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改變一個人的成語_環境改變人的詞語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孫丑上》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孟子·離婁上》
求:尋求。諸:“之于”的合音。反省自己的過失,加以改正,而不責怪別人。
作為射手,講求仁之道。射箭時,要求射手本人身心端正,身心端正后才把箭射出。射不中,不怨別人比自己優勝,反而應自我反思。孔子說:“君子間沒有什么可爭的事情。如果爭的話,必定是比試射術。比試前,互相謙恭有禮;比試完畢,也是如此,大家相互敬酒,即使比試也符合君子相處之禮。”
這是關于射箭的禮儀:射箭的時候,必須先端正自己的姿勢,一切姿勢預備好之后才發射。如果沒有射中目標,也不可以埋怨技術勝于自己的人,應該反過來檢討自己,再加強改進。
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應該要先要求自己,找出自已本身的缺點,努力加以改正,只有抱持這種態度,才能夠把事情做好。而能夠這么做的人,我們就說他能“反求諸己”。
作家漢斯說,當壞事發生的時候,人們總是試圖找一個清晰而簡單的理由去責怪別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歸咎于人的本能。”
海涅曾說:“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引咎自責;反躬自省;一日三省;嚴以律己;閉門思過。
怨天尤人;怨天怨地;苛求于人。
反求諸己→己饑己溺→溺愛不明→明于治亂→亂碰亂撞→撞頭磕腦→腦瓜不靈→靈丹圣藥→藥店飛龍→龍斷之登→登高履危→危迫利誘→誘秦誆楚→楚歌四起→起根發由→由中之言→言能踐行→行跡可疑→疑團莫釋→釋車下走→走漏風聲→聲勢赫奕
反求諸己→己饑己溺→溺心滅質→質非文是→是是非非→非此即彼→彼何人斯→斯文掃地→地平天成→成團打塊→塊然獨處→處士橫議→議論風生→生不逢時→時異勢殊→殊涂一致→致遠任重→重溫舊業→業峻鴻績→績學之士→士死知己→己饑己溺→溺心滅質→質非文是→是非得失→失林之鳥→鳥聲獸心→心如木石→石火風燈→燈蛾撲火→火上弄冰→冰天雪地→地狹人稠→稠人廣眾→眾攻→攻城掠地→地廣人稀→稀世之珍→珍羞美味→味如雞肋
禹是我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后人稱他為大禹,有偉大的禹的意思。
有一次,有扈氏的起兵人侵,夏禹派他的兒子伯啟抵擋。他們在一個叫甘澤的地方打了一仗。結果,伯啟戰敗了。伯啟的部下很不甘心,一致要求再戰。
伯啟卻說:“不用再戰了, 我的地盤不比他小,我的兵馬也不比他弱,結果我被打敗了。這是什么緣故呢?這必定是我的德行比他差,我教導部屬的方法不如他。我要從自己身上找出弊病,并努力加以改正才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從此,伯啟立志發憤圖強,每天天剛亮就起來工作,吃的飯菜不講求美味,穿的衣服只重樸素,愛護百姓,尊重有品德的人,任用有才干的人。這樣經過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來侵犯,反而心甘情愿地歸順了伯啟。。
---漢·司馬遷《史記·夏本紀》
蘇東坡大家都知道,不用多言。
佛印禪師(1032-1098),宋代云門宗僧。法名了元,字覺老,俗姓林,饒州浮梁(舊屬江西省鄱陽郡,今屬江西省景德鎮市)人。三歲能誦《論語》、諸家詩,五歲能誦詩三千首,長而精通五經,風韻飄逸,稱為神童。
有一天,佛印禪師與蘇東坡同游靈隱寺,來到觀音菩薩的像前,佛印禪師合掌禮拜。
忽然,蘇東坡問了一個問題,“人人皆念觀世音菩薩,為何他的手上也和我們一樣,掛著一串念珠?觀世音菩薩念誰?”
佛印禪師:“念觀世音菩薩。”
蘇東坡:“為何亦念觀世音菩薩?”
佛印禪師:“他比我們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王蒙:君子反求諸己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一件事情辦好了,一個機遇出彩了,一樣成績成功與彰顯了,靠的是什么呢?
一件麻煩擋路了,一個不實的說法給你抹了黑,一個你本來認為你做起來必成無疑的差事,你沒有機會了,你受到誤解或冷遇了……怎么辦呢?
孔子說,如果你是君子,機遇來了,你首先要考慮自己準備好了沒有,自己的德行、學識、本領、功夫,過不過硬,能不能勝任乃至游刃有余?你有哪些不足短板需要立即彌補乃至“惡補”、需要調整匡正、需要充實提高?你需要沉下心來,端正態度,給自己出、留作業;而絕對不允許心浮氣躁、自吹自擂、得意洋洋、皮毛賣弄、謀取私利。一切機遇、一切成績,是光耀,也是危殆,是階梯,也是陷阱,不容你掉以輕心、形式過場、坑人坑己。
遇到不順、失利,君子會先想到自己的責任,自己不可能完全沒有的缺失、失誤,大意失荊州、昏招出洋相,然后總結經驗教訓: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你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屢敗屢戰,步步提高,爭取改進。
而如果是小人呢?好事壞事,他想到的是背景,是他人,是一切借助權勢幸運關系學,是人為地拔高自身,是緊跟貴人以求援手。小人本人沒有一技之長,不學無術,手里不出活兒,還要伸手討要,因人成事,厚顏少恥,磨磨唧唧,不知自重。
小人的世界觀也是“求諸人”三個字。沉浮上下,成敗利鈍,功過是非,在小人看來,都決定于背景運氣他人關系學。好事成就,都是夤緣時會、攀附高枝,三親六故、山頭同鄉、利益輸送的果實。而壞事出錯碰壁,則是輕忽得罪、八字荒唐、拜謁非人、懷玉不遇的結果。我這里沒有用“懷才不遇”的成語,因為小人們自己也知道,他們無才,他們確實無才無善可陳。而他們的“玉”,不過是鉆營投機的鬼機靈而已。小人的特點,是除了不在自己的德性知識、業績修養、踏實苦干上使勁以外。什么都吭哧吭哧,邪勁用足,廢話說夠,一事無成,徒添丑態。
那么應該怎樣做才是君子之風呢?這方面的意思,傳統文化中多以“反求諸己”四個字來表達。反過來說,小人是求諸人的,人生在世,對環境,對他人,對出身,對領導,對部屬,乃至對原籍、原校、父母師友、對天時地利人和,都會嘖有煩言,嘟嘟囔囔,自己各方面越差,不滿就愈多。小人的一切挫折,他們都歸咎他人。
“反求諸己”為什么是君子的特色呢?能擔當、能自謙、能改過、能學習、能提高、能操作,不論做什么,靠自己的真人品、真本事、真奉獻。即使在困難條件下乃至在逆境下,仍然堅持行有益有用之事,做有益有用之人,說有益有用之話,讀有益有用之書;能堅持、能再戰、能勝利,能面對真實、嚴于律己;不怨懟、不消極、不亂噴、不泄氣、更不咬群,不制造事端與分裂混亂。這當然是君子。不論是誰,歸根結底,肯定贊揚的是求己律己的君子,而不可能是怨天尤地、平添晦氣的小人啊。
王蒙: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原文化部部長
本節文章來源:《學習時報》
人民論壇:煥發自省的力量 “吾日三省吾身”“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自古以來,我們的先賢在修身養性、練達自身等方面,都十分重視自省的力量。現實生活中,唯有自省,人才會變得克己謹慎,不斷反思審視自身的過失,真正去糾正錯誤、解決問題,避免小過失發展成大錯誤。很多人回首自己來路、盤點人生得失而感慨,正是自省精神讓自己從歧途走向正路,從缺陷走向完善。在相當意義上說,自省精神是人生最大的財富,是讓自己減少失誤錯誤、實現自我凈化提高的有力武器。
“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危急時刻,人們往往會警醒自己,反省自己的不足,補齊自身的短板。而在平常時候,人們則容易失去警覺,自省機制失去效力,危險就會接踵而至。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習慣于從自身利益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判斷是非,而不是檢視自己有無不足、缺點和失誤。“自己排隊時,不希望別人插隊;自己插隊時,要求別人閉嘴”,凡事責人而不自省,只找別人毛病,而不找自己原因,只指責別人過錯,而不找自己的問題,往往會使小糾紛釀成大事故,正所謂:“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現實生活中的諸多教訓殊為慘痛。
自省的力量,首先在于可以“立己”。古人云“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極言自省是修身養性、提升境界的重要方法。《世說新語》載,周處年少時兇強俠氣,為鄉里所患,與蛟、虎并稱為“三害”。周處射虎殺蛟三日不見,鄉人以為周處死了互相慶賀,周處回來后聽到鄉鄰相慶,才知被鄉鄰憎惡,乃“有自改意”,由此棄惡從善,“有文思,志存義烈,言必忠信克己”。今天,我們講自省,對思想、工作、生活點滴及細節予以檢視,客觀地看待自我,清醒地查找不足,其意義并非止于懺悔,而在于超越自我,促進自我認知、自我完善,不斷喚醒善意良知,不斷升華人格。
自省的力量,還在于能夠“達人”。“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桐城六尺巷這一古今佳話從一個側面告訴我們,凡事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付諸改正的行動,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事當前,我們首先反省自己的錯誤,對方多半就會有正向的反應,即便一時沒有也報之以寬容,很多問題就會在無形中化解了。對于一個社會來說,每個人都能喚醒自省意識,煥發自省力量,就會形成向上向善的良性循環,重品行、講道德、守規矩就會蔚然成風。
“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善于自省的人富有人格魅力,善于自省的民族受到世人敬重。處身現代社會,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反躬自省自身的規則意識、道德品行、言行舉止,在自省中知敬畏、受警醒、明方向,我們就將在不斷自我約束中實現自我完善,進而共同提升社會文明的水位。
本節文章來源:《 》( 2018年12月11日 04 版)