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里四次寫雪的作用—祝福文中四次寫到雪景
《祝福》是我們高中階段學習一篇非常重要的小說,這篇小說幾乎可以囊括所有高考小說類的閱讀題型,讀懂這篇小說,準確回答關于這篇課文的題目,就可以遷移運用回答其他小說的相關題目,所以這節課請大家一定要認真思考,積極回答,并且做好筆記。
這篇小說的題目是“祝福”,那么何謂祝福呢?
“祝福”是舊時浙江紹興一帶曾經流行過的一種迷信習俗。每當舊歷年底,地主和有錢人家舉行年終大典,殺雞、宰鵝、買豬肉,并將三牲煮熟作為“福禮”,恭請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謝他們保佑當年“平安”,并祈求來年幸福。
在學習這篇小說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有關小說的常識。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你所知道的小說的常識有哪些?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了解小說的常識:
定義:小說是以刻畫典型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的環境的描寫來反映復雜的社會生活一種文學體裁。
小說的三要素:(1)人物(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2)情節(線索、發展)(3)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人物描寫方法:語言、肖像、行動、心理、神態、正、側面描寫、細節描寫等
情節的構成:(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敘述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平敘
看來大家對于小說的知識真的了解的不少呢,那么我們讀完一篇或者一部小說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呢?
能夠大致復述小說的主要情節。
1、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祥林嫂,那么現在就請大家再次快速瀏覽《祝福》這篇小說,然后試著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復述一下祥林嫂的故事。
指生復述。
參考:祥林嫂年表
到魯鎮以前: 在衛家山和比自己小十歲的丈夫結婚,后來沒有了丈夫
到魯鎮元年 :二十六七歲,冬初逃到魯鎮做工,很勤勞。祝福時很忙
到魯鎮二年 :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魯鎮三年 :衛婆子說她交了好運,阿毛兩歲。
到魯鎮四年 :賀老六死。
到魯鎮五年 :春天阿毛被狼銜去。秋天到魯鎮,年底祭祀時很閑。
到魯鎮六年 :祝福時柳媽建議她捐門檻。
到魯鎮七年: 秋天捐門檻。冬天祭祀,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到魯鎮八年 :頭發花白,記憶尤其壞。
到魯鎮九年: 被趕出魯四老爺家,淪為乞丐。
到魯鎮十三年: 問我三個問題,死亡。
這位同學復述的非常完整而清晰,但是我們的課文是不是按照這樣的順序寫得呢?(不是)
那么《祝福》情節結構是如何安排的呢?
1、小說的序幕和結局:從開頭——“至此也聯成一片了”。寫祝福景象、魯四老爺和祥林嫂的凄然死去。
2、故事的開端:從“她不是魯鎮人”——“于是祥林嫂事件便告終結,不久也就忘卻了”。寫祥林嫂初到魯鎮,表現祥林嫂的勤勞善良。
3、故事的發展:從“只有四嬸”——“從此以后,四嬸也就再也不提起祥林嫂”。寫祥林嫂被迫改嫁。
4、故事的高潮:從“但有一年的秋季”——“那我可不知道”。寫祥林嫂再到魯鎮。
5、故事的尾聲:最后一段。寫祝福的景象和我的感受。
你發現這篇小說采用了哪種敘述順序?倒敘。大家結合這篇課文思考一下采用倒敘有什么作用?
(1)設置懸念,吸引讀者興趣。(情節安排)
(2)渲染悲劇氣氛,反襯人物悲劇命運(氣氛)
(3)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連在一起,形成強烈的對比,突出反封建的主題。(表現主題)
小說中常常以第一人稱“我”來進行敘述,本文的“我”不是主人公,根據你的閱讀體驗,“我”是怎樣一個人?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小說第一人稱的常見作用:
1.有可能是小說的線索人物,通過我的見聞感受串聯小說情節,使文章更具真實性,拉近了與讀者距離。
2.便于抒發“我”的心理感受和情感。
3.事件的參與者,可能會推進小說情節的發展。
4.主人公遭際命運的見證人。
5.作為次要人物烘托主要人物的某種形象特點。
6、使敘述的情節更加集中,更好地表現或者揭示小說的主題。
答題模式:分點概括+具體闡釋
參考答案:(1)“我”是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形象。祥林嫂的一生悲慘遭遇,正是通過“我”的所見所聞來展現的。因此,“我”既充當小說中的線索,又是整個故事的見證者。(2)作者通過“我”的所見所聞來結構文字,展開情節,增強故事的真實感。(3)通過“我”的所感,來抒發感情,發表議論,以增強作品的感染力,深化中心思想。(4)“我”憎惡魯四老爺,有鮮明的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我”同情祥林嫂,但對她臨死提出的問題只作了含糊的回答,是為了不增加末路人的苦惱。“我”的這種回答方式,自然有其善良的一面,但同時顯出了“我”的無能為力。
知識儲備:你對封建思想了解多少?
1、提倡婦女守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2、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維護封建秩序,提倡婦女要遵循“三綱五常”、“三從四德”
(三從:指女子未嫁從父,已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即品德、辭令、儀態、女工)。泛指封建禮教壓迫、束縛婦女的道德規范。)
3、血緣制也是封建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魯四老爺對祭祀非常重視,而已經是“罪人”的祥林嫂,不配在儀式中扮演哪怕是最小的角色。
1、小說三次寫祥林嫂的外貌,每次都不同,請結合小說內容進行具體分析,并說明這樣刻畫人物外貌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我”在河邊最后一次見到祥林嫂,祥林嫂是“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這是全文倒敘開頭處第一次描寫祥林嫂,實際上卻是祥林嫂一生時序中的死前的最后一次外貌描寫:比五年前大見蒼老,頭發花白程度跟年紀不相稱,面容黑瘦,表情麻木,再加上乞丐的衣著,這一切暗示著,祥林嫂的處境不僅不如第一次到魯家(那時不幸卻還健壯),而且不如第二次再到魯家時了(那時悲慘但尚有生氣)。這時肉體被摧垮,精神也已死亡了。這個倒敘開頭外貌描寫的是不幸的頂點,為讀者造成一個欣賞的懸念,引導讀者深入下文。
第二次:“我”在魯家第一次看到祥林嫂,恰在祥林嫂夫死出逃,初到魯家時,
“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手腳都壯大,又只是順著眼,不開一句口。”
這第二次外貌描寫,刻畫的是自然時序中大家最早見到的祥林嫂——為死去的祥林穿孝,不幸,但年輕,順從沉默、健壯能干,在魯家暫時安了身,這段已點出遭遇的不幸,但也暗示著抗爭的希望,所以盡管勞作辛苦,她卻“口角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
第三次:祥林嫂被從魯家搶走賣到山里,夫死子亡后又回到魯家,“我”第二次見到祥林嫂時的樣子是
“她仍然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這第三次外貌描寫,穿孝的衣著和頭飾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臉色和眼光今不如昔了。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打擊接踵而來,經過了抗爭她還是回到了不幸的中國上。
(關于祥林嫂眼睛的刻畫,魯迅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要極儉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出他的眼睛。提醒學生關注祥林嫂眼神的變化:1、初到魯鎮——順著眼——安分2、再到魯鎮——順著眼,眼角帶著淚痕——再受打擊,內心痛苦3、講阿毛故事——直著眼——精神有些麻木4、捐門檻——分外有神——又有希望5、不讓祝福——失神、窈陷——再受打擊6、行乞——眼珠間或一輪——麻木7、問有無靈魂——忽然發光——一絲希望)
三次描寫突出了眼神的細節,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對以祥林嫂為代表的勞動婦女的迫害和摧殘。三次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外貌描寫對反封建的主題起到了見微知著、畫龍點睛的作用。
2、祥林嫂第二次講阿毛時的講述與第一次基本一樣,那是不是可以刪除?
不可以。
①基本重復的講述,表明阿毛之死對祥林嫂的打擊之大。
②兩次作用不同:第一次著重表現祥林嫂的痛苦自責;第二次是希望得到大家的安慰和同情。
③講述時的狀態不同:第一次還能“抬起她沒有神采的眼睛來”,第二次卻是不管別人的音調和笑容如何,她只是“直著眼睛”講,表現了祥林嫂精神的麻木和內心的空虛。
3、結合課文分析歸納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她有千千萬萬勞動婦女的共性:勤勞、善良、安分、蒙昧、受封建禮教思想毒害很深,也有其獨特的個性:頑強、倔強,敢于反抗。但在舊社會她不但不能爭得一個做人的起碼權利,反而成為一個被踐踏、遭迫害、受鄙視而終甚至于被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提示,抗爭的表現:1、山中出逃,做工魯鎮——敢于直面封建婦道、孝道,維護自我尊嚴2、改嫁中的“出格”行為——對婆家為她安排的命運的反抗3、傾其所有捐門檻,洗刷“污穢”——追求人的平等權利4、死前問我鬼神——對天經地義的神權的質疑)
魯四老爺:
你覺得魯四老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請結合課文分析?
大罵新黨——思想僵化 維護封建禮法。
壽”字和“事理通達心氣和平”的對聯——道貌岸然虛偽。
皺眉,討厭祥林嫂是個寡婦;“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話可說呢。” “可惡!然而……”;告誡四嬸,不讓祥林嫂在祝福時沾手。死后罵她是個“謬種”——認為她不吉利,支持婆家把她搶回,自私偽善,冷酷無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自覺維護者。——認為她不吉利,支持婆家把她搶回,自私偽善,冷酷無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自覺維護者。
魯四老爺的書房:
作者為什么要著意描寫魯四老爺的書房?
參考示例:1、顯示年底實情 2、提供擴展趣味 3、展示社會環境 4、生成留白藝術
5、增加情節波瀾 6、與“我”構成對比 7、揭示人物本質 8、表達作者情感
9、體現選材特點 10、彰顯剪裁匠心
周作人在《書房一角。原序》中對書房有一段深刻的論述:“從前有人說過,自己的書齋不可給人家看見,因為這是危險的事情,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這話是頗有幾分道理的,一個人做文章,說好聽話,都并不難,只一看他所讀的書,至少便掂出一點斤兩來了。”那么我們通過魯四老爺的書房來看看他的“心思”和“斤兩”:“講理學的老監生”魯四老爺到老也還只讀理學方面的入門書,看來沒有什么高深的學問;《康熙字典》是“未必完全”的,基本是擺設,平時也不讀什么書;以理學家自命卻懸掛道教活神仙陳摶老祖的大“壽”字,思想實在比較混亂,他究竟在信仰什么呢?
最耐人尋味的是書房中的那副對聯。一副掛在書房,一副“松松的卷了放在長桌上”,一個細節表現出魯四老爺的慵懶和頹唐。“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平聲字收尾,應該是那副對聯的下聯,上聯是“品節詳明德行堅定”,可見魯四老爺是將這副對聯作為座右銘的。稍后在寫到祥林嫂于祝福前夕死去時,魯四老爺卻一點也不“心氣和平”。火氣十足,一再罵人。“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個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說話是“且走且高聲”的。理學家是重視胸襟和涵養的,魯四老爺的惱怒表現和“心氣和平”形成鮮明的對比。縱觀魯四老爺的言行,“通情”何在,哪見“達理”,他的表面操守與現實做人大相徑庭,標榜名義與實際行動相去甚遠,事理通達“只是個幌子”,“心氣和平”也是個騙局。
2、你覺得柳媽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請結合課文分析?
臉上已經打皺,眼睛已經干枯,可是還要給地主去幫工——受壓迫的勞動婦女。
對祥林嫂改嫁時留下的頭上的傷疤采取奚落的態度,善意地為祥林嫂尋求贖罪的辦法,救她跳出苦海,結果適得其反。
她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淵,對自己的不幸無知無覺,還把更不幸的人當做自己的慰藉和娛樂,對祥林嫂最后的精神崩潰給了毀滅性的一擊。
3、魯 鎮 的 人 們
對于她的故事,開始是同情,很快就感到厭煩,常打斷她的話,走開去,后來還故意用別的孩子去逗引她,戳她的痛處,對她進行嘲弄。
人們把祥林嫂的故事當做情節悲慘的戲劇來觀賞,好奇心得到滿足之后,就再也沒有同情和眼淚,只有厭煩和鄙視,嘲弄和戲笑。這是徹骨的冷漠,失去良知的麻木,令人戰栗的炎涼。魯鎮的人們最終成為冷漠、殘忍的看客和無意識的兇手。
文章的開頭,我問短工祥林嫂的死因,短工淡然的回答:怎么死的?——還不是窮死的。但是經過我們深入地探究,窮死僅僅是她死因的表象,真正把她逼上死路的是當時的政權、族權、夫權、神權,是當時吃人的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
正如丁玲所言: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把她往死里趕,是一樣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人世間的慘事,不慘在狼吃阿毛,而慘在禮教吃祥林嫂。
知識積累:
自然環境:1、點明故事的時間地點
2、渲染…氣氛/營造…氛圍/奠定…感情基調
3、烘托人物的心情/性格。
4、推動情節發展/行文線索
5、深化了文章…主題。
社會環境:交代故事的時代背景/介紹人物身份/揭示人物命運的社會根源/突出文章主題
探究:1、小說中祝福景象屬于社會環境描寫,請結合文本思考它們的作用
(1)開頭描寫鎮上各家準備“祝福”的情景。這一情形與祥林嫂在孤獨無援中凄涼死去的情形構成鮮明對比,增強了悲劇色彩。
這段描寫是一幅生動的年底祝福的風俗畫,展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國農村的世態風情:階級關系依舊風俗習慣依舊,人們的思想意識依舊。一句話,封建勢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對農村的統治依舊。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根源,預示了祥林嫂悲劇的必然性。
(2)描寫魯四老爺家祝福情景。這種典型環境的描寫對祥林嫂悲劇性格的體現起著強化作用。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時候也就是祭祀,這回她卻清閑了。”是魯四老爺不準她在祭祀時沾手,在四嬸的一聲聲“祥林嫂,你放著罷!”的喝令下,她只得“疑惑的走開”。祥林嫂的“疑惑”既是對封建思想的自發反抗,又是她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悲劇性的體現,同時也是為她后來去捐一條贖“罪”的門檻的鋪墊。
(3)描寫魯四老爺家冬至祭祖時的情景。當祥林嫂捐了門檻后“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時,四嬸大聲一喝:“你放著罷,祥林嫂!”“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燭臺,只是失神的站著。”祥林嫂由“失神”而“膽怯”,而“呆坐”,而“頭發也花白起來了”,全是因她在“祝福”時不能沾手,雖然她用“歷來積存的工錢”捐了門檻,仍然是一個“謬種”!這就是對魯四老爺憑著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路的深刻揭露,也是祥林嫂悲劇性的具體體現。這種環境描寫,強化了祥林嫂悲劇的必然性。
(4)結尾通過“我”的感受來描寫祝福景象,深化了小說的主題,同時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應,使小說結構更臻完善的作用。
2、請探究小說中自然景物描寫的深刻寓意,以及對表現人物的作用。
參考答案:自然環境描寫以寫“雪”為主,在文中總共有四次。
第一次是作者初到魯鎮時:“天色愈陰暗了,下午竟下起雪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滿天飛舞……將魯鎮亂成一團糟。”此處作者著力寫雪的大而亂,象征魯鎮祝福前夕的忙亂,也渲染“我”心緒的煩亂,為“我明天決計要走”作鋪墊。
第二次是在“我”聽聞祥林嫂死訊后:“雪花落在積得厚厚的雪褥上面,聽去似乎瑟瑟有聲,使人更加覺得沉寂。” 這一段對描寫烘托祥林嫂死的凄慘悲涼,也襯托當時“我”深夜神傷的孤寂悲憤。
第三次是在祝福前夕,祥林嫂不能參與祭祀,“除燒火之外,沒有別的事……坐著只看柳媽洗器皿”,而柳媽拿她尋開心,文中看似漫不經心地插入一句:“微雪點點的下來了。”這其實是暗示柳媽的話即將帶給祥林嫂帶來巨大的心理陰影,起到暗示情節發展的作用。
最后一次出現在結尾:“我在蒙朧中,又隱約聽到遠處爆竹聲聯綿不斷……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市鎮。”文末再次描寫雪的大而猛,寄托作者對亡靈最沉重的哀悼,將其最大的哀痛顯示于讀者面前,這種感情與祝福時家家戶戶的歡樂喜慶格格不入,強烈的反差帶給讀者強烈的藝術震撼,深化了文章的悲劇主題。
文中有關“雪”的描寫給全文抹上濃烈的悲劇色彩,也在讀者在心中投下沉重的悲劇陰影,從而大大深化了文章的悲劇主題。
知識積累:小說標題的一般作用——
1.以人物為題,比如:《橋邊的老人》《丹柯》《怪人》《孔乙己》……
作用:①突出人物形象;②展開故事情節;③緊扣中心,突出主題。
2.以物象為題,比如:《面包》《半張紙》《魔盒》《變色龍》《項鏈》……
作用:① 表層含義,深層含義(象征,寄托某種情感)②線索,貫穿全文;③懸念,引發聯想,吸引讀者;④中心,突出文章主題。
3. 以事件為題,比如:《范進中舉》《林黛玉進賈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作用:①突出主要故事情節;②緊扣中心、突出主旨。
4.以時間、地點、環境為題,比如:《在烈日和暴雨下》《第9車廂》《晚秋》《祝福》《荷花淀》……
作用:①交待時間、地點、環境②線索、懸念;③象征、雙關;④主題、人物、情節 。
理解小說標題的內涵及作用題目要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解題:
(1)思維模式:
①標題是否交代時間、地點、環境;②標題是否設置懸念,吸引讀者。③標題是否是小說的線索;④標題是否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務;⑤標題是否推動了情節的發展或推動了故事情節的轉折;⑥標題是否一語雙關,是否對主題的表現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2)答題模板:
理解標題內涵:一是具體的意思(文中具體的××,即表層含義);二是與主題相關的意思(即深層含義)。
標題的作用:①……②……③……
思考:小說為什么要以“祝福”為題?
①祝福”是全文故事發展的線索,貫穿始終。
②“祝福”為塑造祥林嫂的性格提供了典型環境。
③祥林嫂出現在祝福之夜,亦死于祝福之夜,突出了主題,又使文章結構謹嚴。
④題目是“祝福”,內容是祥林嫂的悲慘遭遇,富人的“福”和窮人的“苦”兩相對照,深化了小說的主題。
概括主題的基本格式:
這篇……(或文本)通過對……的記敘(或描寫),反映了(表現了)……精神;歌頌了(贊揚了)……品質;揭示了(揭露了)……實質(罪行、問題)。
《祝福》通過描寫祥林嫂悲劇的一生,表現作者對受壓迫婦女的同情,對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無情揭露。
探究:祥林嫂在祝福的年關悲慘地死去,但是小說的結尾卻這樣寫“只覺得天地圣眾歆享了牲醴和,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預備給魯鎮人們以無限的幸福。”這句話,既是理解祥林嫂的關鍵,也是理解小說主旨的關鍵,請結合全文進行分析。(8分)
(1)祝福》結尾段描寫與開頭的場景描寫前后呼應,渲染了熱烈的祝福氣氛,同時反襯出祥林嫂慘死的悲涼。
(2)祥林嫂死的慘象和天地圣眾“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的氣氛,形成鮮明的對照,深化了對封建禮教本質的揭露,同時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應,使小說結構更臻完善的作用。
(3)著眼于聽覺,輔之以幻覺,由近而遠,由實而虛。封建社會的?神?永遠是站在富人一邊的,它帶給窮人的永遠是無盡的苦難;富人們歡樂的祝福掩蓋了窮人的斑斑血淚和垂死掙扎。含蓄而憤怒地控訴了封建社會的吃人本質。
八、結語: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
春日之時,丈夫死亡,初春之時,被迫改嫁,暮春之時,痛失愛子,迎春之時,一命歸天。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春天是幸福、生機、希望的象征,魯迅匠心獨運,讓祥林嫂的每次悲劇發生都是在春天。以強烈的對比,暗示祥林嫂的悲劇命運。
最后,老師用自己寫下的幾句詩,作為這節課的結束語:
春之繁華,阻擋不了殘酷命運的凋謝
在封建社會的漫漫寒冬
女人的命運注定蜷縮在春天的千里之外
爆竹的余香和魯鎮盛大的祝福
總也掩蓋不了餓狼吃人的社會現實
阿毛不能躺回媽媽的心窩
祥林嫂也飛不回阿毛天真爛漫的童年
飛不進春天的草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