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書我快樂三分鐘演講稿_《我讀書我快樂》的演講稿
各位領導,同事,廣大青年朋友們:
大家晚上好!根據安排,我就這次活動的主題談談自己的感悟,與大家共勉,講的不好的地方請大家多多包涵。
閱讀是貫穿我們一生的事情,大家可以坐下來靜靜地聊一聊閱讀的話題,我覺得是件很快樂的事情,大家對比下以前求學和現在工作后的情形,是不是很容易生出“好讀書時不好讀書,好讀書時不好讀書”的感慨。
有人可能會說,讀了書又怎樣,過陣子又忘記了,不是等于白讀?其實人生沒有白讀的書,每一本都會融進你的血肉,就像吃飯,小時候吃了什么早忘記了,但卻是它們形成了今天的自己。如蘇轍所說:早歲讀書無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
天馬行空的面上聊了聊閱讀的作用、意義,再來說一說怎樣有效閱讀吧!我覺得有用的閱讀需要三個層面的支撐。即博學、精研、致用,三者有機統一,遞進式共融共生。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非學無以廣才,讀書的初始階段,應當有“海納百川,不擇細流”的博大胸懷,兼容并蓄,才有可能厚積薄發,百倍努力后,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培根在《論求知》中說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強調了知識廣博的重要性,閱讀的越多越廣越久,“腹有讀書氣自華”的氣質越容易表現出來。
人的一生只有短短的幾萬天,黃金階段如果從15歲開始算到65歲的話,更是不足兩萬天,知識每天都以幾何級倍數爆炸式地增長,我們窮盡一生,或許也只能在某個學科的細分領域有所成就,時間就這么多,精力就這么多,為了有所成就,我們不能貪大求全,而應有所側重,瞄準自己感興趣的某一領域,持續性地鉆研,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曾國藩在他的《家書》里形象的說過,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功夫到了,總能喝上甘甜的泉水的。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的再多,再深,它歸根到底要服務于現實需要,是要能幫助主人改變思維方式,解決實際問題的,否則,再經典的書也是浪費,再滿腹經綸也是“兩腳書廚”,古人談學習的五個方面,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最后的落腳點也是行,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知行合一,才是閱讀的最根本要求和最高的境界,所以我們的閱讀,要把有字的閱讀和無字的閱讀都結合起來,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越讀越深,越讀越透,在有字和無字的人生里暢游,逐漸達到“大閱讀”的境界。
好,我的發言就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