和報曉天性展現得淋漓盡致。它平時不多說話,但一說話大家都響應,由此表達了詩人的思想和抱負。從此詩還可看出詩人“不避口語”的寫詩特點,富有兒歌特點。
知識卡片: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自號六如居士,吳縣(今屬江蘇)人。明代著名的畫家,詩人。致力于繪畫,兼善書法與詩文。他作詩別具一格,不拘成法,多用口語,敢于突破格律限制,大膽表達真情實感。為“吳中四才子”之一。有《六如居士全集》。
圖片:[圖片]
音頻:[音頻]
mp3:grade0113.mp3
年級:2上
標題:梅花
作者:宋·王安石
詩文:墻qiánɡ角jiǎo數shù枝zhī梅méi,凌línɡ寒hán①獨dú自zì開kāi。遙yáo②知zhī不bú是shì雪xuě,為wèi③有yǒu暗àn香xiānɡ④來lái。
注釋:①凌寒:冒著嚴寒。②遙:遠遠地。③為:因為。④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古詩今譯:墻角有幾枝梅花,正冒著嚴寒獨自開放。為什么遠看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香氣。
賞析:這首詩沒有描寫梅花的枝葉和花朵的形態,而是著意寫它的潔白如雪,長在墻角但毫不自卑,遠遠地散發著清香。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高潔品性的贊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暗香”點出梅勝于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魅力。王安石變法失敗,被迫辭職,十分孤獨,但他仍倔強地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這首詩正是以動人的藝術形象表達了作者這種思想品格。
知識卡片: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王安石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主張“發富民之藏”以救“貧民”,富國強兵,進行全面改革,而反對者謗議不斷。熙寧七年(1074年)春,天下大旱,饑民流離失所,王安石被罷相。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再次被罷相,此時他心灰意冷,放棄了改革,后退居鐘山。此時作者孤獨的心態和艱難的處境與傲雪凌霜的梅花有著共通的地方,因此寫下此詩。
圖片:[圖片]
音頻:[音頻]
mp3:grade0201.mp3
年級:2上
標題:小兒垂釣
作者:唐·胡令能
詩文:蓬pénɡ頭tóu稚zhì子zǐ①學xué垂chuí綸lún②,側cè坐zuò莓méi③苔tái④草cǎo映yìnɡ⑤身shēn。路lù人rén借jiè問wèn⑥遙yáo招zhāo手shǒu,怕pà得dé魚yú驚jīnɡ不bú應yìnɡ人rén。
注釋:①稚子:小孩子。②垂綸:釣魚。綸,釣魚用的絲線。③莓:一種野草。④苔:苔蘚植物。⑤映:遮映。⑥借問:向人打聽。
古詩今譯:一個頭發蓬亂的小孩子正在學釣魚,他側身坐在青苔上,綠草映襯著他的身影。遇到有人問路,他老遠就招著小手,不敢大聲應答,唯恐魚兒被嚇跑。
賞析:本詩描寫一個小孩子在水邊聚精會神釣魚的情景,通過細節描寫,極其傳神地再現了兒童那種認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前兩句著重寫小兒的體態,后兩句著重寫小兒的神情。全詩從形、神兩方面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垂釣小孩的形象。
知識卡片:胡令能(785—826),唐代詩人,河南中牟人,隱居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管城區圃田鄉)。家里貧窮,年輕時以修補鍋碗盆缸為生,人稱“胡釘鉸”。他的詩語言淺顯而構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濃,現僅存詩4首。
圖片:[圖片]
音頻:[音頻]
mp3:grade0202.mp3
年級:2上
標題:登鸛雀樓①
作者:唐·王之渙
詩文:白bái日rì②依yī③山shān盡jìn,黃huánɡ河hé入rù海hǎi流liú。欲yù窮qiónɡ④千qiān里lǐ目mù,更ɡènɡ上shànɡ一yì層cénɡ樓lóu。
注釋:①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永濟市,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②白日:太陽。③依:依傍。④窮:盡。
古詩今譯:太陽依傍山巒漸漸西沉,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賞析:這是一首登高望遠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白日依山盡” 寫山,“黃河入海流”寫水。詩人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 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而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畫面寬廣遼遠。“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更上一層樓”,站得更高一些。
知識卡片:王之渙(688—742),唐代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至絳(今山西絳縣)。王之渙講究義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的樂工制曲歌唱,以擅長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傳世之作僅六首詩。
圖片:[圖片]
音頻:[音頻]
mp3:grade0203.mp3
年級:2上
標題:望廬山①瀑布
作者:唐·李白
詩文:日rì照zhào香xiānɡ爐lú②生shēnɡ紫zǐ煙yān,遙yáo看kàn瀑pù布bù掛ɡuà前qián川chuān。飛fēi流liú直zhí下xià三sān千qiān尺chǐ,疑yí是shì銀yín河hé落luò九jiǔ天tiān③。
注釋:①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②香爐:即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因形似香爐且山上經常籠罩著云煙而得名。③九天:古代傳說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層。
古詩今譯: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的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在山前。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為是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賞析: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詩的前兩句從大處著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致地描寫瀑布。“飛流”表現瀑布凌空而出,噴涌飛瀉。“直下”既寫出巖壁的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極力夸張,寫山的高峻。詩人這樣寫覺得還沒把瀑布的雄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于是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說這“飛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一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知識卡片:廬山,又名匡山、匡廬,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內。廬山以雄、 奇、險、秀聞名于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廬山” 這個名字,最早見于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河渠書》里的“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一句。廬山的美景吸引了許多文人騷客,李白一生到九江來了五次,總共寫了二十多首有關九江和廬山的詩。開元十四年,李白第一次登上廬山香爐峰時,面對雄偉壯觀的廬山瀑布,寫下了《望廬山瀑布》。
圖片:[圖片]
音頻:[音頻]
mp3:grade0204.mp3
年級:2上
標題:江雪
作者:唐·柳宗元
詩文:千qiān山shān鳥niǎo飛fēi絕jué①,萬wàn徑jìnɡ②人rén蹤zōnɡ③滅miè。孤ɡū④舟zhōu蓑suō笠lì⑤翁wēnɡ,獨dú釣diào寒hán江jiānɡ雪xuě。
注釋:①絕:無,沒有。②萬徑:虛指,指千萬條路。③人蹤:人的腳印。④孤:孤零零。⑤蓑笠: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編成的帽子。
古詩今譯:群山中的鳥兒飛得不見蹤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江面孤舟上有一位披著蓑衣戴著斗笠的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釣。
賞析:詩人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位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中運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選擇千山萬徑人鳥絕跡這種最能表現山野嚴寒的典型景物,描繪天寒地凍的圖景;接著勾畫獨釣寒江的漁翁形象,借以表達詩人在遭受打擊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緒。
知識卡片:《江雪》這首詩作于柳宗元謫居永州期間(805—815)。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集團發動的永貞革新運動,推行內抑宦官、外制藩鎮、維護國家統一的政治措施。但由于反對勢力的聯合抵制,改革很快失敗,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流放十年,實際上過著被管制、軟禁的“拘囚”生活。險惡的環境壓迫,并沒有把他壓垮。在政治上無法施展才能,他就把人生價值和理想志趣,通過詩歌來加以展現。這首詩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圖片:[圖片]
音頻:[音頻]
mp3:grade0205.mp3
年級:2上
標題:夜宿①山寺
作者:唐·李白
詩文:危wēi樓lóu②高ɡāo百bǎi尺chǐ,手shǒu可kě摘zhāi星xīnɡ辰chén③。不bù敢ɡǎn高ɡāo聲shēnɡ語yǔ④,恐kǒnɡ⑤驚jīnɡ天tiān上shànɡ人rén。
注釋:①宿:住,過夜。②危樓:高樓,這里指山頂的寺廟。③星辰:對天上的星星的統稱。④語:說話。⑤恐:唯恐,害怕。
古詩今譯:山上寺院的樓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樣子,人在樓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這里,不敢大聲說話,唯恐驚動了天上的仙人。
賞析:此詩運用了極其夸張的手法,描寫了寺中樓宇的高聳,表達了詩人對古代廟宇工程藝術的驚嘆以及對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首句正面描繪寺廟樓宇的峻峭挺拔和高聳入云。“危”與“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組合,生動形象地將山寺屹立山巔、雄視寰宇的非凡氣勢淋漓盡致地描摹了出來。次句以極其夸張的技法來烘托山寺的高聳云霄。三、四兩句,“不敢”寫出了作者夜臨“危樓”時的心理狀態,詩人站在樓頂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在這兒都不敢大聲說話,唯恐驚動了天上的仙人。
知識卡片:這首《夜宿山寺》,一般認為是李白的作品,是他在湖北省黃梅縣所作,寫的是黃梅縣蔡山峰頂寺。但也有不同看法。《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3月所刊載的李德書的文章《李白〈上樓詩〉與〈題峰頂寺〉〈夜宿山寺〉考辨》認為,李白在湖北省黃梅縣所寫的詩是《題峰頂寺》,詩句是:夜宿峰頂寺,舉手捫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圖片:[圖片]
音頻:[音頻]
mp3:grade0206.mp3
年級:2上
標題:敕勒①歌
作者:北朝民歌
詩文:敕chì勒lè川chuān②,陰yīn山shān③下xià。天tiān似sì穹qiónɡ廬lú④,籠lǒnɡ蓋ɡài四sì野yě⑤。天tiān蒼cānɡ蒼cānɡ⑥,野yě茫mánɡ茫mánɡ⑦。風fēnɡ吹chuī草cǎo低dī見xiàn⑧牛niú羊yánɡ。
注釋:①敕勒:民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②川:平川、平原。③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④穹廬: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⑤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⑥蒼蒼:青色。⑦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⑧見:同“現”,顯露。
古詩今譯:遼闊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陰山下,天空仿佛圓頂帳篷,廣闊無邊,籠罩著四面的原野。天空深遠無邊,原野一望無際。風兒吹過,牧草低伏,顯露出原來隱沒于草叢中的眾多牛羊。
賞析: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發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敕勒川,陰山下”,這簡潔的六個字,透顯出敕勒民族雄強有力的性格。“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這兩句承上面的背景而來,極言畫面之壯闊,天野之恢宏。“天蒼蒼,野茫茫”,作者運用疊詞的形式,極力突出天空之蒼闊遼遠、原野之碧綠無垠。“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描繪出殷實富足、其樂融融的景象。這首詩歌具有鮮明的游牧民族色彩,具有濃郁的草原氣息。
知識卡片:北朝民歌:公元四到六世紀,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處在鮮卑、 匈奴等少數民族的統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齊、北周等五個政權,歷史上稱為“北朝”。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漢語記錄的作品,這些歌謠風格豪放剛健,抒情爽直坦率,語言質樸無華,表現了北方民族英勇豪邁的氣概。
圖片:[圖片]
音頻:[音頻]
mp3:grade0207.mp3
我是季老師,美國訪問學者,研究方向之一是智慧教育,歡迎大家點擊頭像,首頁關注有更多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干貨,我只想組織一個不一樣的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分享社群,讓大家實實在在有收獲且不浪費時間,誠心歡迎和邀請您和朋友,共同分享各類經過驗證的教育等資源。
加入我們國際愛學習社群,可以一起聯系老師開通,感興趣的關注并加入我們社區,v+x+( =>::::: dreamflier【務必注明頭條anki詩詞】::::: <=)+v+x,一起討論分享經過驗證的各類國際教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