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的歷史典故簡介-蜂蜜歷史
認識蜜蜂,大概是五六歲的時候。
我的老家在渭河邊上,應該是離渭河最近的小村莊,從家里走到河岸要不了幾分鐘,入眼所見的不止是黃濁渭水,還有大片大片的河灘沙土地。
春夏坐船,秋冬搭橋,那些場景早已經看不到了,但是會永遠留存在記憶深處,一群在渭河灘里瘋大的孩子,他們的孩子終究遠離了那片田野...
咳咳,有點跑偏了。
油菜花開了,養蜂人在河岸邊支起帳篷放蜂,小孩們去河灘玩耍時會抓蜜蜂,撕張作業紙疊成夾子套在指頭上,朝著油菜花上的小蜜蜂伸出魔爪,松開之后再舔一舔紙夾子,真甜。
后來,我爸買了瓶蜂蜜回來,用大可樂瓶那種塑料瓶裝的,這種瓶子在農村用途廣泛,無論是家里釀了醋要裝醋,還是去河灘下地干活要裝水,幾乎都是家家必備的容器之一。
呃呃,好像又跑偏了。
我對那瓶蜂蜜最大的印象是有結晶,聞起來的味道也不是太好,如果用現在的經驗評判,這種蜂蜜的常見問題有兩個:一是喂糖,二是水分,這些問題放在當前依然是重災區。
接下來的十幾年沒吃過蜂蜜,可能是和辣咸酸的個人口感有關,直到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了,國企工資不高但是福利還可以,拿著發的購物卡去逛超市,買的第一個商品就是蜂蜜。
一瓶好像是二十多塊錢,那時候晚上去廠區的操場跑步,跑完步回來沖上一大杯蜂蜜水喝,除了甜也沒什么其他香味,用現在的經驗來看絕對是濃縮蜜,如今白送給我都不會吃的。
自從辭職以后,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就再也沒買過蜂蜜。
晃蕩多年回到老家,無意間發現本地蜂產業的輝煌歷史,當時毫不猶豫的選擇了這行,健康養生也好,文史相關也罷,反正對學了四年的專業都沒這么熱愛,或許也是冥冥之中的歡喜吧。
這一干就是八年,從大型原料廠家到瓶裝蜜廠家,有些沒有招聘計劃是我硬找上門的,逐漸知道了蜂蜜原來分十幾種,造假從八十年代就開始了,還有蜂蜜行業自我革新的難度...
其實我現在所做的事情,曾經給很多蜂企老板都提過,規模大點的只是保留蜂蜜業務,重點轉移到房地產等新行業上了,規模小點的要從加工轉到天然,經營層面的跳躍可能會傾覆。
你以前說矛好,現在怎么又夸盾好?
如果想把蜂蜜做好,那么注定是做不大的,僅僅這一點就會讓很多人搖擺,但是這一點又是天然食材的基本屬性,相比意蜂蜜的體量和混亂程度,我出來之后只做傳統的木桶土蜂蜜。
沒品牌,沒渠道,誰來買你的蜜?所以秦嶺一白開始寫歷史人物了,寫秦嶺深山養蜂故事了,蜂蜜科普系列文章也有十來萬字了,無路可走之下走出來的這條路,沒成想差點讓自己變了一個人。
土蜂蜜的源頭是二十多戶山民,今年的蜜賣完了就等明年割新蜜,歷史人物逐漸越寫越深,他們也在告訴我草蛇灰線伏脈千里,自然山野和古往今來相交融,讓一顆浮躁的心變得平和而寧靜。
起承轉合,真心感謝各位助緣。
對于以后的想法也很簡單,畢竟自己只是一個個體戶,爭取覆蓋的山里人家再多些,賣蜂蜜是我們共同要面對的生活,蜜友也好,文友也罷,來寶雞了都可以帶你們過去轉轉。
蜂蜜改變了我,我也要給蜜蜂做點什么,一年多沒有好好寫蜂蜜系列了,也沒有同行罵我拆臺了,我也明白所得即所念了,就讓不同的事物在各自軌道上運行吧,陰和陽都屬于天道的運行范疇。
蜂蜜史話系列正式開啟,目前想著是分為兩大模塊,一是蜜蜂人文的歷史變遷,二是蜂蜜問題的具體答疑。不少朋友建議做視頻或者直播,秦嶺一白已經懶散隨性了,還是沿用文字來表述吧。
文字有味,可以搭建出多重感受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