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深層含義—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寓意
首先,要明確這篇文章是給誰寫的?范仲淹《岳陽樓記》文首寫道:“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篇首是對滕子京主政的肯定,但實際上范仲淹并沒有去過岳陽樓,其實這是一種官場的客套詞而已。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范仲淹的心境是比較悲涼的。范仲淹自己也因為慶歷新政的失敗,被貶鄧州,官場失意,前途黯淡,同為官場淪落人,有一知己,尤為珍貴,所以在結(jié)尾處又寫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言。
其中有一句名言,成為后世文人修身律己的座右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這句話出現(xiàn)在《岳陽樓記》的最后一段,我們知道,一般的文章最后肯定是對友人的期望和勉勵,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現(xiàn)在這里,有其必然性,也有更深層次的意義。
范仲淹強調(diào)自己對修身齊家的感悟,“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是在說自己,但從文章的結(jié)構(gòu)和這句話出現(xiàn)的位置來看,更深層次的,是對朋友一種含蓄的勉勵,也是一種提醒。滕子京的身份是主政一方的官員,胸懷理想,志存高遠,能力突出,又與范仲淹同命相連,惺惺相惜,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尤其是官員,主政一方,誘惑很多,陷阱也很多。不以物喜,物是什么?官員身邊的物,我們不難猜想,這個物,是財物。所謂官員,見財物則喜。范仲淹是在委婉含蓄的提醒朋友,作為主政一方的官員,要潔身自好,不要貪戀財物而損害自己的發(fā)展前途。不以己悲,則是提醒友人不要因為被貶斥到落后荒涼的地方(巴陵),就懷憂喪志,妄自菲薄。
至于我們通俗理解的事物、景物,實際是并沒有理解范仲淹的良苦用心,所謂良藥苦口,是當頭棒喝,也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誘。每個做官的人,都應(yīng)當志存高遠,潔身自好,才能成為一名百姓心中合格的“父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