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每一段的解析_荷花淀有幾段
馬岱平
【摘 要】本文以作家孫犁的《荷花淀》為例,詳細分析了作品中的各種精彩的比喻,《荷花淀》中獨特的比喻、詩化的語言,給我們以美的藝術的享受。
【關鍵詞】孫犁;《荷花淀》;比喻
《荷花淀》是高中教材的一篇傳統篇目,是“荷花淀派”作家孫犁的代表作。對于《荷花淀》這篇小說,以往的教學大都著重從分析其思想性及其理性主題入手,從而盡量去挖掘其政治意義和意識形態價值。這樣的分析顯然有些過于簡單化地靠向理性意義而又過于明顯地將其理性意義極度膨脹,所以也就自然忽略了對其藝術性的充分把握和進一步認識。
孫犁在《荷花淀》中用了很多精彩的比喻。有明喻,有暗喻,有借喻,還有博喻(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云彩上)。可以說比喻的各種形式都用到了,靈活多變。特別是他充分考慮了比喻的對象,注重喻體的選擇,做到因時、因地、因人設喻,非常契合,可謂天衣無縫。
一、因時設喻
因時設喻,就是緊緊圍繞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抓住時代特征來設喻。
只曉得,每年蘆花飄飛葦葉黃的時候,全淀的蘆葦收割,垛起垛來,在白洋淀周圍的廣場上,就成了一條葦子的長城。
故事發生激烈殘酷的抗日戰爭這樣一個關系著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全國人民奮起殺敵,白洋淀人民也不例外。作者把全白洋淀收割后的蘆葦垛,比成一條長城。長城本就是用來御敵的工事,用在這里正符合當時的抗戰大背景。
那一望無邊擠得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墻鐵壁一樣。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來,是監視白洋淀的哨兵吧。
說到荷葉和荷花,我們自然會想到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里將荷葉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將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在這里,孫犁沒有將荷葉和荷花比作這些,而是把荷葉比作“銅墻鐵壁”,荷花比作“監視白洋淀的哨兵”。這也是根據當時的形勢而設喻。
因時設喻,不只是全民在抗日,連荷花淀的荷葉、荷花和蘆葦也都成了戰士,成了御敵的鋼鐵長城,參與到這場關系民族存亡的戰斗中了。
二、因地設喻
因地設喻,即是根據故事發生的特定地域具有的特點,或者是那里特有的東西來設喻。如山之高、海之大、漠之廣等。
幸虧是這些青年婦女,白洋淀長大的,她們搖得小船飛快。小船活像離開了水皮的一條打跳的梭魚。
荷花淀這一片廣闊的水域,人們常年生活在此,與水為伴,船是平時生活必備工具,所以駕輕就熟。而梭魚則是她們生活中常見之物,因此以梭魚來比喻她們搖得小船飛快,就近取喻,非常契合,如比作陸地上的脫韁的野馬,就不好。
女人們到底有些藕斷絲連。過了兩天,四個青年婦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藕斷絲連”,本是個普通的成語,用來指男女之間情思難斷。但用在這里,卻非常貼切,荷花淀當然少不了產藕,極富有地方色彩,富有荷花淀的風味,而且十分準確地表現這些女人對丈夫的懷念。
“梭魚”和“藕”在荷花淀是隨處可見的,在小說中,孫犁用它們來設喻,就讓人感到十分自然,一點也不覺得別扭。
三、因人設喻
所謂的因人設喻,就是根據比喻對象的性別、年齡、身份或職業等不同,則其所具有的一些特點也有別來設喻。
她們從小跟這小船打交道,駛起來,就像織布穿梭、縫衣透針一般快。
幾個青年婦女把掉在水里又撈出來的小包裹,丟給了他們。戰士們的三只小船就奔著東南方向,箭一樣飛去,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煙波里。
同樣是用來說船駕得快,但文中針對不同的人,用到了不同的喻體。說女人駕船快像織布穿梭、縫衣透針,男人則像離弦之箭。這里,作者就抓住了不同人的不同特點,女人因為經常織布穿梭、縫衣透針,所以拿來作比;而男人則常與箭為伴,故用來比。如把二者對換,則顯得有點不倫不類了。
19世紀英國文學家王爾德說過:“第一個把女人比作鮮花的是天才,第二個是庸才,第三個是蠢材。”這就說明比喻要有創新,不能人云亦云。比喻的運用,能讓句子更生動形象,一個好的比喻更是能化腐朽為神奇,而一個好的句子更是有賴于一個優秀的作家。孫犁就是這樣一個優秀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還有很多這樣精彩的句子。
如水生告訴水生嫂自己參軍那一段:
水生小聲地說:“明天我就到大部隊上去了。”
水生沒有和妻子商量就報名參軍,怕妻子責怪,心里有些忐忑不安,所以“小聲”地說話。
女人的手指震動了一下,像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這里是個細節描寫,看上去沒有直接描寫人物的心里活動,實際上卻是含蓄地描寫了。作者通過這個細微的地方來反映人物的內心活動。丈夫要去大部隊,女人肯定是不舍和不愿的,他的話給她的內心帶來了震動(手指震動了一下)。可是她心里知道,丈夫是為了保衛這美麗的家鄉,因此他不得不去。所以她沒有表現出她的不愿,而是掩飾了自己的內心,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從這一個小細節就可以看出她的深明大義和她對丈夫的理解。
孫犁在長達六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能取得如此成就,在于他始終不渝地把“文學是追求真善美的,宣揚真善美的”作為自己創作的最終目的。細細品讀《荷花淀》,那獨特的比喻、詩化的語言,讓我們清晰地感受到荷花淀散發出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