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短的質量標語大全(質量標語八個字)
原創 宋荊漢 質量與創新
在質量崗位人員,我面試和認識的應該有幾百人了,但認為這個崗位工作苦逼和不被重視的比例,遠超其他崗位的同事。我記得在中興工作時,公司組建新質量部門時,我拉一位非常有能力的資深質量人員一起“共謀大事“,但這位兄弟說:“在質量崗位上,干的太寒心了。轉到目前在產品崗位后,這輩子再也不想回去干質量了。” 讓我也心有戚戚,質量工作難做啊!
大家最為推崇的質量管理大師,克勞斯比,當時在企業中,職業發展也算成功,但發現自己待遇卻是企業各CXO中最低的時候,也是心生不甘,自己出來創辦學院,傳播質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轉為咨詢培訓了。
但無論是大會小會,或者領導講話、還有各類貼在墻上的所謂經營理念,大家經常又會看到和聽到,“質量第一”,這種似乎政治正確的說法。而且,包括質量人員和其他業務人員,在眾多的培訓中也被教育成,”言必稱質量第一,實際不是“,這種口是心非的人。質量在實際企業環境中可能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重要,遇到事情沒有必要。
作為正常的邏輯,如果 質量第一 真是每個企業應該遵循第一的經營哲學,那么沒理由大部分人會對此無感啊。
我也可以梳理一下會發現,很多大家用來證明質量很重要的案例,比如:汽車召回、航天飛船事故、降落傘、當然還有三星手機電池事故、以及一個BUG在越后期發現成本越高。在早期也提到很多以質量取勝的企業案例,比如:三星、基亞、摩托羅拉、日韓本企業的崛起。
其實,我們從中可以發現,質量第一或者質量優先性,實際是有其行業特點和企業產品生命周期特性的。
如果,企業銷售出去的產品質量比較差,輕則被吐槽,重則退貨,為提高客戶滿意度,企業必須提高質量。但企業為提高質量所付出的代價超過銷售收益時,這個產品沒有商業價值,同樣無法銷售。從企業經營層面看,質量本身可以視為風險成本,當提升質量需要成本超越風險成本時,質量可能被維持或者改善停滯。
德魯克說,企業最核心的兩項職能是 營銷和創新,而非質量管理。why?因為,質量本身也并非獨立存在的,必須依附于業務,現有業務后有業務的好壞或者業務的評價于是就有了,質量管理。創造客戶和持續獲取利潤,才是企業最本源的目標,而質量可以視為風險,是經營的限制條件本身也可以視為成本,而非企業最終追求的目標。當企業把質量視為第一時,只能說明企業當前風險已經非常大,把關鍵約束因素作為第一目標。這時,對企業來說可能并非好事。
當這樣來看待質量管理的地位時,才顯得更為符合實際的社會環境。由此也可以推斷,風險越高的領域或行業,對質量或者風險的管控越是重視。對于質量人員的意義在于,質量工作一定要以經營目標為導向,而不能以質量專業的目標為導向。質量服務經營,而不可能高于經營。質量目標,顯然要與其他目標進行平衡而不是真正的第一。
下圖的這個標語,我認為就很貼切。
當然,現在質量管理內涵外延也有所不同。現在時代變化比較快,產品同質化嚴重,因此,對客戶滿意提升,可能不可能僅僅靠產品或者服務,交期、價格、服務都會影響客戶滿意度,但在這幾個約束因素中如何才能平衡好,就需要經營的全局觀。這時的質量,就會與經營決策產生重疊。因此,在2015版的ISO9001標準中,明顯出現 質量與經營 重合的傾向。當然,對于質量管理要求和人員需要掌握的知識也提出更高要求。當質量上升為經營時,質量才是真正當之無愧的第一。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質量與創新》,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