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讀后感600字初一_傅雷家書讀后感500初一
來源:王勇老師工作室
【編前按語】
林語堂說:“讀書,可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識見,養性靈”。
錢鐘書說:“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只是郵差”。
普希金說:“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廣泛而深遠”;
毛姆說:“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讀書是保持,唯有讀書,才能讓我們無論何時都能保持心靈寧靜,自清自醒。讀書是遇見,也只有讀書,能讓我們于繁華虛浮中遇見更好的自己,歷久彌新。
讀書之于教師,更似呼吸之于生命,甘霖之于大地。一個教師如果不讀書,貧瘠的思想將無法去觸碰靈魂,偏頗的認知也無法去塑造人生。
“讀書是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經之路,讀書可以讓我們走得更穩更遠。大家要堅持閱讀,要廣泛閱讀。”這既是工作室主持人王勇老師對我們的希望更是要求。為此,工作室全體成員假期間開展了高質量的讀書交流活動,這里我們將陸續分享大家的讀書隨感,以互相學習,借鑒交流。
【讀書隨感】
親情是一本讀不完的書
—— 讀《傅雷家書》有感
銀川市實驗中學 劉羽
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的《目送》中有這樣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讀完《傅雷家書》,我被傅雷夫婦對傅聰樸素而深沉的愛所感動。無論是傅雷夫婦和傅聰,還是朱自清和父親,亦或是天下更多的父女母子,這份濃濃的親情就像一本讀不完的書,值得每一位父親、母親、子女用心讀、用情品、用愛表達。
一百多封家書,十二年時間,《傅雷家書》貫穿了傅聰出國學習、演奏、成名到結婚生子的成長經歷。傅雷夫婦對兒子的藝術、生活、戀愛、婚姻、訪學、育兒等不同方面,都提供了寶貴的建議,給遠在異國的傅聰給予了全方位的精神鼓勵和慰藉。
在親情的維系中,良好的溝通是父母和孩子之間互為信任的基礎。在《傅雷家書》中,傅雷夫婦發自內心地愛孩子,毫無保留地和孩子真誠交流的話語無處不在。“老想到五三年正月的事,我良心上的責備簡直消釋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這些念頭整整一天沒離開我的頭腦,只是不敢向媽媽說。人生做錯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寧!真的,巴爾扎克說得好: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1954.1.18 /1.19晚)傅雷以平等的態度尊重孩子,真誠地承認錯誤,這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偉大的父親,感受到了一份濃濃的父愛。父母在孩子面前有必要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嗎?傅雷的做法已經給出了答案。孩子是獨立的個體,關愛他,尊重他,接納他,用平等的方式交流、傾聽,即使父母有做的不妥的地方,及時糾錯,孩子也一定會理解并會很快淡化事情本身所帶來的影響。
“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1954.1.30 )世上的小確幸有很多,作為父母,最大的幸福莫過于能和自己的孩子處成朋友,在很多時候能達到精神層面的共鳴。傅聰在接受采訪時說,每次收到家書,讀到字里行間溢滿濃濃的牽掛和叮嚀時,他總會淚流滿面。這份感動來自于彼此真誠的交流,真摯情感的付出。反觀當下,一些家庭的親子關系劍拔張,一些父母在羨慕別人家孩子的同時,是否也能放下父母的高姿態,換位思考,平等交流,用心陪伴,那么互相成全也就有了實現的可能。
“行前必須把帶去的衣服什物記在‘小手冊’上,把留京及寄滬的東西寫一清賬。”(1954.6.24)“大衣和圍巾一同脫在衣帽間,手要垂直,人要立直,手吃飯時要平放在桌面上,出臺謝幕表情要溫和……”(1954.8.16)傅雷對孩子的愛細微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他及時關注孩子的變化,用心給出建議。在通訊不發達的時代,一封家書對一個人、一個家庭的意義是重大的。聯系當下,每一個家庭每天發生的事情都稀松平常,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普通至極,有的只是用樸素溫和的話語傳遞親情。但我們的身邊也不乏一些父母沒有真正走進孩子內心,沒有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有忙于工作和孩子交流少的父母,有為了所謂的關愛孩子而扮演了缺少人情味的“虎爸虎媽”角色的父母,也有只熱衷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對其他的事情不聞不問的父母……靜下心來思考,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也許他們所要的并不是這些。那父母是否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打開和孩子交流的心門呢?
“作為父母,你不必成為孩子的鎧甲,卻可以成為孩子鍛造鎧甲的底氣;也不必永遠撐傘,為孩子抵擋風雨,但要賦予他笑對風雨的勇氣。”的確,尊重孩子,真誠地和孩子交流,大膽地表達對孩子的愛,敢于承認成年人的不足,做個積極學習的充滿正能量的家長,這些也許都會幫助父母走近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讓彼此都能感受到那份濃濃的親情,感受到親情帶來的溫暖。親情像一本讀不完的書,需要我們每個人用心讀,用情品,用愛表達。
【作品介紹】
《傅雷家書》是傅雷、朱梅馥、傅聰創作的書信集,編者是傅敏。《傅雷家書》最早出版于1981年,《傅雷家書》的出版是當時轟動性的文化事件,多年來一直暢銷不衰。它是傅雷夫婦在1954年到1966年5月 [1] 期間寫給兒子傅聰和兒媳彌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編輯而成。
這些家書開始于1954年傅聰離家留學波蘭,終結至1966年,傅雷夫婦文革中不堪凌辱,雙雙自盡。十二年通信數百封,貫穿著傅聰出國學習、演奏成名到結婚生子的成長經歷,映照著傅雷的翻譯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運起伏。傅雷夫婦非常細心,兒子的信都妥善收藏,重點內容則分類抄錄成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